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实用、灵活且高效的贸易供应链风险管理已经不再是选择,而是生存必需。2025年的大宗商品市场→全面的风险管理将是主动出击者的沃土👆
导读:2024年12月31日,一个历史性时刻悄然来临——乌克兰与俄罗斯长达数十年的天然气“过境生意”画上句点。乌克兰拒绝续约,不仅关系到其自身近8亿欧元的过境收入,更牵动着整个欧洲的能源供应命脉。据多家外媒报道,乌方此举意味着经乌克兰输往欧洲的俄罗斯天然气彻底“断流”,不仅迫使中欧各国在紧急寻求替代来源,也对俄罗斯的能源输出形成一次重大打击。据统计,2022年至2024年间,俄罗斯在欧盟天然气进口中的份额已从40%大幅降至15%,昔日牢固的“俄供—欧需”关系正被一波又一波“去俄罗斯化”浪潮撼动。“断供”决定看似简单,却在中欧掀起一场能源革命:波兰从“能源过道”摇身一变成为区域枢纽,而美国和挪威则趁机“抢滩”欧洲市场。
为何乌克兰会在协议到期之际果断“断供”?遭受冲击的中欧地区又将如何在寒冬临近时重塑能源供应链?土耳其、希腊、罗马尼亚、波兰等国纷纷布局的液化天然气和跨区域管道建设,能否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在这场争夺中,谁会异军突起,谁又将因能源高价或短缺陷入被动?本文是舒曼基金会于2025年1月14日发布的报告,作者从区域能源格局的变迁和地缘政治博弈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乌克兰天然气过境中止对中欧能源安全的多重影响,梳理欧洲各国能源供应的重新布局,呈现出欧洲在新形势下重塑战略自主的决心与挑战。这场波及政治、经济与地缘战略的能源博弈,正在改写欧洲的未来。来源|Robert Schuman Foundation
图源:Robert Schuman Foundation
2024年12月31日,乌克兰电网运营商与俄罗斯于2019年签订的天然气过境协议正式到期。由于乌克兰政府拒绝提前进行续约磋商,输往欧洲市场的天然气供应随即中断。数月前,乌克兰曾对外宣布,不再同俄罗斯续签这项过境协议。基辅方面强调,乌克兰目前已经实现天然气自给自足,此举标志着中欧天然气格局重塑迈入新阶段。溯其源头,此次格局变动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采取军事行动后,相关演变陡然加速。同年夏季,俄罗斯先后停止了北溪管道(Nord Stream)以及经白俄罗斯输往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同时大幅削减经乌克兰的输气量,直至完全中断。自2025年1月1日起,唯有土耳其溪管道(Turk Stream)继续通过陆路向欧洲各国输送俄罗斯天然气。自2022年爆发的天然气危机,对中欧地区的冲击尤为严峻。天然气是中欧地区能源体系的支柱,不仅对居民取暖至关重要,对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同样不可或缺。近年来,匈牙利、波兰,尤其是罗马尼亚的天然气产量有所增加,但这些开采量对区域能源安全的提升作用微乎其微。与此同时,许多中欧国家过去数十年来依赖天然气过境费作为重要财政来源,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这些国家多为内陆国家,或仅拥有较短的海岸线,因此能源供应渠道相对有限。当前,波罗的海、黑海和地中海之间的能源流动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一方面,俄罗斯对中欧的能源供应显著减少,迫使该地区调整进口来源;另一方面,南北(如从地中海到中欧)和北南(如从波罗的海到中欧)方向的能源运输流量逐步增强。这一趋势不仅体现了中欧国家之间的能源互联互通日益紧密,也反映出它们与欧盟其他成员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日趋深化。能源流向“去俄罗斯化”
自2014年以来,立陶宛克莱佩达(Klaipeda)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LNG terminal)已成为立陶宛摆脱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关键。这一接收站的投运不仅满足了本国能源需求,还提升了整个地区的能源供应的稳定性。近年来,该地区新建了多条天然气管道,进一步强化了区域间的能源联系。例如,自 2022 年 5 月起,立陶宛和波兰通过波兰——立陶宛天然气互联项目(GIPL)实现了天然气管道互通。此外,芬兰的因科(Inkoo)和哈米纳(Hamina)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分别于 2023 年和 2024 年投入使用,为该地区进一步增加了天然气供应渠道。如今,中欧地区已建成覆盖广泛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和管道网络,全面提升了天然气供应的安全性,并彻底摆脱了对俄罗斯供应的依赖。类似的转变也出现在其他国家。