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第五小学校校志编撰资料征集公告

文摘   2025-01-06 18:12   四川  

内江市第五小学校

校志编撰资料征集公告

征集公告

内江市第五小学校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历届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省、市、区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志鉴编纂工作精神,铭记历史,传承文化,经学校研究,决定编纂《内江市第五小学校志》。为顺利推进校志编写工作,尊重校史史实,丰富志书材料,现诚向全体师生、离退休老同志、历届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征集校史资料及校友信息。


学校概况

内江市第五小学校位于壕子口火车站旁,于1959年3月建校,前身是成都铁路局重庆铁路分局内江铁路子弟学校,于2004年7月由铁路移交给内江市人民政府,2013年7月移交内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托管。学校现有学生1484人,27个教学班,教职员工63名。其中正高级教师2名,高级教师9名,一级教师28名,四川省特级教师1名,省级骨干教师2名,市级骨干教师8名,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学校以“以人为本,让学生健康成长,让教师持续发展”为办学宗旨,形成了“严谨治校、精心育苗”的校训,“诚信、踏实、自主、创新”的校风,“求实、创新、团结、奉献”的教风,“主动、活泼、刻苦、进取”的学风。


学校荣获全国爱科学学科学教改实验基地、全国红旗大队、四川省卫生先进单位、四川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优秀少先队集体、四川省青少年机器人创新实践活动优秀学校、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市级最佳文明单位、内江市校风示范校、内江市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学校、内江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内江市绿化示范学校、内江市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内江市安全稳定管理改革示范校、内江市依法治校示范校等光荣称号。

 征集内容

(一)校史资料

01题词、纪念品......

各级领导、社会知名人士及重要来宾到学校视察、参观或指导工作的资料、文稿、题词、纪念品等。

02手稿、论著、实物......

学校历任领导和知名教师任命、聘任、工作、获奖的重要文档、论著、手稿、证书及在校期间使用过的有代表性的实物。

03学生证、借书证、记分册......

学校早期形成和使用过的有价值的教案、教材、试卷、教具模型、学生证、借书证、记分册、录取通知书、毕业证等。

04纪念品、录音、录像......

反映学校历史沿革、学校风貌、校园建设及反映师生员工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包括重大活动、赛事)的文章资料、照片、纪念品、实物、书籍、报刊、录音、录像等。

05票证、徽标、印刷品......

具有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出版物、印刷品、票证、毕业照片、纪念册、徽标、印章等。

06奖状、奖章......

校友受到市级以上表彰的证书、奖状、奖章、物品等,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取得一定成就的资料。

07表彰、教研资料......

学校教职工,受到过市级以上表彰或在教学教研方面受到省级以上表彰的资料。

08重要事件、活动......

各类媒体(区级及以上)报道学校的重要事件、活动、人物的有价值、有特色的资料。

09其他......

其他具有较大史料价值的资料和实物。

(二)校友信息

校友信息主要征集姓名、性别、年龄、毕业时间、所在班级、班主任、主要工作经历、荣誉成就、联系方式等内容。


征集方式

1.直接送交

将有关校史资料直接送交内江市第五小学校校志编写办公室。

2.信函邮寄

邮寄地址:内江市第五小学校校志编写办公室龙小江收(请注明“校史资料”字样)

邮编:641001

联系电话:18090611712(龙小江)

邮寄时请注明寄件人或提供者姓名、详细通讯地址、邮编及联系电话。

3.邮箱发送

电子文档史料、数码相片、扫描文件等,可以直接发至指定电子信箱,邮件主题填写为“校史资料征集”。请发原图,尽力保证清晰。图片请一定备注其中内容。

电子信箱:15808321974@163.com

4.校友信息在线填报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进行校友信息在线填报。

请扫描二维码参与


征集时间


集中征集时间:即日起至2025年3月,学校长期接受全校师生、离退休教职工、历届校友、社会各界捐赠史料。

未尽事宜,请与校志编写小组联系,联系人及联系电话:

刘俊:13438438606

李娟:15983265561

魏霞:15883251840

学校办公室电话:0832-2080330

                                                        内江市第五小学校
                                                                   2025年1月


END

编辑|赵天珍

审核|魏霞





内江市第五小学校
推进家校沟通互动,促进家校和谐关系,增进家校有效共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