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篇含金量极高的“养老新观”!读懂受用一生!

乐活   2024-10-11 12:14   北京  

TAIKANG COMMUNITY



太通透了!

泰康居民的长寿智慧

——愿能启发更多人






长寿时代,百岁人生来临

年龄不再是创造人生价值的限制

在泰康之家,创新的医养融合模式

消解了长辈对健康安全的后顾之忧

他们从生活琐事中彻底解放出来

开辟人生新赛道、探索新可能

开始思索“老有所为”的命题

为养老生活总结归纳出

经过验证的成功模式和理论支撑

在生活无忧的“享老桃花源”里

实现长寿智慧的价值再创造

并享受因此带来的满足感和获得感


重阳佳节

我们从泰康居民作品集系列丛书

《养老学智库》中

摘选了5位来自泰康居民和居民子女

关于“养老学”的智慧观点分享

请您用心阅读

期待对您有所启发和收获

(文末有惊喜!)






钱理群,85岁,泰康之家·燕园居民

第01篇:《关于养老学研究和养老人生的思考》




陈宜元,90岁,泰康之家·燕园居民

第02篇:《泰康之家是我养老生活的最优选》




李辉,泰康之家·燕园居民子女

第03篇:《变老是需要学习的》




葛焰,76岁,泰康之家·吴园居民

第04篇:《人老了,我们应该怎么过?》




益斌,80岁,泰康之家·申园居民

第05篇:《摆正心态,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生活》



01.


愿大家都成为

“可爱而可笑的”老人

—— 钱理群 85岁

钱理群,1939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学会理事。2015年7月入住泰康之家 . 燕园。


✦ 金句采撷:


退休了,就可以真正卸下面具,既摆脱了“职业”的束缚,又没有原来“地位,身份,角色”的限制,成了养老机构里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头儿”,彼此之间也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利益冲突:这是一种全新的自我角色,全新的人际关系。

你就可以恢复自己的本性,真心,真情。这就是“回归童年”,单纯,坦诚,也不免幼稚,做一个“可爱的人”,也是“可笑的人”。坦率地说,我住在燕园养老社区里,最开心的,就是遇到许多“可爱而可笑”的老人,也祈愿自己,祈愿大家都成为这样的“可爱而可笑的人”。

“养老人生”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它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身心基本健康,具有独立的生存能力 ;第二阶段不能自理的“失能”,为身心两个方面的疾病所困扰;第三阶段是生命的最后阶段,即“安宁疗护”的阶段。


以下为钱理群教授观点全文

向上滑动阅读

↓↓↓



关于养老学研究和养老人生的思考


我早在2021年4月24日召开的北大校友会座谈会上,就提出了“把养老学作为我们的新的事业”的倡议。很高兴,我的这一倡议已被校友会接受,今天的任务,就是如何将其具体落实。我也借此机会谈一谈这一段时间的思考。


这一期间,我读了一些外国和本国专家养老学的研究著作。首先想到的,是我们要从事的养老学研究,讨论的养老人生,和国外专家的研究与讨论,应该有所不同。


其一,它是“中国”的养老,与美国、日本的养老有共同之处, 更有自己的特点。


其二,它又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养老,我们出生与经历于20世纪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年代,自有优势,也有我们的问题,和父辈的养老是不同的。


其三,它更是具体的“个人”的养老,是钱某人的养老人生。我们不是一般地讨论养老,而是讨论“自己”的养老,这是我们这些养老社区居民的养老研究与本国专家的研究不同之处。这样的“个体养老”,是养老学、养老人生的最大特点。我们讲“养老医学”、“临终关怀” 都必须个性化,每一个人的病理、心理问题不一样,处理也完全不一样。


其四,我们面对的养老人生,还有时代特点:它是疫情与后疫情时代的养老,是长寿时代的养老,不同于在此之前的养老。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养老学、养老人生所特具的四大特征: 它的属于中国的“民族性”,属于我们这一代的“历史性”,以及属于我们自己的“个人性”,属于处于大变局中的当今中国与世界的“时代性”,这是我们在进行养老学与养老人生的研究时,必须首先把握的。


我们也可以由此进入今天我想和诸位共同探讨的话题——如何面对我们的养老人生,并作出个人选择,自我设计?


首先要说明和确认的是,所谓“养老人生”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它其实是有第三个阶段的,三个阶段面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要求与设计。第一阶段是身心基本健康(虽然也是带病养老,但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具有独立的生存能力,所需求的是“健康地,快乐地,有意义地活着”。


于是,就有了“活力养老”,其任务是实行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的调整或改变。我自己,和今天到会的许多朋友大概都处于这个阶段。但老人的老化不可避免,就逐渐进入不能自理的“失能”的第二阶段,为身心两个方面的疾病所困扰。养老治理的中心,就转向“持续照料型养老”。


这是养老人生最艰难的时期。老人生理上的不适,心理上的孤独感、 焦虑感,以至恐惧感,都会达到极致。据我的观察,我们第一批入院的老人都逐渐进入这一阶段。最后,就熬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这就是所谓“安宁疗护”的阶段,任务是促进老人生命观的重塑,通过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老人生理上的疼痛,保证老人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自始至终地争取生命的质量,掌握自己的命运。


我们今天要着重讨论第一阶段的“活力养老”。


我以为,这一阶段的养老人生、养老学,主要面临四大任务。


(一)“回归自我”,这也是尼采的命题:“成为你自己”。


正像有的研究者所说的那样,我们以往的人生,或许只是建构了一个与自己的职业、身份、地位、角色相符合的“刻板形象”,而没有表现出“纯粹自我”该有的样子。像我在退休之前,就被“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著名教授”的帽子死死盖住,我只能按这个“名目”规定的范式生活,从事研究与教学活动,尽管也自有成就,乐趣,但却排斥了内心“非范式”的生活需求,压抑了我生命中的“野性”。这就使得“我”,既是“我”,又不是“我”,至少是部分地失去了“我”所希望、愿意的“样子”。人们所看见的“钱理群”实际上是一个“戴上面具”的“我”。


现在好,退休了,就可以真正卸下面具,既摆脱了“职业”的束缚,又没有原来“地位,身份,角色”的限制,成了养老社区里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头儿”,彼此之间也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利益冲突:这是一种全新的自我角色,全新的人际关系。你就可以恢复自己的本性,真心,真情。这就是“回归童年”,单纯,坦诚,也不免幼稚,做一个“可爱的人”,也是“可笑的人”。坦率地说,我住在燕园养老社区里,最开心的,就是遇到许多“可爱而可笑”的老人,也祈愿自己,祈愿大家都成为这样的“可爱而可笑的人”。


(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


人到了老年,在回顾、总结自己一生时,需要有一个自我反省,反思,自我调整。把以往人生中满意的都留下来,不满意的就要舍弃,并且用其它来代替,这就需要提升“自我修养”。


