秋冬进补来年打虎?且慢,调理脾胃更关键

文摘   2024-11-04 19:02   天津  

俗话说“秋冬进补,来年打虎”。

经历过春生夏长,
在秋收冬藏的季节适当进补,
但进补也有讲究,
补不得当很可能适得其反。
不同人群该如何辨证施补呢?

秋冬该如何进补?


传统中医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冬季节阴生阳藏,是进补好的时节。由于人的生理功能处于抑制状态,热量消耗少,胃肠功能较其他季节强,也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秋冬进补分两种:第一种是一般性滋补,第二种是针对性或治疗性滋补。

1、一般性滋补:

针对平时身体健康、无特殊不适的人群,为了保持健康状态而采用“春阳养阳、秋冬养阴”“天人相应”,以调养五脏为主。

2、针对性或治疗性滋补:

补气:可用黄芪、人参、五指毛桃;食材方面,萝卜(土人参)是不错的选择。


养血:可用当归、红枣、龙眼;食材方面,牛肉、猪血、鸭血、猪肝等红色食物有助于补血。


滋阴:可用百合、川贝、西洋参;食材方面,老鸭、蜂蜜等有助于滋阴。


补阳:可用枸杞、巴戟、鹿茸;食材方面,虾、乳鸽、核桃等有助于补阳。


秋冬进补,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选用食补与药补相结合,通过药膳、膏方、天灸、汤饮、按摩、泡脚等来增强效果。

“秋冬养阴”与“秋冬进补”

如何统一?


养生原则是要顺应自然之道。春季和夏季,人体的阳气是向上向外升发的,体内阳气易不足,吃姜有助于温阳;而到了秋冬收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趋于里而封藏,易损人体津液,胃肠也易积热,因此中医强调秋冬要养阴,萝卜清润,便很适合秋冬食用。

中医提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意在提醒健康人群要顺应时节,积极防病与养生。养生也讲究“三因制宜”,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除了顺应季节的变化,还要针对不同的人群和地域加以调整。所以,秋冬进补不是都要一味地温补,也不是都应一味地滋阴润燥,而是要辨证施补。

秋冬进补

调理脾胃是关键


中医认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秋冬进补之前需要调理好脾胃,要重视脾胃功能,辨寒热、察虚实、分人群,遵循饮食规律循序渐进来补,比如:

辨寒热:寒性体质者可适当多食用苹果、葡萄,这两者平性偏温;热性体质者可适当多食用梨、萝卜,这两者有凉润之功。


察虚实:阳虚者多见腰膝冷痛,四肢不温,畏寒,小便频,大便溏,食补可选羊肉,鸽子、核桃、韭菜、海参、泥鳅等;阴虚者多见虚烦不眠,口咽干燥,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食补可选鸭肉、鳖、龟、藕、银耳、麦冬等。


分人群:比如女性宜喝滋补气血的汤,男性宜喝补肝益肾的汤,中老年人宜喝健脾养胃的汤,儿童宜喝富含蛋白质的汤。


脾胃的保健在于节饮食、调情志、少劳逸。有些人脾胃运化较差,舌苔厚腻,困倦乏力,胃口差,胸脘满闷,这种情况就暂时不宜服用膏方,否则不但不能吸收,还会加重脾胃的负担。

(来源:人民网科普)


富民新视窗

富民新视窗
拓宽传播渠道,及时公开政务信息、党建信息、宣传资讯,传递富民“好声音”,提升宣传影响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