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关外第一县”绥中
时事
2024-12-20 11:32
辽宁
很多记者爱去绥中,因为这儿的新鲜事儿多:西平乡荣利蔬菜批发市场的黄瓜,吞吐量大到已经可以影响全省的黄瓜价格;阳春三月,就绽放东北地区第一抹绿的小庄子镇,今年种的5000亩生姜卖了2亿元……不仅如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新闻事实背后,还常常有意外的收获。比如,在今年的“8.20”洪灾中,绥中人以不等不靠、奋起自救的万丈豪情,最快打赢了抢险救灾及灾后重建这场硬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绥中。
“绥中人不是土生土长的‘绥中人’。”刚刚从浙江义乌探亲归来的绥中县永安堡乡西沟村立根台屯村民叶庆海说,“我们这里姓叶的有80户人家,加上曹、金、王、胡共五大姓氏,都是明代随‘戚家军’来镇守长城的义乌人后裔。”不仅仅是西北部山区长城脚下,作为辽西走廊的西部门户,宜居宜业的绥中县东南部沿海平原地带,历史上更为来自山南海北的移民所青睐。辽西走廊古称傍海道,从山海关到锦州,沟通起华北和东北两大地理板块。绥中,正位于傍海道上最险要的位置,与山海关鸡犬相闻,是辽宁,乃至东北的“西大门”。历史上,东北渔猎文明、华北农耕文明、蒙古高原游牧文明,在这个兵家必争之地,不断冲突、融合,演绎出绥中特有的移民风采。明末,李自成的起义军就与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在京东首关——九门口水上长城附近,爆发了影响改朝换代的“一片石大战”。此役后,清军乘势占领北京,取得全国政权。与山海关比肩而立的绥中,既是商贾流通的门户,也是军事前沿。然而,面对随时可能燃起的烽火硝烟,这里始终聚集着众多有胆有识的外来移民。清朝时期,很多山东、河北人为了生计“闯关东”,一批人在闯过“天下第一关”后,停留在素有“关外第一县”之称的绥中。为啥刚过关就停下脚?因为这里有“矿”啊!绥中自古就有“拉不败的中后所”之称。“中后所”是绥中在明清时期的名字。“拉不败”说的是物产丰富,源源不断、一车一车地拉不完。这话是有依据的,绥中地处北纬40度,适宜多种农作物种植,一直是赫赫有名的农业大县。比如地处世界公认的苹果“黄金生长带”,有着一千余年水果种植史,时至今日,全县种植果树6000余万株、面积85.6万亩,果业品种达200余个,亚洲第一大果园——前所果树农场就在绥中。绥中还有112公里长的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富,全县有大大小小18座渔港,年水产总量约25万吨,全县海洋渔业领域从业人口3万余人。多宝鱼、南美白对虾已经形成工厂化养殖。这里的海水和沙滩,因为与毗邻的全国避暑胜地秦皇岛北戴河同湾同质,所以被唤作“东戴河”。尤以止锚湾儿童浴场最为驰名,距离岸边百米外的海水深度,也不过齐胸深。古代,这里就是迷人的所在。秦始皇时期,秦驰道东北方向终点是今天的绥中县东戴河新区碣石。秦始皇在这里修建了与始皇陵、阿房宫并列为秦代三大工程的碣石宫。据考古发掘,其南北长4公里,东西沿海岸3.5公里,面积达14平方公里,包括六处大型宫殿遗址,占地规模比辽东湾第一大岛觉华岛的面积还大些。公元207年,曹操率大军远征乌桓,凯旋途经渤海岸边,看见碣石,不由得诗兴大发,吟就名篇《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如今,东戴河更以稍晚开发的原生态优势,成了京津“后花园”。在那里Citywalk,便会发现,过半房主是关里人,京腔津韵满街飘。