我多次说过,我们在五十、六十、七十年代所经历的“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自己斗”的人生,七斗八斗,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与自己内心的关系,都弄得十分紧张,别扭,也扭曲了自己的人性。


现在进了养老机构,就必须调整与弥补,要提倡“三宽”:生活、内心的“宽松”,对周围世界一切的“宽容”,以及对他人的“宽厚”。更要营造“扬善抑恶”的养老社区氛围、环境。在我看来,人性(包括我自己的人性)总是有善有恶,一个好的群体都是扬善抑恶的。人们身处其中,自觉不自觉地,自然而然地就显示自己人性善的方面,压抑恶的方面,以善相处。


(三)还要面对养老人生特殊的生死问题。


这是青、中年时代很少触及、思考,多少可以回避,而老年人却无法回避的生命命题,即如何面对“生与死”,相应的“生前”与“死后”目标的确立,自我重塑,以及“生命最后阶段”及“死后自我”的主动、理性安置,如何把生命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等等,这都是敏感而复杂的大问题,需要认真、从容的讨论,这里就不多说了。


(四)最后,也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讨论的问题:如何进行老年“再学习,再创造”,构建长寿时代新的养老人生?


以前“人到七十古来稀”,现在我们的寿命要延长到八十、九十,以至百岁了。这就意味着老年角色的变化,社会身份的重大转换:从纯粹消费者转变为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结合。过去我们把人生分为“学习——工作——退休”三阶段,这样的人生结构在长寿时代就要瓦解重构,终生学习与终生工作成为常态,在“老有所医”与“老有所 乐”的两大养老课题之外,还要提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形成养老人生的四大课题。


问题是,如何寻找、探索、创造“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新天地? 我在四月份的校友座谈会上提出“把养老学作为我们新的事业”的倡议;我们今天就要讨论如何具体落实?


我的基本想法,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志愿参与者的兴趣、爱好、特点。因此,在充分考虑可操作性的同时,必然有一个个性化、多样化的设计。我建议,可以组织三个方面的活动,并组成相应的小组,进行活动。


首先,是举办各种“再学习”的讲座。在这方面,特别是在组织科技讲座方面,我们已经取得很大成效。现在是不是可以更加“系统化”和“学科化”,主动建立“老年科技教育”、“老年人文教育”、“老年医学教育”……等等,不只是一般的知识讲座,而是要当作一门学科,探讨如何根据老年人的需要,特点,进行更有计划,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效的“老年知识教育”。这方面,是有很大发展空间,尝试余地的。


这里,我想专门介绍我的老伴崔可忻生前制定、而未能实行的“老年医学教育一百讲”的计划。它有五个要点:


其一,它是包括所有医科(外科,内科,牙科、妇科,等等)在内的全科教育,特别注意各种疾病的内在联系。其二,它以医学知识为主,但也涉及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其三,它注重知识的讲授,更注重结合临床经验,提供具体的医学常识。其四,它关注老人在就医中的疑难问题,用老人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和老人一起交流。其五,它还要有针对性地提供国内外医学研究、临床实践中的最新成果。这样的设计,显示了极强的创新欲求和意图:要开创一个不同于以往学校与社会医学教育,适应于养老社区的特殊对象的特殊需求的“老人医学教育模式”,成为“养老医学”“养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期待,在座的原来从事医学事业的医生、教师、行政管理的居民,能够把可忻的遗愿变成现实,自己开设,组织人开设这样的系统医学讲座,创造出“老年医学教育新模式”。在我看来,这都会是对医学和医学教育的新发展,想贡献。


我的第二个建议,是组织各种养老文化兴趣小组。我注意到,我们社区已经组织有各种有关老人日常生活、娱乐的兴趣小组,为实现“老有所乐”的目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设想和建议,能不能在此基础上,引入“养老文化、养老美学”的概念,不满足于吃好,穿好,玩好,还追求背后的文化、美学意义,组织“饮食文化研究”“服饰文化研究”“休闲文化研究”“儿童、老人玩具研究”“日常节日、节气文化研究”“民间民俗文化研究”等等兴趣小组,举办相应的讲座,电影、电视欣赏等等。这就可以同时满足老人物质、精神两个方面的需求,做到“享受”养老人生,其意义不可小看。


最后,就谈到了建立“‘养老学’读书、研究小组”的问题。它带有一定的学术探讨的性质,不宜于采取今天这样的公开的、大规模的讲座形式,应该是小范围的内部学习与讨论。首先是“再学习”。应该承认,在养老学研究方面,我自己,以及在座的朋友,都是“门外汉”。这是一个在我们知识范围之外的陌生的全新领域。仅凭自己的人生经验、生命体验,勉力写几篇关于养老问题的思考这类文章、演讲,或许可以,但很难持续,更不用说最后拿出具有学术研究性质的成果。这就需要变换自己的角色,当一名高龄的“小学生”。


从老老实实研读中外养老学研究论著做起,并在研读过程中,把自己关于养老人生的思考,从碎片化的感悟,逐渐系统化与理论化。但我们也不必放弃自己的人生感悟相对丰厚的长处,而是如何把生命感悟和理论概括、提升两者有机结合、统一起来。这样写出的读书笔记可能有些“不伦不类”;但“不伦不类”或许就是我们这样的养老机构里的居民的“养老学研究”的特点:我们的养老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产生于自己的养老人生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又要进行理论的提升,具有严肃认真的学术探讨性。而且可作学术探讨的领域是相当广阔的。


前一段,我就和一些居民朋友探讨过“老年人生的尊严问题”,“老人中的无神论者的彼岸关怀问题”,都非常有意思。


我们今天讨论中提到的“生死观”、“养老人生的设计”“老年人的修养”“老人生命中的人性”“养老机构里人与人如何相处”,等等,都有待我们去探讨,我也充满好奇心。


最后,我想用一句我到老年最喜欢说的一句话作结束:“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养老学、养老人生这样的“大问题”,最后都要落实到 具体的一件一件的“小事情”上。


(本文整理自钱理群教授2021年10月9日在燕园北大校友沙龙座谈会上的讲话)





02.