在中欧地区能源格局演变中,德国和波兰正日益成为连接美国、中东和挪威天然气的关键枢纽。受2022年能源危机的影响,德国迅速建立了首批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到2024年,其进口能力达到每年370亿立方米,并有望在2028年实现翻倍。为此,德国当局的长期战略是建设六个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同时扩大天然气储存能力,加强与比利时和荷兰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连接。这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将显著增强德国的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更将其塑造为中欧区域能源转型的重要支点。20世纪90年代,波兰能源供应曾高度依赖俄罗斯,主要进口天然气、石油和煤炭,同时也是连接欧洲大陆东西部的重要能源过境国。然而,如今波兰已完全摆脱了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并成为南北能源流动的重要枢纽。自2022年起,波兰通过波罗的海管道与挪威实现互联互通。此外,自2016年投入运营的希维诺乌伊希切(Świnoujście)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可以接收来自多国的天然气资源,并将其重新分配至邻近国家。同时,波兰与立陶宛通过GIPL项目实现了管道网络的双向互联,进一步提升了区域能源供应的灵活性。目前,波兰正积极推进建设格但斯克湾(Bay of Gdansk)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计划。若该设施得以落成,将进一步巩固波兰在波罗的海沿岸的能源战略地位。与此同时,波兰作为能源枢纽的作用还将通过与捷克共和国在奥斯特拉发(Ostrava)地区建设的管道互联项目进一步提升。虽然该项目曾因两国在北溪2号管道问题上的分歧而被搁置,但自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以来,这一计划已重新提上日程。2022年春季,捷克共和国开始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并计划到 2027 年完全停止进口俄罗斯天然气,这一目标与欧洲委员会为欧盟成员国设定的能源独立时间表一致。目前,捷克的主要天然气进口依赖两个接收站:一个是位于德国汉堡附近施塔德(Stade)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另一个是荷兰埃姆斯港(Eemshaven)的接收站。预计到2027年,斯塔德接收站将满足捷克四分之一的天然气消费需求。相比之下,奥地利、匈牙利、斯洛伐克和摩尔多瓦在供应多元化方面的进展相对缓慢。截至 2024 年底,通过乌克兰运输的俄罗斯天然气仅占欧盟整体进口量的 5%,但对这些国家而言,乌克兰通道仍是其天然气供应的主要来源。不过,供应短缺的风险目前似乎已经得到缓解。在匈牙利,“土耳其溪”(Turk Stream)是天然气供应的主要通道。匈牙利在与俄罗斯保持密切能源合作的同时,也积极推动供应渠道多元化。匈牙利不仅与土耳其签署了能源协议,还通过国内企业参与了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项目。就斯洛伐克而言,其近年来在与邻国的能源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从 2010 年至 2022 年,该国分别与捷克、奥地利、匈牙利和波兰建立了双向天然气流动网络。此外,斯洛伐克国家天然气公司(SPP)在2024年11月与阿塞拜疆共和国国家石油公司(SOCAR)签署协议,通过土耳其和巴尔干地区引入天然气供应。在 2024年12月底访问莫斯科时,斯洛伐克总理公开强调了乌克兰过境天然气中断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并将国内能源价格上涨的责任归咎于乌克兰。2024年11月,奥地利法院裁定奥地利石油天然气集团(OMV)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的天然气供应合同事实上中止。受此影响,一直因资金问题被搁置的奥地利——德国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这条管道全长40公里,设计输送能力相当于奥地利年天然气消费量的三分之一。一旦建成,它将显著提升奥地利的能源供应能力,并降低对单一来源的依赖。长期以来,奥地利政府对暂停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持保留态度,但法院的裁决和通过乌克兰的天然气流量中断使政府不得不另寻出路。挪威作为欧洲主要的天然气出口国,迅速成为奥地利的替代供应商之一。