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计们,拾起篙来!哎~嗨嗷呦嗷嘞……”1月21日,在日照市非遗春晚晚会上,一声高亢浑厚、铿锵有力的号子声从舞台传来,瞬间吸引了台下观众的目光。台上,演员们手握竹篙,一边呼应一边齐齐用力撑船,将渔民们的辛勤劳作表现得淋漓尽致。
舞台中央领头的船长,正是日照市岚山区渔民号子传承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洪永。年过七旬的他自小在海州湾畔长大,从17岁登船打渔、接触岚山号子,至今已有54个年头。
岚山背靠八大渔场海州湾,海岸线曲折绵长,水域辽阔。在长期与大海、风浪的抗争中,勤劳勇敢的岚山渔民创造出了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岚山号子,成为渔民撒网捕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号令。岚山号子有推关号、撑篙号、淘鱼号、溜网号、箍桩号等十几种。曲调铿锵粗犷,高亢有力,有急有缓,少有词句,以语气发音,具有浓重的地域特点和音乐特色,喊唱形式为一人领,众人合,节奏感极强。
“干什么都离不开号子,干什么活就打什么号子”。从第一次上船接触到岚山号子,杨洪永就被号子的感染力深深震撼。“不用看手势,听领号的节奏就知道什么时候要发力,浑身的劲跟着出来了,活很快也就干完了。”
不同渔活的变化,号子、嗓音也不尽相同。比如撑篙时,渔民们需汇聚全身之力与大海抗衡,此时打的号子必须悠长低沉,具有较强的爆发力;而收网的时候,渔民们大多充溢着喜悦的心情,号子则是悠扬轻快,节奏舒缓,听起来更加委婉、优美。音乐与力量的相互咬合,协调了劳动节奏,缓解了渔民们劳作的疲累,无形中也增强了渔民之间的凝聚力。
因为干活麻利、嗓音好,杨洪永21岁就当上了船老大。“我的船上,号子打得好,活干得快,大家都愿意跟着我干活。”说起以往打渔的生活,杨洪永一脸自豪。
20世纪80年代后,机械船只逐渐取代简陋的木帆船,先进的机械化生产代替了原始的人工捕捞,海上作业的人们不再需要用号子来协调操作,岚山号子逐渐退出渔业生产的舞台,成为了一份“记忆”。
“会打号子的渔民都和我年龄差不多,年轻人几乎不会也不知道打号子是什么,看着岚山号子慢慢消失,我觉着很可惜。”
转机始于1982年,杨洪永认识了时任岚山头街道文化站站长周平和。两人在闲聊时都表达了对“岚山号子”的喜爱,于是一拍即合:要让号子流传下去!
“我们先搜集岚山号子的资料,将号子标注曲调,一首首的整理成册,然后尝试教街坊邻居以及孩子们唱号子。”杨洪永回忆,“但号子这种古老简朴的音乐形式,大家乍一听感到新奇,但很少有人愿意去专门学习和模仿。”
如何让岚山号子恢复“昔日荣光”?老杨和老周不断走访老渔民,最终找到了几名岚山号子爱好者,并组成了一支岚山号子演出队。随后,他们创新表演形式,将号子编曲排成舞蹈,终于将岚山号子一步步搬上舞台。
这些年,岚山号子演出队先后参加过中央七套《华夏文明五千年》节目、“联合国新丝绸之路明珠城市”评选展演、首届中国日照水上运动会开幕式、“谁不说俺家乡好”山东省地方文艺大赛、省运会闭幕式等各级各类演出活动。每次亮相,岚山号子皆赢得满堂喝彩,更荣获了“最佳号子王”“最佳特色奖”等殊荣,声名远扬。
2018年10月,岚山渔民号子传承人杨洪永被山东省文化厅公示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如今,“岚山渔民号子”已列入山东省、日照市和岚山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0余次登上央视舞台。
“我的生活离不开岚山号子。”每天清晨,杨洪永都会到山上或海边打会儿号子。而实际上,岚山号子的传承也离不开杨洪永。
自2020年开始,他开始致力于到社区、学校等场所免费进行岚山号子教学,加深大家对岚山号子的了解。“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希望能有更多孩子了解并学会哼唱岚山号子。”截止目前,他的“岚山号子”教学已达到约130场,惠及3000余人。
“现在我的学生中,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只有19岁,只要有人愿意学,我愿意一直教下去。”杨洪永说,“把岚山号子传承下去,是我一辈子的目标!”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需读者经常留言或点亮“在看”“点赞”,否则会逐渐收不到推送!如果您还想每天看到我们的推送,请将“岚山发布”加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亮页面下端的“在看”或“点赞”。
记者|相云
责编|叶雯 复审|王亚楠 终审|解玉昇 安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