泰康之家是我养老生活的最优选

—— 陈宜元 90岁

陈宜元,1934年出生于江苏常州,中国空间技术测控和总体专家,曾参与“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过程,曾任国防科委五院501部副主任、科技委主任,五院科技委常委,兼任实践三号卫星副总师,担任中巴资源一号卫星总设计师。2015年12月1日,与夫人孙珋方一同入住泰康之家·燕园。


✦ 金句采撷:


深度的医养融合模式一直是泰康之家深受全国老年朋友青睐的重要原因。泰康之家养老社区,按照“一个社区、一家医院”实践模式,为入住的居民,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连续性健康保障,既满足了日常生活需求,也解决了医疗保障的问题。

燕园优美的环境、适合老年人的高质量的餐饮、优质量的服务和医疗条件、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吸引了我们,住了两个月就不想回大院了。

燕园有许多课程,包括文化、科技、医疗健康、养生和手工活动等,我感受到了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在燕园开心、舒心、安心,可以长寿。

入住三年后遇到董事长问我们身体如何,我说原想活到九十岁就满足了,在燕园看来可实现了,董事长说九十岁指标太低了,应该向百岁迈进。


以下为陈宜元叔叔观点全文

向上滑动阅读

↓↓↓



泰康之家是我养老生活的最优选


有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体人口的12.6%,人均GDP有 1万多美元。而当年美日韩等国在老年人口占12.6%时人均GDP已超过2.4万美元,中国长寿时代的提前来临是因为我们有医疗保障体制、福利保障体制,健康理念已逐步在人们中推广,使中国人民健康水平提升、寿命增长,此外前一阶段独生子女政策也是原因之一。


中国健康产业在2019年还不到8万亿,远低于欧美国家,中国长寿时代与欧美长寿时代相比在经济基础方面还是有相当差距,特别在个人财富上还远远不及欧美国家。中国在统计人均GDP计算方面也与其他国家有一定的区别。


我国长寿时代将提前来临


中国居民的财富结构不合理。我是1988年起一直与巴西合作研制地球资源卫星,那时我国人均GDP只有200多美元,巴西已接近2000美元,当然他们贫富差距较大,政府官员、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年薪均在15000美元以上,而工人、司机、保姆等年薪才1000美元,所以巴西物价较低(比中国便宜),否则养活不了月薪不足百美元的下层居民。


2019年中国人均GDP已超过了巴西,但我个人感觉却不太一样,中国人在房地产方面和教育方面投资高,所以房价高、教育经费高。中国GDP虽已超过巴西,但生活上还难以比较,我们卫星研制团队在巴西圣保罗近郊买了一套带游泳池的别墅才20多万元。目前如果个人财富有100万美金,在巴西可以相当舒适地过一生,但在中国有一套较好的房子(或学区房)起码要几百万人民币接近百万美元,所以较难从GDP来说明富裕和舒适程度。


正如陈东升董事长在《长寿时代的理论与对策》一文中指出的,中国居民资产从房地产向金融转移预计将是最大趋势。在国家政府层面,养老金充足率指数虽说与老龄人口占比成正相关,但与国外差距很大,靠政府资助实现较好的养老还不能实现。


我国人均收入及财富均不及较发达的国家,难以支撑养老时期较高的生活和医疗水平,我在巴西、欧美等国遇到了老人旅游团,他们的养老金可以支付他们到国外旅游,我国近期还做不到。


以上说明了我国虽可以提前进入长寿时代,但还不能同步进入财富时代,这就是我国长寿时代的特色,这将促使有关方面予以足够考虑。


陈东升董事长这一篇文章有很重要的指导性,旨在探讨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如何推动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引领商业、企业的发展变革,解决可能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泰康之家是我国高品质养老的先行者


虽然中国可以较早进入长寿时代,但和国际相比,国人收入不高、财富积累较少,相当部分人还享受不到高品质养老的条件。因此,建高品质养老社区市场是否能适应,是需要分析和考虑的,过早建高品质养老社区是可能要冒一定风险,因为我国离长寿、健康,特别是富裕时代还有一定差距。实际上由于我国各阶层分布较广,个人收入、个人财富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有相当部分人员具有较好的收入和一定的财富,可以在国内享受较好的高品质养老的生活,这就是在多年前陈董事长敢为人先,决心在国内建高品质养老社区的原因。


泰康之家·燕园是医养结合高品质养老社区,起点很高,汲取了国外养老机构的设计理念,建筑高档、花园精美、居住宽裕舒适并配有中央空调和新风系统,适合老年人的生活和活动,配套的还有康复医院,设施齐全,有CT设备等医疗设施。此外,燕园的服务团队也受过严格的训练并具有优秀的服务理念。


燕园开业后参观者络绎不绝,人人都惊叹不已,都希望入住,排队等候者甚众。继燕园之后,泰康之家在广州(粤园)、上海(申园、锦绣府)、成都(蜀园)、苏州(吴园)、武汉(楚园)、南昌(赣园)、沈阳(沈园)、长沙(湘园)、厦门(鹭园)等19个城市,建成了高品质养老社区并已开园,现在全国35个城市也将新建泰康之家的养老社区。


据我所知,深度的医养融合模式一直是泰康之家深受全国老年朋友青睐的重要原因。泰康之家在各地修建的养老社区,都是按照“一个社区、一家医院”实践模式,建设以老年医学为中枢,整合急症转诊、长期护理、预防保健及康复治疗的医养康护体系,为入住的居民,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连续性健康保障,即满足了我们日常生活需求,也解决了医疗保障的问题。


我有一个同事潘厚任来燕园参观后非常欣赏,说这里是医养的天堂,决心入住,但后来他听说已开建吴园,他是苏州人,随即到吴园办理了入住手续,现吴园开业,他已入住。他非常高兴,说在阳澄湖边上,湖光山色,风景如画,秋天还可吃到大闸蟹,我们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们是住在天堂中的天堂。


可见像泰康之家这样的高品质养老社区还是很受欢迎,有很大市场,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必然会发展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大。


当然为了适应中国的经济情况,我国养老机构也需要有不同档次,以适应不同经济收入人们的需求。


入住泰康之家·燕园的感受 


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加了泰康组织的报告会,会上主要介绍了陈东升董事长在参观了许多国外高品质养老机构并汲取了他们的经验后,已在北京昌平开建了高品质养老机构。


那时我因工作需要还未退休,但老伴退休了,听到介绍后,很受吸引,因为我们年龄已接近80,就替孩子买了保险,以便和泰康建立联系,当时也没多想,不知能否报上名。


未曾料到2013年8月22日燕园的销售总监和工作人员到我们家里送来花篮和水果,那天是我老伴的生日,我们并没当回事,想周末和孩子们一起过,可是赵总说今天也是泰康的生日,很有缘分,并说我们可以第一批入住,我们非常高兴,这是给我老伴的很大的生日礼物。


我住的大院条件很好,食堂、医务室都不错,大院里的人都想不到我们会选择住养老社区,因为我退休还不到一年,这期间我们一起外出旅游,还在一起聊天,所以反对我们住养老机构,他们打赌说我们人生地不熟最多半年,肯定住不习惯就会回来,我们心里也没底,所以决定一半时间住燕园,一半时间回家。两边住住看,周末和节假日肯定回家住,但是燕园优美的环境、适合老年人的高质量的餐饮、优质量的服务和医疗条件、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吸引了我们,住了两个月就不想回大院了。