乌克兰停止天然气过境后,摩尔多瓦成为受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一局面因俄罗斯天然气公司 (Gazprom) 与摩尔多瓦之间的商业纠纷而进一步恶化,Gazprom 决定全面中止通过任何渠道向摩尔多瓦供气。2024年12月,摩尔多瓦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通过减少能源消费应对供应危机。在德左地区(Transnistria),由于缺乏其他天然气供应来源,冬季能源供应紧张,不得不实施配给制度,情况格外严峻。相比之下,德涅斯特河(Nistru)右岸地区情况相对较好。通过从邻国进口天然气和电力,该地区能源短缺的风险有所缓解,但这也导致了能源价格显著上涨。右岸地区80%的电力依赖于分离主义地区的库丘尔甘(Cuciurgan)燃气发电站。随着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中止向该发电站供气,摩尔多瓦不得不依赖从罗马尼亚进口的高价电力。摩尔多瓦逐步融入欧洲能源网络的努力也取得了重要进展。2023 年 9 月,罗马尼亚的天然气运营商Transgaz 接管了摩尔多瓦的天然气网络,取代了此前由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持股 50% 的摩尔多瓦天然气公司(Moldovagaz)。摩尔多瓦的电网与乌克兰类似,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与欧洲电网实现了同步连接。目前,摩尔多瓦的主要高压线路从罗马尼亚输送电力,但需要经过德左地区。为了增强能源安全,一条连接基希讷乌(Chisinau)与武尔克内什(Vulcanesti)的直接高压线路计划于2025年底完工。同时,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也批准了另一条直接高压线路,即伯尔兹——苏恰瓦(Bălți-Suceava)的建设。与匈牙利一样,罗马尼亚也与土耳其签署了天然气供应协议,而土耳其同时也正在增加从俄罗斯的天然气进口。作为中欧地区唯一拥有大型天然气田的国家,罗马尼亚寄望于“海王星项目”(Neptune project),力争成为欧盟主要的天然气生产国。目前,罗马尼亚通过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奥地利的天然气管道连接项目(BRUA)管道向匈牙利出口天然气。罗马尼亚的地理优势和能源资源使其有望成为连接多方的能源枢纽。通过跨巴尔干管道(Trans-Balkan Pipeline),罗马尼亚不仅能够将阿塞拜疆和希腊液化天然气终端的能源输送至摩尔多瓦和乌克兰,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中欧与东欧的能源联通。跨巴尔干管道始建于苏联时期,最初服务于向东南欧地区供应俄罗斯天然气。近年来,该管道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反向输送,可为保加利亚和乌克兰供应天然气。保加利亚与乌克兰正在积极寻求欧盟的支持,希望通过整合土耳其的天然气网络,对该管道进行现代化升级。2024年12月,乌克兰通过这一管道接收了首批美国天然气。这些天然气先被运至希腊沿海,再通过管道输送至乌克兰。在区域能源竞争中,土耳其和希腊展开了激烈争夺。希腊正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及巴尔干国家的能源门户。随着南欧天然气管道的建成,并通过希腊——保加利亚天然气互通管道(IGB)实现与中欧的连接,希腊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2024年,亚历山德鲁波利斯(Alexandroúpoli)浮动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投入使用,与1999年启用的雷维萨(Revithoussa)接收站共同构成了希腊的天然气基础设施体系。这些举措是“垂直天然气走廊”(Vertical Gas Corridor)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计划得到了希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斯洛伐克、摩尔多瓦和乌克兰的支持。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希腊的天然气接收站和南欧天然气管道,为中欧大部分地区提供稳定的天然气供应。与此同时,2023 年签署的“团结环”(Solidarity Ring,简称STRING)协议进一步推动了区域能源合作。该协议联合了区域内多个天然气运营商,致力于促进来自阿塞拜疆的天然气向中欧的高效运输。由于欧盟未对俄罗斯天然气实施全面制裁,巴尔干地区仍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重要市场。截至 2022 年底,俄罗斯供应了塞尔维亚95%的天然气需求和25%的石油需求。