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办公室 人生大舞台

企业   2024-09-14 17:29   新疆  


●晋人
  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土人,生在土窑洞的火炕上,长在沙尘漫漫的黄土地。这辈子没有想到,还能有自己的办公室。
  这要感谢时代,感谢父母。改革开放让家里有了土地,恢复高考可以让农村孩子上大学。在生活那么困难的情况下,父母也要坚持供我读书,没让我辍学。还要感谢培养过我的各级领导和支持帮助我的同事们,没有他们的关心支持,我就没有自己的今天。最后要感谢自己,如不努力学习,不尽力工作,岂有办公室可坐?


  1986年到新疆参加工作,是在炼油厂化验车间倒班。
  现场化验组坐落在炼油厂上大门左侧,四周白杨环绕,几排上世纪五十年代建成的苏式老平房,铁皮顶,砖混结构,共两栋,南北方向一字摆开,南高北低各一栋,中间一小片水泥地隔开。这片水泥地面,也是停放自行车、办黑板报、分菜的地方。北侧是分析组,是一栋一层平房,里边有技术员办公室、仪器分析室等。
  现场组的工作地是建在高台上有地下室的平房。北山墙是正门,有七八级台阶。进门是一个大开间分析室,东西两面是大玻璃窗,夜间从外边往里看,一览无余。老主任有时晚上绕着窗户查岗,大家不敢睡觉。
  房间里有两排分析台,装有抽气罩、洗手池,设有黏度、原油、沥青、分馏、残碳等岗位,十几个人共用。西墙下是一排木制柜,分成三十多个小格子,三十厘米见方,上有小门,可以上锁,是我们的更衣柜,只能放一些洗漱用品、纸笔、饭盒等,单衣可以叠起来放进去。
  北边墙壁下摆放一张旧办公桌,那是班长席位,四个班长轮流使用。桌上铺玻璃板,下面是分析指标、操作要领、厂内电话号码表。有一部拨号电话,4位号码,用于报送分析数据。我们就在这个大房间工作,取样、做分析、清洗仪器、做分析报告。工余尤其是三班时,困得要命,常常围坐在这张桌子旁,听老师傅斗嘴、讲笑话、说段子打发闲暇,从没想过,有朝一日,自己能有办公室。
  南区是由单过道分出的面对面七八个分析间,分别是玻璃组、维修组、气体分析间、凝固点分析间和天平间等。
  我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做到了学以致用,把学校的书本知识变成了实际技能,熟悉了现场全部化验分析业务,结识了许多热心、淳朴的师傅、同事、朋友。从严格的质量标准中,认识到严把质量关的重要性;从不断加样得知生产装置增加了新的工艺和流程;从增加几倍的分析项目,得知装置标定是一场硬仗。
  在那里,留下了一个初入职者的青涩和努力。丢过刚刚买了一周的自行车,跟朱师傅因为气体分析的氢氧化钾体积问题红过脸,学会了接打电话,取得了初级技术职称。
  那个时候,独山子炼油厂正处于“内涵挖潜、外延扩展”的起步时期,作为中石油最大的炼油厂,正在谋划炼化一体的发展规划。
  随着企业的发展,相关专业合并重组,炼油、乙烯化验合并为质量中心,化验室南区已经拆除,改为绿地。我每次到炼油老区或者催化区,都要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看看。

  1988年初,车间崔会计请了病假,徐主任安排我代理会计,我搬到了化验办公楼会计室。
  化验办公楼坐落在炼油厂下大门北侧,与科研所相邻,建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2000多平方米,砖混结构,外墙是浅黄色的水刷石,门面向西,紧邻公路。办公楼共三层,一层是成品分析组,二层是车间领导办公室,三层是综合办公室。每层面对面两排房间,大小不等,大的大约有三十平方米,小的十几平方米,玻璃钢窗,条件比化验室现场好了许多。
  会计室在三楼,是邻近会议室的单间,不到十平方米,一张办公桌坐北朝南,装有一部电话,还有一个保险柜、一排绿色铁皮柜。玻璃大窗户朝西,采光极好,坐在办公桌前,可以看见林荫中的催化、润滑油等生产装置全貌。坐在这里,很是惬意,我第一次有了独立小空间。
  车间会计实质上就是个核算员,打打考勤,搞搞核算,按时领取、发放车间一百多人的工资、奖金,每月两次参加厂财务结算会,与兄弟单位交换内部结算对账单。
  化验室虽属辅助生产单元,厂里也要下达内部利润指标,但与每个生产单元都要发生结算关系;车间也要考虑总体运行成本,要控制库存,要考核仪器破损率,推行班组核算和小指标竞赛,这些要以财务数据为依据。因此基础数据要准确,核算标准要明确,加扣分要有理有据。
  发工资时,要提前核算到每个人,一分钱都不能错。一个老会计告诉我,他有一次有5元钱算不平,搞了一个晚上。发工资时,会计室里最热闹,大家排着队,从牛皮纸工资袋里取出工资,点清数,在工资簿上签字。奖金以班组为单位发放,我只是根据各个小组的考核分数分配好,由班长统一签字取走。
  车间会计并不是全天候忙碌,只是月初、月尾、年初、年尾活儿多。平时还有些闲暇,有时协助车间领导搞些综合事务,有时去收发室看看新来的报纸、杂志,和任师傅及成品组的师傅交流,听这些大姐们说些家长里短、车间轶闻。
  在那里,我大概待了大半年。1988年冬天,崔师傅上班了,车间重新安排了我的工作。