第一年春节是回大院过的,当回到燕园,听说还把老北京的各种小吃游艺等都请来了,所以后四个春节都在燕园过了。我们到燕园后结交了许多新的伙伴,以前我们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这次在燕园碰到不少中科院的老同志,在互相聊天中回忆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往事,有许多共同语言。


燕园有许多课程,包括文化、科技、医疗健康、养生和手工活动等。特别是智能手机和微信课程让我们跟上时代的步伐,还解决了我们生活上的许多问题。


我特别喜欢听科技方面的讲座,例如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建筑防震等讲座。入住第二年(2016年)我国确定了每年4月24日为国家航天日,我被召回参加了几天活动,回燕园后新伙伴问起我“航天日”是什么意义,我说这是1970年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日子,大家很感兴趣,于是我就开了第一课讲“东方红一号”卫星如何研制和成功发射,他们听了,邀请我继续讲,2016年至今,我讲了许多有关航天和宇宙方面的科普讲座。


在燕园,我感受到可以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2020年4月24日是“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五十周年,也是第五个“航天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还利用网络上课,介绍了卫星的情况。


新冠肺疫情期间我们除了不能出燕园大门、不能进行聚集性活动外,其他生活变化不大。原来住在大院的老同事和邻居们非常羡慕,他们蜗居在家还要为每日三餐费心,有病也不敢去医院,我们有康复医院,看病拿药均不出燕园大门,疫情期间在燕园很安全。昌平地处北京西北,燕园环境好又有中央空调和新风系统,我老伴以前每年都要感冒多次转成肺炎,但入住燕园后至今未感冒过,燕园的健身房和游泳池使我们保持了良好的健康状态。


入住三年后遇到董事长问我们身体如何,我说原想活到九十岁就满足了,在燕园看来可实现了,董事长说九十岁指标太低了,应该向百岁迈进。


总之,我在燕园开心、舒心、安心,可以长寿。





03.


变老是需要学习的

—— 李辉 居民子女

李辉(右一),高级国际商务师。退休前在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行业从事协调指导、促进咨询服务工作。2017年8月,父母入住泰康之家·燕园后,开始关注养老问题。数年来,陪伴父母的所见所闻让其收获颇多,并写下多篇深度思考文章。


✦ 金句采撷:


如何独自尽可能有尊严地、快乐幸福地变老,这需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变老是自然规律,不应主动地离开社会;变老要接受身体变化,学会享受孤独;变老要保持对万物的好奇童心;变老要学会享受慢生活,重拾学习新的爱好技能;变老要学会接受新事物新观念。

人这一生,任何一天都是有用的,就算退休了,年龄老了,还大有作为。如果浑浑噩噩就过去了,虽然衣食无忧,灵魂也是凄凉的。

人的寿命越来越长,人们对世界的关注和热爱也在拉长。这些社会和长寿时代的新变化,促使人们必须要认识到变老的必然趋势,继续学习新的东西以适应新的形势,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老年之后,更应该多一些耐心去对待习以为常的事物,多一点勇气去探索陌生的领域,让生活时刻保持新鲜。拥有广泛的爱好,便能在枯燥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在日常琐碎中,抓住微小而真实的幸福,愉悦身心。


以下为居民子女李辉观点全文

向上滑动阅读

↓↓↓



变老是需要学习的


在国家卫健委2022年7月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介绍:目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93岁,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20年阶段性目标总体如期实现,健康中国行动2022年主要目标提前实现。


1949年,中国人人均预期寿命35岁,如今,中国人民已经大踏步地进入长寿时代。这得益于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带来中国人体质的提升,这也是中国社会发展、饮食水平提高、医药卫生保健工作的提升带来的直接结果。  


但是,如何以一种体面的方式变老,拥有与我们年龄相适宜的态度和智慧,却是老年人的一道老生常谈的课题、一种艰难的生活艺术。老年的悠闲平静生活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世外桃源,绝不会轻易赐予人类生命与智慧,来补偿日渐萎缩僵硬的肌肉关节和健忘的大脑,这一智慧,必须我们靠自己的辛苦努力来获得。


首先,虽然当代老年人和他们前辈生活状况大不一样,但是都面临着老龄化、少子化,且儿女工作忙,儿女异地异国等等问题。所以,现在老人面对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独自尽可能有尊严地、快乐幸福地变老。然而这种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然而学习并没有那么容易,首先不是每个人都意识到变老还需要学习,而且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


过去,大多数人在晚年闷闷不乐、愤世嫉俗,或冷酷无情、穷极无聊。这其中常常隐藏着对时光飞逝的恐惧:孤独地变老,经受尘世的炼狱,脱离社会主流,经历社会性的早死。另外还有身体各方面机能慢慢衰退带来的无力无助感。但是,由于过去亲戚多、子女多,在一个大家庭的氛围中,还有人相互陪伴,老人很自然的成为大家庭中众星捧月、哄着让着的老宝贝。但纵使内心孤独寂寞,也只能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并且按照传统,端出老人家的架子,安静守旧。


现在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世界的极大丰富,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也日益迫切。人的寿命越来越长,人们对这个世界的关注和热爱也在拉长。这一切变化,促使人们努力地认识变老的过程和感觉,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能,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世界,营造美好的晚年生活。相当多的老年人在退休之后并不愿意完全与社会脱离,希望继续参与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这也是世界各国退休年龄日渐延后、各国老人继续工作的原因之一。


这些社会和长寿时代的新变化,促使人们必须要认识到变老的必然趋势,继续学习新的东西以适应新的形势,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变老是自然规律,不应主动地离开社会


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歌德曾说过:“变老意味着所有行为方式的改变,我们或者停止行动,或者有意识地接受新角色。”他又说:“当我们老了,要做的事比年轻时多多了。”


我们不能保证永远有尊严而又快乐地变老,但其实年老根本就是相对的。如果我们继续工作,而且总是容易发现我们周围的美好,我们就会发现,年老并不一定就意味着衰老。而且到了一定的年龄,我们就发现工作年限长、经验多,确实可以带来德高望重,受人尊敬。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周有光,年过百岁仍然学会了用电脑处理文字工作。在泰康之家·燕园养老社区,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入住七年写了14本书。他们虽然早已退休,但是仍然继续工作,用智慧回馈社会。


真正的衰老其实不完全取决于年龄,而应该归因于缺乏自律。我们需要“开创性地变老”,并接受无可避免的事实:剩余的日子已屈指可数,而我们无法抱怨,只能任岁月流逝。反过来说,“变老意味着某种程度的解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既不主动离开社会,又不必受过去工作的一些束缚。


