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是一种锐意求进状态
刘建新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光荣而艰巨。汇集共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既需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也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良好的定力、良好的精神、绵绵不绝的功夫来精进笃行。伟大事业常行常新,成于实干。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时强调,要“精耕细作,持续发展”。精耕细作是一种向上向好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启发我们对标校准,将其融入日常、化作经常,习惯性地精准精细谋事做事,在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追求高效益、高质量。
精耕细作映照科学世界观。毛泽东同志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一文中指出:“我们靠精耕细作吃饭,人多一点,还是有饭吃。”意指农业上认真细致地耕作。精耕细作体现了精心细致、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是一种精益求精、做则做好的行为方式。精耕细作折射着马克思主义质、量、度三者内在的质量互变规律,蕴含着科学思维的精髓,不仅仅局限于农业生产领域,也普遍适用于其他各领域各方面。精耕细作既是我们深入探索、细致观察、精心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应秉持的认真严谨精微的态度。精耕细作启示我们要传承践行好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孕育的这一宝贵思想,深耕自己的领域,专注专心躬行自己的事业。也激励我们不满足于眼前、不安于现状,争先进位勇于攀登,持续不断精进向上,深入细致跟进优化,与时俱进创新创造,踔厉奋发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精耕细作传递善策良法。做任何事情,不仅要有深之又深的思考、严之又严的规范,更要讲求又好又快的方法。方法对头、路子对头,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创新驱动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依靠创新配置生产要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最大化地利用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精耕细作也是解决矛盾的重要法宝,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精耕细作极其重视在寻常中挖掘和释放潜力,实现成本的有效降低;非常注重在精细管理和操作中优化生产,再造高效稳定可持续的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管理体系,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损耗和浪费,不断提升要素产出效率和产品质量效益,努力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精耕细作体现高效实践要求。精耕细作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指导性、传承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核心动力。实现较高质效的实践结果,需要在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上下“绣花”功夫,不断推动各领域诸链条的创新和拓展。细节决定成败。“精”和“细”是精耕细作的核心要义,也是实践的质效要求,既看重质量效率,又在乎细节臻善,体现了对高品质的不懈追求。这要求我们弘扬工匠精神,保持高度的专注和耐心,一丝不苟地创新创优,驰而不息追求卓越。我们要笃定往深里做、往细里做、往好里做的目标追求,保持对事物的敏感度和好奇心,不断精进知识与技能,敢于善于寻求突破和创新,把每一件事做到彻底、做到最好、做到精妙极致,推动精耕细作的理念方法应用于更多领域。
(作者单位:自治区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共产党人》杂志)
来源:《共产党人》2024/24
责编:谢斌
制作:胡亦茹
审核:赵志强 张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