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 / 话题 / 记录 / 课堂 / 预告 / 推荐
主题分享
柴火社区这些年 —— 叶雨
柴火在这几年,一方面继续办Maker Faire的活动,让这个活动既回归社区,也联动更多产业的需求。之后也会办更多的面向技术挑战和场景融合的活动,去解决来自于社会和产业的一些问题。除了在深圳本地之外,柴火也建立了很多来自全国的,跟他们有共同理念的partner。集火实验室跟他们有做初步的牵线,集火空间也是柴火的一个火苗点。
叶雨在分享中提到了柴火在运营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应用的涌现。柴火认为maker都是应用的践行者,他们将更多的技术用在传统产业场景里解决问题。maker将学到的技术用于身边的场景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像科研院里做的高端科研。不断发现的新问题需要新技术去解决,促使maker有源源不断的兴趣去学习,这也是硬科技的另一个路径。
柴火的会员规模虽然不大,但是都垂直在某个小行业,这也就有了一些储备能力的技术方案,加上在本地对产业的信任和有基础的技术服务能力,就能够成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主力。
叶雨认为,硬科技在经过了这么多年后,变成了越来越被放大和可以应用到更领域的优质桥梁和资源。这次柴火来到成都希望能够找到一群伙伴来一起把创作的事情做得更好。
主题分享
一次性AI+灾害应急workshop —— 潘昊
“小个体户深入到基层,到一线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才是创作空间和众创的理想国状态和未来形态。”
潘昊 资深创客、矽递科技创始人
“科技不只是在京东和淘宝上,科技应该在我们的身边,再更进一步深入各个行业。”潘昊和他的团队发现一个新的趋势:大家把深圳好的技术、火苗带到了全世界各个地方,和当地产业进行融合,这称之为行业创客。这个趋势里面真正有价值不是能力和好技术,而是解决到的行业问题,当人们更好地了解到各个行业真实机理后,才能创造出基于场景的解决方案。
主题分享
社区说了算的科技微改造——刘洋
“未来城市不是高新区,新旧社区都需要未来。”
社区是城市更新的细胞,所以社区更新是我们讨论的更重要的命题。刘洋在城市自主更新的模式与探索的结构下展开对社区的讨论。他认为,未来城市不在高新区,而是在城市里的各个地方。比如,集火空间曾经在六七十年代扮演着社区制造的节点,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个空间也有可能成为新的城市空间真正生产力的生产点。
刘洋认为社区空间运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利益相关方达成共识。通过小规模社区赋能和社区协作完成更新后,协作理念有了改变。在社区结构里,原来中心化,网格化的简单防御性管理和深度自组织服务是相冲突的。在这种结构下可以通过经济学的思维探索命题,因为现在很多东西都是依靠高维度资源进行特殊叠加完成的,是属于行政思维或者简单的投资型思维,没有进入到经济学循环状态程序,所以很多样本不可复制。这个时候云边协作变得至关重要。
刘洋还提到一点,社区内容的空间生产有赖于一系列的软硬件、人的行为和思维,所以一定要控制交易成本,不然AI就会变成奢侈品,所做的社区赋能也会变成奢侈品。
快闪龙门阵
陈吕洲
Arduino 中文社区创始人
《Arduino 程序设计基础》作者
初中学编程,高中做机器人,并获得成都市机器人比赛第一名,四川省第一名。后接触到Arduino,就一直从事硬件行业。
他从去年开始做与AI相关的硬件,因为现在的硬件算力有限,所以最后的结果不尽人意。在与AI芯片公司合作时,想要尽可能控制成本将多余的费用使用到更多的交互场景,但是如果想要把企业做好,硬件成本很难降低。加上如果要把硬件推出去,就需要很好的用户体验,并随着现在AI硬件场景都能被手机替代,所以需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陈吕洲还表示想要实现自然语言取代各种代码,让一般人也能够用硬件进行编程。
戴劲
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
他在艺术学院学纯艺术毕业,对于科技,他更多的是在网上社区零零碎碎地学习一些技术,并且把它们串起来,然后形成一个又一个的解决方案。毕业之后很少去做艺术,而更像一个准程序员,但是在解决技术问题的时候,他的思维方式又偏向于感性。这样感性的思维方式也让他发现了其他解决方案,艺术学院的背景也让他在解决技术问题时能够有更多的想法。
一直在高校任教的经历,戴劲发现现在的高校生对新鲜事物或者对跨界的诉求并不强烈,反而中小学生对新事物的诉求和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