即使我们离开了工作岗位,我们也应该继续关注社会的方方面面,尽量不让自己与社会脱节,这样跟年轻人尽量保持基本同步,有一定的共同语言,也让生活有乐趣,减少被社会遗忘的失落感。


人这一生,任何一天都是有用的,就算退休了,年龄老了,还大有作为。如果浑浑噩噩就过去了,精神会萎靡不振,心灵会憔悴,虽然衣食无忧,灵魂也是凄凉的。


变老要接受身体变化,学会享受孤独


当人变老的时候,人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就会日渐衰退,这是不可抗拒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人变老的过程会引起身体一系列的老化反应,要坦然接受身体的变化。既要承认身体的老化,引起重视,又不必过分恐慌。


现在各种专科医院和社区医院看病人群中,最多的是老年人。从头顶到脚趾,从身体表面到内脏,老年人发觉他们出现了各种问题,所以有的特别恐慌。实际上老年病专家说了,这个其实就是你的身体开始衰老了的表现。就像机器的零件一样,用了几十年了,老化了,磨损得厉害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和问题。


而且随着长寿时代的到来,老人身上的病症会更多,身体老化的程度会更厉害。这些老年病从生理到心理都有,所以不必恐慌,也不必过度治疗,但要学习这些生理医学知识,不被骗子忽悠,坦然面对衰老带来的种种生理上的变化。另外,现在医学技术高度发达,很多不适都可以缓解。甚至长寿就是带病生存。


人到老年,看清了生活的千疮百孔、一地鸡毛,更愿意选择安静,享受孤独。有的时候,这种孤独也是被动的,比如高龄老者目睹着周围亲友的逐渐离世,同时代的人寥寥无几。但我们也必须接受这种自然规律。


作家余华说:“我不再装模作样的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孤独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独自的生活。”学会与自己相处,是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也是人生最终的必然。但孤独总是相对的,孤独本身的意义在于和自己达成和解,是一种物我两忘的生活态度。“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看开一切,看淡一切。不为名利所累,守住初心,顺应自然,享受孤独。


变老要保持对万物的好奇童心


老年之后,更应该多一些耐心去对待习以为常的事物,多一点勇气去探索陌生的领域,让生活时刻保持新鲜。拥有广泛的爱好,便能在枯燥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在日常琐碎中,抓住微小而真实的幸福。这些小确幸将伴随我们漫长且节奏越来越慢的老年生活,愉悦我们的身心。


美国哲学家安·兰德说:像个大人一样生存,像个孩子一样生活。我国著名的丰子恺大师把这种对万物的童心发展到了极致。他留下来的漫画诗歌成为了世人的宝贵精神食粮。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大雨过后,有两种人。一种人抬头看天,看到的是蔚蓝与美丽;一种人低头看地,看到的是淤泥与绝望。”


生活往往是美好与痛苦并存,只有心存热爱、保持一颗童心的人,才能发现生活的美好与希望。热爱,爱的是一茶一饭,一草一木,一花一世界,还有那人世间最真实的百般滋味。童心不泯,才能在平淡生活中发现人间的种种美好。


变老要学会享受慢生活,重拾学习新的爱好技能


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蒋勋曾说:“只有慢,才能发现生活的美。”慢下来才能品味生活、做好自己。慢下来之后,才能静下心去学习。生活就像一本书,需要慢慢去品,才能解读出来其中的韵味。它不会迁就谁,也不会偏向谁,我们热爱它,它就会对我们好,就会赐予我们快乐。


同时随着年龄变老,身体的机能衰退,关节日渐僵硬和各方面反应变慢,都要求老年人慢下来。这种放慢了节奏的生活,也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更加安全。只有接受这些变化,享受这些人生变老了的慢生活,才会体验到不一样的优雅人生和夕阳红晚照之美。我们要学会在庸常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一些属于自己的爱好,使兴趣有所寄托,无聊得到排遣,想方设法把日益变长的晚年的日子过得更充实、更快活、更圆满。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强烈的爱好使我免于衰老”。


很多老同志退休以后都在重拾或者培养爱好,既消磨时间又愉悦心情。有些是小时的童子功,因为各种原因搁置了,现在重新拾起来,充实老年生活,竟也玩得得心应手;还有的是新培养一种爱好,没有名利之争,开心就好。比如摄影,手眼配合,到大自然里去采风,锻炼了身体,能让大脑老得慢;唱歌锻炼肺活量,能让人心情舒畅,消除孤独感、寂寞感;学一门乐器、学一个舞蹈,都可以增加精神愉悦,琴棋书画茶艺,自古至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懂一点,陶冶情操;园艺种植,赏心悦目,治愈人心;旅游更能开阔人的视野和心胸,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爱好多了,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眼界开阔了,心胸也会宽广起来,不再计较得失,忘记烦恼和不愉快。中国现在取消高考年龄限制,也有人在退休以后考上大学,考上研究生,和儿女们甚至孙辈一起追逐梦想。


曾经有一位87岁的美国老太太罗丝,很喜欢学习,终于在八十七岁那年如愿以偿圆了年轻时的大学梦。学校曾经邀请罗丝做了一场让很多人终生难忘的演讲,其中一句话,点醒了全世界无数人,也被很多老年人引用。那就是:“我们不是因为年老而停止玩乐,而是因为停止玩乐才会变老。”


其实, “玩乐”对于生命的任何阶段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在我们的晚年,我们不用相互竞争,只是回归“玩乐”最纯粹的本质。正确的有节制的娱乐可以帮助我们释放压力,也可以刺激想象力,让我们在生活中更易变通,保持乐观的心态,更好地面对生活,更健康长寿。


据统计,2021年,我国60岁以上的驾驶人数达到1657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33万人,增长16.36%。开车早已经不是年轻人的特权。前不久,浙江杭州一位86岁名叫孙振锄的老人考下了驾照。这位“两弹一星”研究员,见证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验的功臣说:“我学车就是为了带老伴看病还有买东西。我是搞技术的,这辈子就喜欢研究新东西,活到老学到老。”上了年纪的人,通常不会因做过的事情后悔,却常常因为在年轻时未曾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遗憾。


变老要学会接受新事物新观念


当今社会新鲜事物、新鲜行业层出不穷。就说电子游戏吧,当年曾经说那些上网吧的孩子经常翘课玩游戏是玩物丧志,但是现在游戏已经作为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还有世界比赛,而且科学证明游戏玩得好的孩子脑子聪明。


随着网络的兴起,科技的发展,语言也发生了变化,网络语言一度让语言学家莫衷一是,但是大批年轻人日常的交流,又不能让他们等闲视之。电子阅读的兴起,带来纸质图书的式微,或者像人们说的纸质媒介已经进入收藏阶段,未来有可能像文物一样的保存。而现在航天事业的突飞猛进,海洋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未来的趋势,更是让过去神话中说的“上天入地”成为可能,未来还不知道会出现出什么新的职业。