  1988年底,车间安排我去搞标准化工作。
  我从会计室搬出,和同楼层的陈厚信同志共用一间大办公室。厚信的岗位是仪器分析管理,操作当年车间最贵重的进口精密仪器——润滑油低温黏度自动分析仪。我的任务是修订起草沥青耐低温分析方法、石油焦挥发分析方法企业标准。独山子炼油厂率先研制出了电池封口剂沥青,耐温性分析方法是空白,另外独山子炼油厂也是最早生产石油焦的企业。
  这项工作行业归口是中石化科学研究院,由石科院分配项目,各相关部门企业负责标准的文本起草、试验方法验证、分析标准的报批,最后由石油石化标准化委员会(设在石科院)批准发布。
  厂质量处的高级工程师申国禧师傅指导我开展工作。
  我们一起用分析铁架台制作了冲击试验装置,找机械厂制作冲击钢球,用科研所氨水冷冻机冰冻沥青样品到低于零下40℃的环境做样品试验,还到乌鲁木齐的新疆电池厂做样品试验。收集苏联焦炭标准,翻译成汉文,对照形成自己的文本,到焦场取样品、粉碎到120目,在化验室的电炉焙烧。我还亲自将样品送到大连石油七厂做了对比试验,到北京石科院报批标准草案并向闵恩泽院士作了汇报。
  任务将要完成时,厂里调我到厂办做秘书工作,标准化业务交给其他的同志接手。
  当年的独山子炼油厂隶属于新疆石油管理局,人、财、物归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领导,技术、行业归中国石化总公司指导,从某种意义上看,依托了石油上的资源优势,分享了石化方面的行业信息,既实现了加工量年年有增长,又跟上了石化行业发展的步子,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作为一个边疆老厂,不仅出产品,也出技术标准。
  化验办公楼后来又在北侧加盖了一栋四层楼,用于炼油化验业务扩展。质量中心成立后,那里已经闲置多年。我有时进老炼油厂,路过这个地方,总会停下脚步,回想当年的情景。