有人研究过,绥中人的祖籍,绝大多数源自关里。移民为主的人口结构组成基因,赋予了绥中人不一样的性格特质。前不久,在绥中县小庄子镇采访高效农业发展时,一个正在试种芋头的农民说,“咱绥中人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当时听了这话颇感震惊,外面的世界一日千里,一个小镇的人,哪来的自信敢当弄潮儿?其实,“第一个吃螃蟹”的事儿,绥中人可没少干。在上世纪80年代,经济逐渐向好,横贯绥中的102国道,成为进出关主干道。嗅到了物流经济味的当地人,当时便开始买车跑运输。第一批吃螃蟹的货运司机,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慢慢地,越来越多的绥中人踏上了货运之路,货运成为绥中县支柱产业。据统计,目前全县拥有货运车辆13000余辆。按照长途一般两个驾驶员的标配来算,大概每20个绥中人当中就有一个货车司机。“汽车维修、保养、销售、装饰、苫布店、配货站、二手车交易市场等产业就此蓬勃兴起。”大货司机杨先生说,全县差不多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在做跟货运相关的工作。“当初绥中县是东北名符其实的‘货运第一县’,绥中大货全国闻名。”绥中大货车每天南来北往,不仅跑活了绥中的经济,更开阔了绥中人的思路和眼界:风口总会过去,一条道跑到黑肯定不行,不断挖掘新赛道,抢占新风口,才是生财之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随着运输行业竞争加剧,绥中人又开始把目光转到汽修和二手车市场,从物流重镇到汽修之都,再到全国二手大货车集散地,围绕货运,绥中人开辟了一片又一片蓝海。一关之隔并非鸿沟。和关里人一样,得地利风气之先的绥中人,不爱随大溜,以引领潮流为傲,敢为天下先,勇吃“头啖汤”。小庄子镇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培育葡萄苗,从能影响到全国葡萄苗市场价格的种苗基地,到2018年抢占风口种植“阳光玫瑰”葡萄,近两年又种上“葡萄中的爱马仕”、市场价每公斤高达160元的“妮娜皇后”葡萄……绥中人一直在引领风潮,就连位于山坳中,资源匮乏、交通闭塞的加碑岩乡都另辟蹊径,近年来写生基地干得风生水起,每年吸引全国各地3万余人次来采风写生。“第一个吃螃蟹”,并非只靠勇敢。绥中人爱学习,坐得住冷板凳,能够塌下心来研究事。每口“蟹肉”,都是琢磨研究透才下口的。11月,数十位丰收了的小庄子镇姜农,专程跑到山东,花半个月时间,自费学习生姜种植管理技术去啦。别的不说,这里的土豆,就有大冷棚、小拱棚、地膜覆盖三种种植模式,也曾作为一张名片,吸引全国的农户前来取经。这里人的勤奋劲,更让人叹服。“绣花”式种田,一年种三茬,这种南方才有的现象,正在如今的乡村流行起来。每天天刚亮,70岁的王实军就吃完了早饭,他拎着一壶水,一头扎进大棚,直到天黑,一忙就是一天,中间对付一口干粮。“一年365天,天天如此,也就过年时休息个两三天。”王实军说。在这里,家家户户比着干已经成了一种风气,连外面嫁到这里的姑娘都受到这股风气的熏陶,“谁家媳妇在家享福不干活没人羡慕,能干的媳妇走到哪都会被高看一下。”可也不都是苦。偶尔农闲时分,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们就嘻嘻哈哈地结伴进城,上饭店洗浴唱歌按摩“一条龙”,“能挣能花,再挣不难。”靠生姜种植,今年小庄子镇又产生了一批年收入数十万元的“富农”。可贵的是,邻居们并不眼红嫉妒,而是暗中使劲,纷纷准备着来年赶超他们。打雀村村民王立海不声不响地迅速行动,他发挥自己种菜所长,11月初到广东清远郊区包了300亩地种菜,“时间差正好,芹菜等青菜春节前就能上市!”