然而,塞尔维亚正逐步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尽管其政治立场表面上仍表现出对俄罗斯的支持,但实际上,塞尔维亚正通过多项区域合作,积极推动能源来源多样化的战略,以弥补其因缺乏海岸线而无法建设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天然劣势。目前,塞尔维亚仅拥有一个主要储气设施——巴纳特斯基德沃尔(Banatski Dvor),且由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控股。为提升储气能力,塞尔维亚与匈牙利和保加利亚达成了协议,利用两国的储气设施以增强其天然气储备能力。2023 年,塞尔维亚与匈牙利成立了Serbhungas合资公司,专注于天然气交易。同年,连接保加利亚的尼什——迪米特罗夫格勒(Niš-Dimitrovgrad)天然气互联管道也正式启用。此外,塞尔维亚国有燃气公司(Srbijagas)已通过亚历山德鲁波利斯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获取天然气供应,该接收站自 2024 年 10 月投入运营。未来,塞尔维亚与黑山的能源合作有望进一步加强。一座由美国资本支持的浮动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计划于 2025 年在巴尔港建成进一步拓展塞尔维亚的能源获取渠道。同时,克罗地亚的克尔克(Krk)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因俄罗斯供应减少而受益,其利用率显著提高,并实现产能扩展。为深化区域能源互联,一项连接南欧天然气管道的重大工程——伊奥尼亚——亚得里亚海管道(Ionian Adriatic Pipeline, IAP)也已被提上日程,该管道将连接阿尔巴尼亚费里(Fiel)和克罗地亚斯普利特(Split),并与南欧天然气管道实现对接。上述一系列举措不仅巩固了地中海沿岸作为巴尔干和中欧南部天然气供应门户的战略地位,也与波罗的海沿岸的能源布局形成战略呼应。中欧地区在液化天然气接收设施和管网建设方面的大规模投资,一方面深化了区域内部的能源互联互通,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包括美国和阿塞拜疆在内的域外力量在区域能源格局中的影响力。“三海倡议”(Three Seas Initiative)论坛自2015年成立以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蓬勃发展,已在波罗的海、黑海和亚得里亚海之间的区域内建立了多个新的天然气和电力互联项目。这些项目获得了参与国、欧盟及包括美国在内的多方资金支持。2017年,特朗普制定了“能源主导”(Energy Dominance)的战略目标,该主张在其2024年再次当选后重新成为施政重点。这一战略意在扭转美国长期能源净进口国的地位,确立其在全球能源市场的主导地位。为落实这一战略,美国坚决反对“北溪2号”项目,并积极推动欧洲国家采购美国液化天然气。第一届特朗普政府高度重视“三海倡议”, 将波兰视为重点合作伙伴。2017年11月,美国与波兰签署了首个液化天然气供应合同,合同期为五年,供货来自墨西哥湾,随后从2018年起,双方又陆续签署了多份长期合同,期限长达二十年或更久。在希腊和巴尔干地区,美国也通过资金注入,助力当地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俄乌冲突的另一个战略受益方,阿塞拜疆抓住机遇,陆续与格鲁吉亚、土耳其、希腊和意大利(2020年)、保加利亚(2021年)、罗马尼亚(2023年)、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塞尔维亚(2024年)达成天然气供应协议。为实现向欧盟承诺的天然气出口翻倍目标,阿方需要在国内能源需求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加大投资力度。尽管与亚美尼亚的紧张局势以及对言论自由的限制使得与阿塞拜疆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欧盟内部面临质疑。尽管如此,以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为代表的部分成员国仍将其视为确保天然气供应安全的战略选项。虽然欧洲能源企业的长期采购承诺有助于阿方投资布局,但欧盟在气候中和战略下计划禁止未采取减排措施的化石天然气长期合同,这给上述合作前景带来不确定性。在2024年2月,欧盟委员会提出建议,到2040年欧盟应将排放量减少90%。根据“欧洲绿色协议”(European Green Deal),届时化石燃料的消费量预计将比2021年减少80%。实际上,在2022年8月至2023年3月期间,受能源价格上涨、气候温和以及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加等因素叠加影响,欧洲天然气需求较2017-2022年同期下降近20%。自1990年代以来,中欧地区逐步淘汰煤炭,但除波兰外,天然气消费并未出现显著增长,预计到2030年,该地区的天然气需求将出现下降。