  1989年初,我到炼油厂机关报到。
  炼油厂机关办公楼坐落于油城路东侧,炼油厂大门东北方,坐北朝南四层砖混,建成于1984年。劳资、基建在一楼,办公室和厂领导在二楼,财务在三楼,技术、质量和审计在四楼,计划、调度、运输、销售在对面的苏式楼里。
  办公室安排我和副主任刘宗凤对桌。
  刘主任的办公室在二楼东侧过道朝阳,三面墙满满当当。一面是木头玻璃推拉书架,摆满了书籍。一面是多层绿铁皮文件柜,都上了锁。另一面是木制双门文件柜,里面是文件资料,其中一层是我的前任,调北京工作的梁国藩(前任秘书)留下的数十本杂志《新华文摘》和《新华月报》,那是他订阅了好几年而存下来的,后来全部送给了我。
  两张办公桌,一张是刘主任的处长桌,双斗六个抽屉,绿绒桌面,铺有玻璃板,下面是重要电话号码和刘主任的书法。有两部电话,一部是调度机,一部是工作机,还配有一部热敏传真机。对面一张是普通桌,单斗三个抽屉,也有玻璃板,下面是梁国藩的书法,我就被安排到梁的座位上。
  刘主任是当年的名人,机关一支笔,工作水平高,威信高,但人长得黑,说话严肃,大家都有些怯他。我虽对刘主任早有耳闻,以前也接触过几次,但第一次和处级领导坐一个办公室不免紧张。刚开始,有些不习惯,几周过后,就适应了。领导时不时对我的工作进行指导,我快速熟悉了办公室业务。
  领导毕竟是领导,工作繁忙,电话多,来访多,有时领导和友人谈谈心、聊聊天,我在也不方便。于是,只要没急活儿,我常常跑到隔壁秘书室,这里有三张桌子,办公室郭小平副主任、文书张杰各用一张,有一张空办公桌。时间久了,我还害怕刘主任对我有看法,不过刘主任一直没有说过什么,慢慢地我把自己的办公用品,蚂蚁搬家式地移到秘书室,虽然三个人挤点儿,但我是觉得自由了。现在想起来,另外二位是不是觉得我挤了他们的空间了呢?在此期间,我还兼过半年文书、做过三年多出纳。当年的办公室,冬天暖气不热,要穿厚衣服,夏天只有一部电扇降温,也起不到多大作用,只有打字室因为配了几台四通打字机而装了空调,有时我们借着校对文件,在打字室多待一会儿,蹭点儿凉气,还不敢让主任发现。
  郭主任调走后,增加了新调来的张朝君。三个人共用秘书室,虽然挤了点儿,但关系相处非常融洽,遇事常商量,闲时拉家常。我提任办公室副主任后,也没有调整,一直待在这个办公室,直到1996年初总厂运行。
  我在这里,经历了炼油的完善配套,经历了小乙烯的争取、建设、投产,我陪同杨生汉厂长在乌鲁木齐领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参与了朱镕基、吴邦国、贺国强、田纪云、邹家华、王乐泉、铁木尔·达瓦买提、顾秀莲、盛华仁、王恩茂、王涛、宋汉良等领导同志的接待以及几次乙烯领导小组会议的会务。我们几个秘书人员,小到会议记录、会议纪要、月度工作要点,大到每季度工作总结,每年双先会厂长报告,向自治区、总公司及上级领导的汇报材料,字斟句酌,不敢搞错一字一句。
  那几年,独山子炼油厂由单一燃料型炼油厂向燃料-润滑油-小化工转型,乃至完成炼化一体化的巨大转变。随着14万吨乙烯的投产,独山子炼油厂由泥火山下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小型炼油厂华丽转身,成为集团公司第一个炼化一体的大型石化综合企业。
  炼油厂老办公楼经过几次改造和环境提升,改造了主楼,增加了西式外观;粉刷了七栋、八栋苏式楼房,拆除了门前的小平房,修建了草坪和小花园。后来分别作为总厂炼油厂、石化公司工程部、采购部、炼油一部办公场所。

  1995年底,小乙烯投产,炼油厂与乙烯工程指挥部合并,石化总厂成立。
  此时,百业待兴,万事从头。
  时值冬季,新体制正在探索,乙烯稳定运行尚在摸索。总厂虽为正局级单位,但却是个新成立的单位,没有办公场所。经过平衡,决定将原设计楼、苏式七栋楼暂时作为总厂办公地。
  这栋楼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苏式土木结构二层楼,浅黄色外墙,绿铁皮顶,木地板、木楼梯。
  我时任总厂办副主任,也搬入这栋老楼。
  总厂办公室四个科室,分散在七栋楼东西两个过道,一楼大概七八间房间。我的办公室邻近中间过道,在靠近大门处朝阴的一个小间,大概七八平方米。木门已经变形,关不严实,冬天透风,只好用胶布贴上。木窗户虽装有玻璃,但面积很小,又是阴面,采光不好,进去就得开灯。木地板多年失修,吱吱作响,有时晚上加班,还有老鼠爬过。好在夏天不用开电扇,凉快。旁边是秘书科,对面是督查科,斜对面是主任办公室。
  我从炼油厂搬来旧办公桌、一个简易木头书架、两组铁皮柜、一个用于摆放文件的长条桌。
  总厂成立一年多,体制需要理顺,机制需要磨合,外围环境需重新营造,与总部的关系也要开拓新的渠道。这期间,管理层压力很大,十分繁忙,办公室也是高负荷运转,文秘、督查、对外接待、办文办会、生产值班、小车调度,哪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在那里工作一年多,总厂逐步走向正规,体制得到理顺,炼油保持了盈利,乙烯经营大幅改善,以苏丹工程为标志的国际化业务稳步推进。
  作为一个大型石化企业,再蜗居在一栋小楼里已不合时宜,管理层决策建设新的办公设施。
  两栋苏式建筑逐步淡出,目前已列为自治区文物。