初冬的清晨,走在县城老马路旁,一百多家豆腐馆亮起灯光,一口口煮豆浆的大锅冒着热气,浓郁的豆汁香气,随着清爽的晨风弥漫在整条街上。水豆腐对于绥中人来说,不仅是一道乡间美食,更是一个地域文化符号。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南北方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特色,赋予了豆腐不同的脾气秉性。南方用石膏点出的豆腐质地松软,口感细腻;北方则多用卤水,这样点出的豆腐质地紧实,风味浓郁。而绥中水豆腐的妙处,是用卤水制作豆腐脑,既有北方卤水豆腐的浓郁风味,又不失南方豆腐滑嫩细腻的口感。这两种特点的巧妙结合,造就了绥中水豆腐这一人间至味。在今年的省商务厅“30个辽宁风味小吃”评选中,绥中水豆腐作为葫芦岛市唯一代表,荣耀上榜。融合一直是绥中人最擅长的。绥中作为连接关内外的枢纽,东北渔猎文明、华北农耕文明、蒙古高原游牧文明交汇于此,民族习俗、生活习惯都有碰撞,在长期磨合中,绥中人将其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开放包容,逐渐融进绥中人骨髓,成为流淌在血液中的风格。枢纽必然南来北往,万千荟萃,延展绥中人的广阔视野和博大胸襟。叠加走廊烽烟,大浪淘沙,风雨洗礼后的绥中人本领更强,格局大开。这样的绥中,一直在良性循环发展之路上不懈精进。早在上世纪80年代,绥中县就形成了“南渔北果中间商”的发展格局,商贸发达,很多小商品产业辐射关内外邻近县区。“南门口,钱没腰。挣不着,怂蛋包。”一句县城民谚,向我们展示了近1500米长主街上,500余家商铺林立的鳞次栉比繁华光景。多年来,绥中县的居民储蓄余额,始终雄居葫芦岛市各县区之首。商业氛围浓郁的富庶之地,百姓生计多种多样。“西方不亮东方亮,条条大路通罗马”,人们自然不再对遭遇的不平之事耿耿于怀,难以放下,而是能够迅速想通,灵活地拼向下一个战场。变则通。“等、靠、要那个功夫多闹心,远不如自己动手先干起来顺心。睡不着觉,不能怨枕头;成不成事,关键还得靠自己!”葛家乡菜农老邱说。今夏洪水过后当天,他就跑到“趴窝”的自家大棚里,动手清理垃圾重建大棚。果然,“再有十几天,新棚里的黄瓜就开始成熟,元旦、春节市场都能赶上,预计两个棚里的这批苗能出10万元钱,这日子不又好起来了吗?”如今的他,笑得更甜。也不是没有“认死理”的。但是,看到别人都在热火朝天地忙着挣钱,来钱道又那么多,这些人逐渐认识到,与其死犟到底,不如适度妥协,放下心头执念,干正事来得更划算。顾大局,善妥协,易变通,渐渐也成了绥中人骨子里的性格。一座包容的城市,注定是一座强磁场。葫芦岛市的干部,都愿意来绥中交流任职,因为这里容易成事,能成事。本地人心态好,不仅不对外来户搞围追堵截暗下绊子等歪门邪道那一套,还积极帮助人家建功立业,进而实现多方共赢。做事先做人。“杨某做事一锤子买卖,走不远。明年不跟他合作了。”日前,几位小庄子镇农民聚在一起运筹明年产业发展,谈到一名“不靠谱”的合作方时气愤地说。精耕细作的农业分工越来越细,团结协作日益成为王道,重人品、讲诚信成了村民的最新追捧。朋友多了路好走,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走向纵深的商业文明,让绥中人看得远,拎得清,格局大,讲信用,不仅拥有咽喉要道的地利,更享有难得的人和。从善如流、乐观豁达、慷慨助人成为主旋律。这个人和,奠定了绥中不断攀高发展的基石。今年的绥中,遭遇了历史上最强降水,“半天时间下了一年的雨!”西北山区受灾最重,房倒屋塌,电力、通信、公路一度中断。