金雨晖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创新转化负责人
荷兰注册规划师
同济大学修读可持续设计和商业创新方向,曾经的理工男现在正在慢慢跨界转型,思考如何将设计、商业和科技联动。以新能源汽车遇到的挑战为例,他认为K12目前面临的问题可以借鉴特斯拉的实践,用相似的方式推动K12的发展。并且在未来,可能也会将这个方法沿用到K12以外的其他领域,解决规模化的问题。
目前同济大学和其他企业在成都做的联合实验室顶层设计里包含了搭建3C网络。组建这个网络,要融入美国的“车库文化”,要有创新精神。并且以后也会想柴火空间,fab lab一样,为创新发声,为创新提供基础设施和土壤。
李君
西南交通大学首批教学设计师
教育部跨学科课程教学创新虚拟教研室核心成员
李君认为现在人类社会就是一边创客一边在研究各种各样的文化,所以创客这种照顾的智慧既是个人的修炼,也是很多学科的集成。
在看到美国fab lab很自然地推行了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的精神文化之后,再加上高校提倡教育自主化时,李君在国内联合其他高校或者实验室建立了类似fab lab的另一个体系,但是从2015年到现在近十年的时间,他们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但这两年,李军和其他合伙人重振旗鼓,创立实体空间,并且从创客空间毕业的学生也开始回馈空间,让他们看到了正循环。李君觉得现在的社群正处于蒸蒸日上的状态,可以好好干。
石飞
原万科中西部产城公司总经理成都公司总经理
从建筑本科毕业之后没有选择读研,而是成为草根。因为喜欢读书,就做了第一个硬件电子书,以失败告终。在东莞,石飞和朋友在政府和万科的支持下,将外界好的设计能力与东莞本地生产力相结合,但是最后也没有激起很大的浪花。后来石飞来到成都参与了当时的中期部产城,开始做城市建设,也有一定成效,比如六安和天府新区大会场等等。现在石飞离开万科,主要做空间场景,其中包括了两个部分:儿童成长空间定制专家和宠物空间定制专家。
一开始做电子书,在万科做的很多尝试和目前做的各种尝试,都是基于石飞商业上的认知。现在石飞和潘昊一起在尝试着学习和融入这些空间,并有了很多与未来相关的感触。
李济舟
成都市武侯社区发展基金会秘书长
四川省慈善领军人才
李济舟在工作中发现了基层社区治理有很多场景需要科技的应用,但是大家认为社区和科技都是有壁垒的,打通壁垒是当下生活的社会形态。
商业的尽头是社区商业,社区商业不是追求规模化,而是追求颗粒度、精细化和人本逻辑。他认为很多老百姓的某些诉求其实就隐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只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其实科技也没有那么的冰冷,也很具有温度的。
提问&分享
提问:我们如何看待杨立昆的I-JEPA?AI 赋能、硬件结合的话,这个东西到底要有什么机会点?
提问:可以介绍一下柴火的先锋计划书吗?
回答:技术产品化的过程中,需要设计,需要从人机交互的角度出发去做一些取舍。但是关于交互,我觉得现在是没有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可以让大家去学习的。那我们能做的就是天天跟他们battle,这到底怎么去解决问题?这时他们医学人工智能就被带到了一个偏门,叫做“我要练出最厉害的仙丹”。可是我们不需要仙丹,就要一个草药,治这个创伤就好了,就是需要非常接地气的一些应用就够了。
想法分享:弱的力量。
想法分享:借鉴Google在加拿大的宏大愿景,里面有一些想法是可以使用的,我觉得在存量的改造里,不一定真的是会将很高的成本投入到定制化。我们是不是可以将社区荒废的存量整理出来,然后与周边居民一起进行一些可循环的便民设施改造呢?
提问:刘总谈到的“去政治化”我认为是不可能的。
回答:刚才说去政治化是一种方式,因为在过度政治化的社会结构,政治化是为了保障在这个结构里面相对的独立性,是为了有一个更好讨论问题的前景,在这个情况下还是有一些可能性的。
背景知识
什么是fab lab?
在fab lab里玩耍的群众身份是非常多样的,比如制造者、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教育者、学生爱好者和一些专业人士,整个是非常分布式的制造网络和研究实验。
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人才升级|产业创新
Seeed Studio物联网设备试用中心落地柴火!
Chaihuo x.factory|深圳,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