  1997年冬季总厂大楼竣工。
  办公楼坐东朝西,建筑总面积两万多平方米,一主两辅,主楼共十八个工作层,装有三部电梯和中央空调,近六十米高,是独山子当时最高的建筑。南辅楼为两层大会议厅,框架结构,北辅楼为三层,是砖混综合办公室。楼前是广场,建有音乐喷泉和大草坪。
  我时任办公室副主任,在主管领导的指导下,对新办公楼进行了分配、搬迁。一楼是会议室及公共用房,二楼是生产调度,三楼是安全质量环保,党委系统在四楼,总厂领导在五、六楼,总厂办在七楼,财务系统八楼、十楼,九楼是财务档案,人事系统在十一楼,企管审计是十二楼,机要在十八楼,部分楼层备用。
  这栋楼是当年独山子第一高楼,广大居民很想登楼观景,在投用后的前几周,根据职工代表的建议,利用周末,还组织过多次市民登楼活动。随着独山子高层的增多,居民对登楼已经没有多少兴趣了。
  我的办公室在七楼10号,不到20平方米,朝阳。站在窗户前,可俯瞰大楼南侧的植物园和独山子新区南区全景,平视十三层设计大楼,翘望天山白雪。办公室布置非常简单,白色计算机桌,白色铁皮柜,配了一个棕色布艺三人沙发,可以兼床铺,墙上挂了全国地图和新疆地图。
  1999年重组,独山子石化总厂分为直属中石油股份的石化公司及隶属于新疆石油管理局的总厂两个单位。当时的管理层确定的工作原则是“三位一体”,公司、总厂、政府三个单元,根据职责,发挥强项,优势互补,我主持了办公楼的重新分配,只进行微调。公司、总厂领导办公室不动,对口部门在同层的,一分为二,只是把公司办(党委办)、工会、团委、宣传并到七楼,总厂相关部门并到四楼,会议室共用,工作会、安全会、办公会等重要会议一起开,重大问题共同决策。
  2005年兼任总经理助理后,办公室给我调整到十一楼11号,是对称连通的两个小单间,办公桌更换为木质棕色大班台及木质书架。办公室朝西,正对广场,坐在桌前,泥火山、远处天山余脉的积雪、独山子老区尽收眼底。
  2012年,我从十一楼搬到五楼的515号,处在办公楼西北角,西北两面大玻璃,光线好,视野好,唯一的缺点是夏热冬凉。我把接待习近平、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照片挂在墙上,不时回味殷殷嘱托、谆谆教诲。悬挂了星云大师的行草《不忘初心》、黄钟先生的隶书《道与天通》。
  在这里,历经了两次重组改制,历经了大炼油大乙烯的建设投产,参与了第一列哈油进厂接油仪式,历经五届领导班子的调整,历经了抗击非典和“新冠”三年防疫,历经了南疆化工业务的划转,历经了两次五年一修。也见证了独山子石化跨越式发展的历史辉煌。
  2024年我在这里退休。退休前几天,我用手机拍下了整个办公室的视频,手持独山子老年协会的会刊《秋韵》,自拍了一张办公照。

  2004年,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建设展开,我任指挥部综合部经理。
  为了加强工程指挥协调,把原乙烯办公楼B座、C座作为工程指挥部办公地点。这两栋楼在乙烯厂办公楼东侧,东西走向,四层砖混结构,没有电梯。指挥部的主要部门百余人在此处办公。作为指挥部领导,我在二楼有一间办公室,每周三四天要在这里办公。
  2005年下半年,工程正式奠基,进入施工阶段。公司在乙烯原料罐区东侧的空地上,建了彩钢板现场指挥部,有会议室、办公室,给指挥部领导分配了房间,副指挥以上是单人使用,助理副总师多人共用,我和任助理合用一间。房间朝阳,与徐总指挥的办公室斜对过,十几平方米,配有简易办公桌椅和铁皮文件柜,装有分体空调,现场有事就在现场办公,平时由综合部使用。
  我在这个办公室里历经了大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在建设的三年多时间里,没有节假日、休息天,一天三顿饭在现场吃,每天回家时已是晚上十一点。2009年工程投产后,指挥部机构撤销,人员分流,这个小指挥部也完成了历史使命。为铭记大石化艰苦历程,我们商量保留这栋小房子,精心维护。每当走过老指挥部门前,当年火热的建设场面就浮现在眼前。每次带客人参观路过这里,我都要指给他们看,向他们介绍公司管理层在这里指挥4万人三年多大战的激情岁月。2018年天降大雪,会议室被压塌。2019年大修时,进行了修理改造。在近三年的疫情防控中,老指挥部作为施工单位的核酸检测点,又发挥了特殊的作用。2024年公司“五年一修”中,这里又作为指挥部机关就餐点,开了两个多月。
  小小办公室,人生大舞台。
  办公室的变迁是一个时代的变迁,也是独山子石化发展的见证,更是我人生的一个缩影。


商务合作|18935878110

编辑 | 庞艳秋

校对 | 白生荣 黄建康

编审|吴长占

独山子在线官微
独山子——独库公路零公里,中国石油发祥地,西部大型石化城,天山旅游发轫端,休闲度假首选区。独山子在线官微——雄踞天山口,辐射“金三角”(独山子-奎屯-乌苏),传播各类原创新闻,推送天山旅游资讯。服务热线:0992-3864425。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