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张亚明的报告文学《全凭一颗“中国心”——中国药大打造镇坪模式12年回眸》以细腻的笔触、鲜活的事例,真实再现了中国药科大学在镇坪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留下的深深足迹。即日起,美丽镇坪微信公众平台【镇坪蝶变·药大印记】专栏将以分篇连载的形式,为您讲述这场关于奉献与担当的壮丽篇章,感受药大人跨越千山万水的奉献情怀,见证中国式减贫事业的壮丽画卷。让我们一起追寻这段从泥泞到繁花的奋进之路……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一种精神最可贵,那就是对历史使命的认知、把握与躬身力行……
——题记
镇坪县挂职的常委、副县长季景玉热情接待了我。
季景玉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药大校长办公室副主任。
“中国药大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势,起笔是‘打造范本’,落笔为‘帮扶标杆’,大手笔规划、高起点落地,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图纸干到底,这是镇坪快速崛起的重要因素。现在我们镇坪是中国第一个‘长寿文化之乡’,财政绩效评价位居全国第三、全省第一。”
朴实儒雅的季景玉,智商情商可都不一般,温和谦逊的语言随着他的两种身份在不停地转换。说着说着,他就很像一名镇坪的工作人员,镇坪的过去与现在如数家珍,张口闭口都是“我们镇坪”,“目前我们正全力推进‘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的‘四大战略’,加快美丽镇坪、富裕镇坪、活力镇坪、幸福镇坪的尽快实现……”。
在季景玉的陪同下,连续多天的奔波,夜以继日的采访,在刻满岁月痕迹的光盘上,我发现“巴山药乡”与“药界黄埔”的结缘,有着耐人寻味的内涵——
媒体说,中国药大的镇坪帮扶,动了真感情,用了硬措施,探了新路子,已成为镇坪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镇坪人说,中国药大帮扶的12年,是镇坪发展最快的12年,一批又一批教授、学生变成了镇坪人,帮助我们脱贫致富,走向了小康大道。
12年来,在镇坪,“药大帮扶”成了一个专有名词,它就像一股劲风,吹走传统“等靠要”的顽疾,迎来了镇坪浴火后的簇新与清丽,蜕变与重生。
12年来,在镇坪,“药大帮扶”还是一个代名词,是全方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代名词,是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低碳发展的代名词,是协调发展、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代名词。
12年来,在镇坪,“药大帮扶”更是一个动词,意味着要有咬住不放的决心,意味着要经历一场观念上的风暴,意味着要有强大的执行力和行动力,意味着要付出无尽的汗水与心血。
“真有山中无日月之感,不知不觉,两年的镇坪帮扶就结束了。”这一天,低调务实、谦恭内敛的季景玉坐在我的对面,话语间浮现出些许的留恋和惆怅。
人在告别的时刻,感情的流露往往是真实、真诚的。
“现在是重营销的时代,镇坪药乡的品牌化、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好在谢国勇教授马上又来接替我的工作了……”。
我理解他——两年的镇坪帮扶,他整天与大山为伍,与岩石对话,喝着镇坪的清泉水,吃着大山的五谷粮,倾注过心血,倾诉过心音,虽无镇坪人的血脉,感情上却已成了半个镇坪人。一本本厚厚的帮扶日志,清清楚楚记录着季景玉的风雨历程,更见证着帮扶镇坪700多个日日夜夜的点点滴滴,海拔2000米以上的30余座山峰,每一面坡、每一条沟都留下了他的脚印和汗水,都寄托着他的梦想与荣光,让他怎能不留恋?
那是两年前的五月份,季景玉依依惜别了妻子孩子的晶莹泪花,从六朝古都南京沿着长江一路逆行,来到千里之外的镇坪,接替张杰成了镇坪副县长。从此,他与前几任挂职干部一样,依托中国药大科研优势,把忠诚融入工作,用业绩构筑尊严,携手镇坪县领导班子,校友联盟补短板,高校联盟同发力,招商上市企业来投资,对中药产业链补链、延链和强链,助力打造镇坪品牌和宣传。
念好产业经,打通产业链,是季景玉在镇坪帮扶工作的一个缩影。针对中药产业“散、小、乱”的现状,他天天起早摸黑,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一心为民,跑遍了全县7镇58个村,成了许多药农家里的常客。
“帮扶最怕的是纸上谈兵,只有融入农村和农民生活,懂得农民,懂得农村,才能帮到点子上”。如今即将告别念兹在兹的镇坪,他对镇坪的不舍与牵挂,对未竟工作的叮嘱与遗憾,都写在了脸上,“人才培训体系还要完善、中药产能还要提升、中药产业链条还要拉长……”。
采访期间,我们曾来到季景玉的办公室。一桌一椅,外加来人可坐的一组沙发。而在他的简易卧室里,一张床,床边是一箱方便面——简陋、朴素,甚至于可以说是有点寒酸,很难看出这就是镇坪县副县长的宿舍。
面对我惊奇的眼神,季景玉毫不掩饰他的满足,他笑着说:“有个里外间,挺好。我们带着帮扶使命来,两年时间那么短,天天忙得连轴转,哪有时间去享受?老婆孩子说我到了镇坪就忘了家,每次回南京都匆匆忙忙像住旅社,孩子几次视频都开玩笑,让我‘常回家看看’。其实镇坪就是我们中国药大的第二个‘家’啊”。
“精业济群”的中国药大校训精神,正在新时代创新延伸。季景玉的感慨,让我兀然想起了刘禹锡的那句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盐道酒店的夜是静谧的。我浏览着网上一篇篇镇坪巨变的报道和影像资料,每一篇稿件、每一个镜头都如一扇窗,记录了一段鲜活的历史、典型的人物和精彩的故事。在镇坪县委县政府的一份《定点帮扶工作情况汇报》中,我看到这样一段文字:
“十多年来,中国药大始终情系镇坪发展,心系群众冷暖,徐慧书记、来茂德校长、金能明书记、郝海平校长等校领导先后40余次深入镇坪为县域经济会诊把脉、助力发展,廖建民、陈永法、张剑、张朝凤、张杰、季景玉、谢国勇等7名教授、干部到县挂职副县长,周鹏、钱春华、王浩、王翔等同志到村蹲点担任第一书记,7个学院党委、30个教工党支部与镇坪全部7个镇党委、30个重点村级党支部结对共建,近百位专家围绕镇坪中药材领域开展课题研究40余项……”。
我似乎看到,一茬一茬帮扶的中国药大人,用行色匆匆的脚步,没完没了的奔波,诠释了什么是责任和担当。他们不为奢华享受,不为名利追逐,从春寒料峭,夏日炎炎,到秋风萧瑟,瑞雪飘飞,常年奔波在南京、镇坪之间;谁都有妻室儿女,谁都有白发高堂,为了镇坪的致富振兴,他们孩子上学顾不上问,老人生病不能陪,成天在大巴山坡爬上爬下,成天对着标本挑灯夜战。他们失去了多少天伦之乐,失去了多少常人生活?
我在想,假如我们的党员干部,我们的人民公仆,都能像中国药大的师生那样,时时处处想着顺民心,惠民意,还有什么力量能够动摇我们这个伟大的党呢?
监 制/姚 登 审 核/易 亮
作 者/张亚明
校 对/王 炜 王博文
编 辑/向情璇
点亮和
转发让更多人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