传统的东西在发展中赓续光大,新生事物需要了解。变老以后一定要承认社会的变化,接受这些变化带来的冲击。静观社会发展,跟上时代步伐,享受经济发展和科技带来的红利。未来归根结底是下一代的,所以千万不要做鲁迅先生笔下的九斤老太,什么都看不惯,既被时代淘汰又让人烦。


几年来,我看见父母在泰康之家·燕园养老社区的生活,感觉他们的生活过程,就是在这里学习如何从容变老的过程。而且老年人在养老社区里面互相交流,互相倾诉,互相学习老去的心得和方法。这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人生经验和学习方法,而且这种学习和年轻时候上学的应试考试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面对的生活问题是不一样的,每个人解题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他是由生活来检验,由时间来考试。而且因为每个人的个体差别,经历迥异,答案都是不一样的,可谓千人千面。


泰康之家养老社区里的老年大学“乐泰学院”,涵盖了老年人各种爱好和学习的课程。从早上8:30到下午5:00,乐泰学院各种课程、俱乐部的活动满满当当,填满了除了午休以外白天的各个时间段。在这个养老社区里有超过35门课程,歌唱、戏曲、文化艺术、运动健身、健康养生等各类俱乐部37个。


社区还成立了好几个大学的校友会,以促进老人之间的社交活动。旧友新朋,其乐融融。这里真是老年人圆梦的地方,圆年轻时候的梦,圆人生的梦。


只有一种秘诀让人青春永驻、永远快乐,那就是时常怀抱梦想。当一个人失去梦想时,生活就会变得黯淡无光。衰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任他肆意妄为,颓废无奈的走向人生终点。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避免这一悲哀,让自己的身心愉悦。


人生海海,学海无涯。





04.


人老了,

要为突发情况做好预案

—— 葛焰 76岁

葛焰,1948年生于上海,退休前为技术改造规划编制高级工程师。退休后自学电脑,成为一名网页设计和制作师,曾获得上海中老年网页大赛二等奖。2019年10月,首批入住泰康之家·吴园。 


✦ 金句采撷:


 老人也有正常人的需要,七情六欲还在,吃喝拉撒睡一样也少不了,和年轻时相比,他们更需要营养,更需要睡眠,更需要穿着舒服洁净,更需要良好的医疗资源,尤其他们更需要精神营养,更需要快乐和谐。

人老了,要早日为自己做点打算;人老了,要为突发情况做好预案;人老了,要尽量避免陷入独孤;人老了,一定要有兴趣爱好。

综合来说,老人有老人的需求,老人有老人的乐趣,要想老年生活的有意义有尊严,财富是必须支撑的条件,身体是生活快乐的条件,伴侣和志趣是生活的基本,这三样缺一不可。


以下为葛焰阿姨观点全文

向上滑动阅读

↓↓↓



人老了,我们应该怎么过?


有人说,老了真好,在我看来没什么好不好的分别。生老病死是人类的自然规律,每个人都要经历,其实谈不上什么好与不好。


能进入老年,说明没有幼年夭折;能进入老年,说明之前身体比较健康,比起那些在中青年时就去世的人来得幸运,寿命比别人长些。当然这也得付出代价,代价就是老年人被剥夺了容貌,被剥夺了健康,甚至被剥夺了思考的能力。


老了,不管智力也好、能力也罢,确实是不如年轻时候了。不管你愿不愿意正视,愿不愿意承认,这是客观的存在。


据说一个60岁的老年人,大脑细胞的总数只有他30岁时的2/3,就是说死了1/3的脑细胞。这么多的脑细胞死亡了,他怎么可能和年轻人一样来记忆事物和进行逻辑分析?所以社会要让这些老年人退休,颐养天年,因为他们不能再像年轻人那样思考问题,他们已经无法再正常工作,当然有特殊能力的人另当别论。退休,这几乎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退休后就要过老年人的生活了。


他们大部分经历过人生漫长的岁月,付出了自己的春春年华,为国家、为人类做出过贡献。从人道主义来说,他们老了应该得到尊重,得到社会的照顾,让他们最后的人生能够过得幸福开心一些,这是和谐社会必须考虑的问题。


那么,老了怎么过才能让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呢?这是个需要探讨的问题。老年人也有如正常人般的需求,尽管他们的各个器官都已经老化,有些器官甚至功能已经退化,但人的七情六欲还在,吃喝拉撒睡一样也少不了。和年轻时相比,他们更需要营养,更需要睡眠,更需要穿着舒服洁净,更需要良好的医疗资源,尤其是他们更需要精神营养,更需要快乐和谐的生活环境。为了能达到这个目的,老年人可能会比年轻人还需要更高的经济条件和更多的资源,这样才能维持他们的生活水平。


人老了,要早日为自己做好打算


老年人已经进入生命的末期,生活会变得越来越艰难,眼睛逐渐看不见了,耳朵也听不清了,连嗅觉也退化了,牙齿脱落、饮食素然无味,记忆力也越来越差了;有的人患了帕金森、阿尔茨海默病,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认识了;还有各种癌症、心脑血管病等等。各种可怕的疾病都会逐渐地向老年人们招手,但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是老年人都会经历和面对的。


人老了,需求变得越来越多了。所以要趁年轻时给自己攒一笔养老钱,抚养子女责无旁贷,但也千万不要为了子女的幸福而把自己搞得生活窘迫,将自己的一切都留给子女,而把自己变成一个可怜虫,到头来谁会来同情你呢?要想让自己的老年生活过得有尊严、有质量,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才是最大的依靠。老了,花钱的地方多了,年轻时的积蓄应该拿出来消费了,老年人不要再在消费上吝啬克扣自己了,这也是现代生活的消费理念,用自己的钱养自己的老,我们心安理得。


人老了,要为突发情况做好预案


很多老年人觉得自己身体尚可,没有什么大碍,觉得维持现状挺好,殊不知老年人的疾病都是来势汹汹。今天看起来不错,可保不准明天突然倒下;现在还是好好的,下一分钟或许就得叫120,谁知道呢?如果到了那个时刻再做打算,可能为时太晚矣。所以老年人们在进入一定年龄后,应该提前做好打算,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办?如何应对?找谁来帮忙?是坐等发生还是未雨绸缪?这些问题都需要提前有所准备。当然也有许多老年人选择到时候再说,但是其结局一般可想而知,悲惨大于尊严。


每个人最终结局都是化作灰烬回归大自然,画上一生的句号,老天爷对所有人都一样,最为公平。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官老爷还是平民百姓,统统一个待遇。但是在成为灰之前仍然需要生活,需要有尊严的生活,那怎么能让我们在即将离开人世间的时候,过得好一些、快乐一些呢?