然而,愈挫愈坚、忘我拼搏的绥中人,仅用了40多天,就于10月24日,在葫芦岛市率先完成全县2114户所有受灾房屋维修重建工程,修复和加固了全部7000余栋受灾大棚,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也在高效恢复重建中。抢险救灾、灾后重建是场硬仗,拼的就是人和。“8.20”大雨刚停,全县所有建筑企业二话不说,悉数掏出家底,不讲价钱,出动全部钩机铲车。葫芦岛民天集团董事长朱天民连夜召集48人、派出20余辆钩机铲车,之后还从外地雇车支援重建,一共奋战了两个多月。在此期间,绥中四建等全县民营企业无不伸出援手,踊跃上前捐款捐物。这份义薄云天的情怀,让人动容。“不花钱带你玩遍绥中……”今年夏天,绥中的一段文旅视频火遍全网。旅游还能不花钱?这还真不是忽悠。东戴河止锚湾看海上日出;中国最美野长城锥子山赏长城“三龙聚首”;九门口长城博物馆观长城文化;打卡新堡子村国家级古村落、辽西第一党支部、前所古城,远眺碣石观沧海……这些绥中必打卡的景点,真不用花钱。要是赶上退潮,拎着铲子和桶,到海边赶海,甚至能免费吃上海鲜。一些人笑话他们:如今东北文旅爆火,绥中旅游资源如此丰富,这时候不趁着热度多卖些门票,岂不是坐守金山不自知。这个时候,朴实的绥中人倒是不“听劝”了。“来的都是客。只有善待客人,用我们的周到热情服务感动客人,游客才会愿意来绥中,绥中旅游才会持续发展。”他们说。厚道的背后蕴藏着大智慧。绥中人的口头禅里有个“舍得”。他们经常说:“舍得,舍得,不舍,哪有得。”果然,绥中旅游全年火爆,文旅一业兴带来百业旺。夏季,东戴河度假区全国各地的车牌号那叫一个全,宾馆一房难求,餐馆排着长龙。长城周边农家院炊烟袅袅,水果订单如雪片般,1000多元一只的烤全羊,12元一斤的土鸡蛋,5元一棒的煮玉米……文旅产业拉动之下,农副产品就地升值,连带着山上的榛子、蘑菇,在游客争先抢购下也都成了紧俏货。村民们赚钱门路多了,开民宿和饭店的,当服务员、保安、保洁、导游的,养羊养鸡的,即便是上山采野蘑菇,一年也能卖几千元。“西沟村过去是出了名的贫困村,从十多年前开始依靠长城资源谋发展,到现在村民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什么都不缺。”永安堡乡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叶德红说。真诚待客的绥中,营商环境自然没的说,招商引资渐入佳境,“小巨人”企业如同雨后春笋涌现。上半年2月份刚刚竣工投产的富利铜业(绥中)有限公司,今年产值就将达到30亿元。产销两旺,让企业信心大增,明年准备追加投资再上两个新项目。将中式台球全国公开赛落户东戴河的璟点集团,已经成长为国内台球产业风向标,目前正在开发智能台球机器人光影版,打造东戴河的台球文化IP。科技创新不辍,“佐香园”数字化仓库和智慧物流项目日前完工,东北地区一流智能立体库让人大开眼界。佳粮集团大健康产业园初露端倪,组建国家级技术实验室,深耕糖尿病产品的创新研发,未来可期。开放式办学的衡水志臻中学,即将带旺东戴河新区人气……作为东北连接京津冀的门户、辽宁沿海经济带的西部起点,绥中依托东戴河新区和即将全面开放的绥中港,如今正在阔步迈向辽西地区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和滨海文体旅康养目的地。山海关不住,关外暖风来。未来的“关外第一县”,“第一”的内涵会越来越丰富,我们好期待。(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绥中县委宣传部提供)
来源:辽宁日报·辽望客户端
记者:翟新群 姜帆
编辑:辛垚
责编:王德坤 王思雨 审核:李德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