产业结构的转型,尤其是服务业的崛起,促使能源强度不断下降。在居民用气方面,天然气需求的波动与天气密切相关,但随着能源效率的提高以及人口趋势的变化(2024-2050年该地区人口预计减少超10%),天然气需求预计将逐步减少。在发电领域,电力需求增长可能推动天然气消费上升,但可再生能源占比的大幅提升和核电的持续发展将抵消部分增长。实际上,能源安全政策和气候中立倡议并非相互冲突,二者能够协同作用,共同推动欧洲实现能源自主。早在“欧盟能源重振计划”(REPowerEU)出台前,自1990年代起,欧盟便积极推动建设储存设施,并支持成员国与中欧国家之间的天然气和电力互联。同时,欧盟还共同资助了多个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尤其在波罗的海和地中海地区。通过“连接欧洲设施”(Connecting Europe Facility,CEF),欧盟致力于确保每个成员国至少能获得三个天然气或液化天然气供应渠道。该战略旨在构建统一能源市场的战略布局,有效化解了俄罗斯分化欧盟成员国、弱化其对乌克兰支持的战略企图。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虽未从根本上改变“三海”地区的能源格局,但它无疑加速了地区能源合作的进程。第一份旨在推动区域运营商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此后签署了若干份类似备忘录)可追溯至2014年。而俄乌冲突最终也促成了能源流动方向的南北调整,推动了中欧国家的关系发展,并进一步巩固了德国作为欧洲天然气枢纽的地位。在欧盟周边地区,土耳其和阿塞拜疆借此轮能源格局重组成为俄罗斯油气出口的战略中转点。位于地中海南岸的天然气生产国(主要包括阿尔及利亚和埃及)受制于国内需求攀升和产能瓶颈,未能充分把握此轮机遇。相比之下,挪威和美国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则显著提升。2024年第二季度,它们分别占据了欧洲管道天然气进口的43.5%和液化天然气进口的46%。与此同时,中欧地区能源版图呈现出“双流域”新格局:北部流域以波罗的海沿岸、波兰、德国和荷兰的液化天然气接收设施为支点,通过波罗的海管道接入挪威供气网络;而南部流域则依托克罗地亚和希腊的液化天然气接收接收站,连接土耳其管网和阿塞拜疆供气的南欧管道系统。俄罗斯天然气停止过境乌克兰,标志着中欧地区能源格局的重塑。乌克兰做出的这一决定,在短期内影响深远。其中最直接的影响是乌克兰自身的损失,放弃约8亿欧元过境费收入,而其他中欧国家,尤其是斯洛伐克,也将遭受重大损失。从长远看,欧洲天然气价格或将与高位的液化天然气价格长期挂钩。一旦挪威或美国液化天然气设施运行受阻,势必引发欧洲天然气价格剧烈波动。虽然供应短缺风险基本解除,但价格上涨的连锁反应不容小觑:一方面欧洲能源贫困问题持续加剧,另一方面可能加速部分工业向欧盟境外转移。摩尔多瓦的局势尤为令人担忧。俄罗斯或将利用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特别是左岸)持续恶化的经济社会形势,扩大其影响力。在2025年摩议会选举来临之际,欧盟若能加大援助力度,将有助于弱化德左地区分离主义势力对莫斯科的政治依附。乌克兰此举虽有风险,但有效削弱了俄罗斯油气出口收益,也迫使欧盟成员国直面内部分歧。由于欧盟未对俄气采取重大制裁措施,市场条件或推动俄气通过液化天然气方式扩大供应。俄罗斯在欧盟天然气进口中的份额从2022年的40%降至2024年的15%,但近一年有回升趋势。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要实现欧盟提出的2027年前全面停止进口俄气这一非约束性目标,面临诸多挑战。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于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文章的观点和立场并不代表本公众号的观点和立场。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其他第三方若要转载此文章请事先联系沟通,未经授权的转载都视为侵权。《TGW大宗贸易企业转型升级高级研修班》:【第5期】即将揭晓——涵盖风控精髓、物流革新、信用体系、投研智慧、资金管理…全面攻略,每一个细节都是企业稳健航行的关键舵手!
2025焕新出发!“扑克商品投研直播·特训营”第二期强势回归!各领域专家陪伴·直播亲授·从宏观到产业·从认知到实操·聚焦投研·前瞻布局·理解波动·立足市场-每周至少1场-每月5场-全年60场-回放随时观看-《国际贸易全流程法律实操学习营》:提升国际贸易法律实务能力,赋能企业“走出去"。七大模块角度出发,将实务中的风险点一一提炼《基本面量化训练营》:超10年基本面量化实盘经验大咖;手把手从零开始,教你搭建可实盘的量化交易策略;人人都可以成为基本面量化投资者《大宗贸易知识体系57讲》:9大模块,共1647分钟的课程已全部更新完成;现已有来自500多家企业的学员加入 添加微信:puoke008
(注明姓名、公司职务、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