人老了,要尽量避免陷入孤独


人是群居物种,孤独对于老年人来说具有极大的杀伤力。老年人的时间相对年轻人要多,没有事情做的老年人常常会有莫名的孤独感。孤独的老年人心情一定不会好,要排遣孤独必须要有朋友的陪伴,所以老年人需要更多的朋友、更深厚的友情……与较好的朋友共度晚年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友情可以化解悲伤、减轻病痛。


老年人们身体一般都会有不舒服的地方,和志同道合的老年朋友在一起生活,对双方的身心健康都会有极大的好处。他们可以一起聊天、一起养生、共同玩耍、相互安慰,在精神上给对方慰藉。所以人老了,一定要有自己合得来的老年朋友,有两三个能说说心里话的老朋友是非常必要的。


从这一点上讲,像泰康之家这种高品质、医养结合的养老社区是个非常好的地方,这里的居民相对来说有着比较高的文化档次和文化修养,泰康之家除了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和提供医疗保障之外,每天还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谈得来的老年人在一起生活,相互带来的愉悦感,使生活充满了乐趣。


人老了,一定要有兴趣爱好


在泰康之家,有绘画、书法、音乐、棋牌、智力游戏等小组活动,爱看书、爱写作的居民能凑到一起交流。还有各种运动小组,比如游泳、球类……总之,在这里能够给自己的爱好找到“大部队”,有消磨时间的去处。


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若能办一个小型的养殖场那是最好不过的事,让热爱小动物的老年人领养一只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让老年人们的情感和爱心有表达的地方。老年人们也可以适当参与一些简单的劳动,比如给小羊喂草、给小鸡搭个鸡棚等等,劳动可以忘却自己的衰老和烦恼,这对老年人来说是一件非常有益和开心的事情。


当然这对于现在大多数养老机构来说是不可能的事,但要敢于思索、敢于探讨,任何新事物不都是思考在前、行动在后吗?现在有一些养老机构分给老年人们一小块地,让他们栽种自己喜欢的果树花草等等,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创意。总之就是让老年人们有事可做,尽量分散老年人对自己身体的衰老和病痛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养老生活质量,让老年人们开心起来,健康起来。


综合来说,老年人有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有老年人的乐趣。要想老年生活过得有意义有尊严,财富是必须支撑的条件,身体是生活快乐的条件,伴侣和志趣是生活基本的条件,这三样缺一不可。老年朋友们应该在自己年轻的时候未雨绸缪,做好晚年生活安排和人生最后一站的规划,让我们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充实、更丰富,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05.


摆正心态,

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生活

—— 益斌 80岁

益斌(笔名),汉族,1945年生于上海市,1967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学院,高级会计师。上海永久自行车企业集团首任理事长。常年派驻香港,任中资企业老总、南洋酒店管理公司董事长、上海四季酒店业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曾任上海市9届人大代表,上海市第7届、8届、9届政协委员。2021年入住泰康之家·申园。


✦ 金句采撷:


在如何选择养老机构这个问题上,我一直主张:优秀的养老机构硬件上不一定要豪华,但要清洁、环保、舒适、安全;要能适时地运用新技术,为自身的养老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老是自然规律,谁都会老。如何养老,是摆在每个老年人面前的终生大事!老了,要不服老。要拥有年轻的心态、不屈不挠的意志、健康豁达的心理、愉悦喜乐的生活态度。重拾年轻时的兴趣爱好、适合自己体能的锻炼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

泰康之家·申园经过八年的发展,也面临将有着既有优势的服务,由‘有没有’向‘强不强’进行战略升级的新课题。作为申园居民,我坚信,未来申园会成长为全国一流的高品质养老社区。


以下为益斌叔叔观点全文

向上滑动阅读

↓↓↓



摆正心态,

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生活


“送走百岁母亲后,我开始思考‘养老’!”

剖析当代老年人的5种晚年现状及6种养老心态


2017年底,我送走了生我育我的百岁母亲,自此以后,就开始考虑我们自己的养老问题。由于参加过上海市政协组织的养老课题的调研,再加上对北美、澳洲、新西兰、日本、香港等地养老机构的探访,我有不少资料积累和人生感悟。写下这篇个人的养老观察,与大家分享我个人对“养老”问题的体会。


首先,我想谈谈我对不同养老理念和心态的剖析。现在老年人有多种生活状况:


一是与子女在一个城市生活的,不少老年人还奔波在为第二代煮饭、料理家务的繁忙“买汰烧”事务中,为第三代接送学校,或奔波在“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各种教培班路上。有的甚至顾不上自己的病,根本来不及考虑养老问题。


二是改革开放后,有人将子女送去国外留学深造,而现在他们仍在国外生活工作。或由于工作的原因,两代人不在一个城市生活。没有子孙在身边的老年人,以前还不时去国外旅游探亲,现在老了走不动了,还是习惯原来生活过的中国城市,但身边无亲人陪伴呵护。


三是一旦老年人配偶因病走了一个,留下的单身老年人更孤独无助。与子女共同生活不习惯;有新欢的,有的与子孙不合。父母老了,子女也无法尽孝。


四是有的老年人病魔缠身,入院治疗周而复始,缺少护理陪伴。如果遇到两位长辈都进医院治疗,家庭及子女会不堪负担、困难重重。


五是现在独生子女的年轻人工作繁忙,自己事业上还要奋斗,顾了小的升学考试,就顾不了老的。这也是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的现状。


其次,我们也能观察到当下几种老年人常见的养老心态及现状:


一是认为自己退休不久,还不到养老的时候。有的人还要发挥余热,正在继续做没完成的事业,或助人为乐,或参与社会活动等。


二是认为养老是多少年以后的事,现在还处在能活蹦乱跳的时候,考虑养老为时过早。总觉得养老这个概念,离自己的生活还很遥远。


三是尚需帮事业有成的子女一把,或为第三代“不输在起跑线上”而继续发挥老年人的“余热”。每天一直在为子女或孙辈奔波忙碌。


四是一生省吃俭用,积累的资金却不愿花在自己养老上。担心日后医疗抢救入院的费用高昂,担心子孙工作难寻,或供第三代的培养费用支出,而不肯眼下付出“养老投资”。


五是现在年纪还不是很大的老年人,还在等待第二代事业顺畅、第三代出道成才,想趁做得动时帮小辈一把。根本无计划,也没精力顾及自己的养老,总觉得自己踏实养老的时间要让位于孩孙们成长成才的时间。


六是大多采取居家养老。他们习惯于原来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最多请个钟点工帮助家务,等夫妻俩有人病了再说。


“居家养老或国外养老就一定好?”


从一名养老机构居民角度出发,解读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


综观国内外多个养老机构,当今中国大城市,在硬件上与国外相差无凡,软件上国内也正在奋起直追。养老事业的发展给国内养老社区增添了不断改善的空间,前景光明灿烂。


但也有人认为,好的养老机构或养老社区收费高昂,有的老年人就是进了养老社区,也仍旧保留了原有的居住房屋,不愿出售或出租,担心有一天不适应养老社区生活,再返回原地,还没有“养老机构今后就是我的家”的概念。


此外,中国人到国外养老,最大的困难是语言不通,更不用说医学用语;其次是缺少亲朋好友的陪伴,没有了朋友圈,在外国养老机构孤独寂寞无助。不少人抱怨国外“好山好水好孤独”,他们的子女处在奋斗阶段,培养第三代的任务不轻,没有精力来陪伴老年人尽孝度老。


事实上,在如何面对养老机构这个问题上,我一直主张:优秀的养老机构硬件上不一定要豪华,但要清洁、环保、舒适、安全;要能适时地运用新技术,为自身的养老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而在软件上,则关键取决于它的服务内容能否不断与时俱进,创新永续。比如餐饮方面,品种的多样化、点心的高级化等,是一家优秀养老机构要不断思考的重要工作领域。“民以食为天”,吃是很重要的内容。


当然,上面这些是从养老机构自身的角度出发的。如果从居民的角度出发,面对选择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亦或是到海外养老的命题,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养老机构,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养老方式。关键看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去寻找能契合自己现实需求的养老生活模式,不要去攀比,更不用患得患失。


比如,如果渴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要充满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比如舞蹈、走秀、歌曲、表演、喜剧、电影、摄影、高档音乐会、各式展览等,那么泰康之家养老社区确实是可以考虑的。


以我现在所居住的泰康之家·申园为例,有40多个俱乐部。俱乐部的存在,为刚退休或者有一定艺术造诣的老年人提供了一个能继续施展才艺的平台,大家在这些平台上结识新朋友,生活会不孤单寂寞,有时候经常聚在一起喝杯下午茶,其实是很惬意的享受。


当然,泰康之家·申园经过八年的发展,也面临将有着既有优势的服务,由“有没有”向“强不强”进行战略升级的新课题。在利用一切手段来提高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上,还有更长更远的路要走。但作为身在申园的泰康居民,我坚信,未来申园会成长为全国一流的高品质养老社区。


“我为何选择到泰康之家养老?”


在这里实现“百岁人生、健康百岁”,用积极的心态微笑着老去


泰康之家养老社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有规模效应,为养老事业创造了成功经验,有一定发展基础。


2020年起,泰康与尼尔森强强联合,连续四年发布《中国中高净值人群医养白皮书》,围绕长寿时代打造健康、养老、财富三大闭环,提出“高品质医疗+高品质养老=高品质人生”的理念。尼尔森总监肖洁菲围绕2023年医养白皮书核心內容介绍道:中高净值人群目前面临着健康状况下降的挑战,健康问题是他们对未来能否获得理想养老生活的最大担忧。实现百岁人生、健康百岁,需要依托“高品质人生公式”。


为实现高质量养老,中高净值人群认为应提前做好健康与财富方面的准备,健康需要依托长期维护,财富资金也需要建立长期积累,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七十古稀今不稀,八十才是中年期,九十出头可称老,活足百岁也不奇。忘掉年龄糊涂过,唯有健康是第一。”申园长辈和他们的小辈,采取了各种措施、各种方式来“养老、度老”。


有的出售或出租了原来的住房,作为资产重组、投资养老;有的不时去外地或国外旅游探,与儿孙共享天伦;有的让儿孙放假回上海相聚;有的节假日儿孙驾车把长辈接岀去,享受“一日游”和“一日聚”;有的帮助单身老年人移民拿绿卡,去外国养老团聚。


泰康之家·申园有多个餐厅和咖啡吧,糕点面包面食可以自由选择。有专业营养师配置每日菜单,很适合老年人用餐淡盐、少糖、少油的特点。


面对老年人的不同喜好和习惯,申园也专门开设了点菜、盒饭、面食等各式服务,尽最大努力满足长辈各方面的需求。当然,一些习惯自己做饭烧菜的健康长辈,除了享用餐厅服务外,偶尔也自己做点特色菜肴,尝尝鲜或外购外卖来改善生活。


有人说,买泰康人寿的保险,实际上是买一种养老服务,是一种自己养老事业的投资。现在提倡“百岁人生、健康百岁”,注重健康养老、健身养老、文化养老、活力养老、愉悦养老,长辈们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欢度余生夕阳红。而总结下来,有四点是我以为比较重要的:


一是摆正养老心态。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养老方式,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二是力所能及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尊严、愉悦到老,把余热、经验和爱心留给社会,留给家庭及子孙。


三是合理安排自己的财力,合理选择保健品。针对自己的病痛要及时就医,合理用药及医治。不给小辈添乱,要想着“儿孙自有儿孙福”。


四是尽早安排自己的身后事。有关房产的处置、资产金钱的安排,以及对小辈成长教育的期望……不要在身后给小辈留下麻烦,做个对社会、对家庭、对子孙负责任的老年人。


老是自然规律,谁都会老。如何养老,是摆在每个老年人面前的终生大事。老了,要不服老!要拥有年轻的心态、不屈不挠的意志、健康豁达的心理、愉悦喜乐的生活态度。重拾年轻时的兴趣爱好、适合自己体能的锻练方式,唯有如此,才能微笑面对自己渐渐老去的现实。





长寿时代呼唤出长寿经济

泰康之家的追求不仅是

解决居民养老生活中的各种难题

更是一个让居民

心有所属、老有可为的精神家园

泰康之家一直倡导、鼓励并创造条件

帮助居民实现新的人生价值

长辈们也通过亲身感受泰康方案的实践

和泰康之家提供的专业服务

迸发出对长寿时代的深度思考

长寿智慧闪耀着炫目的光芒


重阳节之际

祝福长辈们在泰康之家

身体健康、思想活跃

绽放出更多的智慧之光!



 送书啦!!!

养老,是一个永恒且无法规避的话题。在“老去”这件事上,众生平等。但选择怎样老去,是居家养老、抱团养老,还是机构养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请留言说出您的养老思考及规划,也许会在无形中为更多迷茫的人指引方向……


参与方式:


点击下方文末留言(关注“泰康之家”微信公众号用户才能参与哦~)



小编将从留言中选出10位幸运读者,每人赠送1本《养老学智库》。


注: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泰康之家微信公众号。截止日期为2024年10月18日,小编将于后台回复中奖信息。


往期精选




这不是“玄学”!是科学!揭秘泰康之家护理师的神秘“第六感”!




为什么说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内容应该是玩?

泰康之家
住泰康之家,活出自己的精彩🌈入住咨询、免费参观请拨打服务热线☎️40000-3785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