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果市城区出发,沿着山路,转过一道又一道弯,由海拔80多米到600多米,记者来到果化镇布荣村。
临近中午,在外劳作回到家的李忠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汩汩流出,捧一把扑在脸上,瞬间解了炎热。
“现在一拧水龙头,就能用上干净的自来水,在其他地方可能不算什么,对我们来说却是几代人的梦想。”谈起如今饮用水的方便,李忠感慨万千。
布荣村地处右江北岸的高山顶上,是平果市境内最高的山区居住点,被称为“山的海洋”。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水从天上来,却又存不住。尽管右江河在山脚下奔流不息,山顶上却季节性缺水。
长期以来布荣村群众饮水非常困难:雨季,看天喝水——接雨水喝;旱季,看地喝水——天不下雨便闹水荒,就要到两三公里外的地下溶洞里挑水喝。
布荣村曾是广西“十三五”时期的深度贫困村之一,缺水,就像一把“贫困锁”,锁住了群众脱贫振兴之梦。
“我从八九岁就开始挑水,每年从八月十五挑到第二年开春,每天来回挑3趟才够一家人一天吃的水。”说起挑水,陡峭难行的山路,20多公斤的水桶,下雨天摔倒后又返回挑水的画面,又在年近50岁的李忠眼前重现。
喝好水、用好水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2000年开始,当地政府和水利部门给物资,让布荣村每家每户自建家庭水柜,给当地群众贮水带来便利。
“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平果投入资金3.117亿元,实施单村和单屯农村饮水工程1144处,受益人口达44.5万人,尤其是贫困人口的饮水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喝上水”更要“喝好水”。“十四五”以来,平果市全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投资9.8亿元,实施城乡集中供水项目,利用水库、河流水源互联互通,形成“大水源、大水网”互通的供水格局。项目建成后,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将达65%以上。
总投资520万元,涉及布荣村、那荣村的饮水工程项目正式实施,由平果城区向两村集中供水。
攀悬崖、安设备、建水池、架水管,安装提水主管10公里,架设输配水管路48.77公里,经过两级提水,水利部门“连拉带拽”,硬生生让汩汩清泉“流上”陡峭的布荣村,流到了水缸里,流到锅碗瓢盆里,更流进了群众的心坎里。
祖祖辈辈喝水无忧的心愿一朝梦圆,坚硬如石头的贫困,被水滋润出了绿色。
水通后,产业也有了后劲。布荣村成立了农东种养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带动,目前发展养牛基地达55亩,全村种植牧草2000亩,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肉牛养殖规模1000多头,产值2000多万元;建设年产有机肥1万吨的有机肥加工厂,实现产值600万元以上。
像布荣村一样,在广西农村,打开水龙头便流出源源不断的清水,这背后,是一张覆盖全域、城乡一体、多源互补、丰枯互济的城乡供水现代水网。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农村饮水安全事关人民福祉。
自2005年开始,广西连续20年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作为自治区为民办实事项目,超强组织、高位推动,人民群众因水而获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
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在这场农村饮水工程“接力”建设中,广西水利部门作为牵头部门,以非常决心、非常智慧、非常手段,千方百计推动项目建设。
脱贫攻坚战以来,广西重点对施工难度大的大石山区、深度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等难啃的“硬骨头”,开展集中攻坚,投入54个脱贫县的中央和自治区水利资金占比高达62%,有效支撑了脱贫攻坚工作。
进入“十三五”后,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转入巩固提升阶段。2018年,自治区将大石山区作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战役的主战场,花一年时间集中力量攻坚,打通大石山区饮水安全“最后一公里”。
投入力度不变,帮扶力量不减。“十四五”时期,我区着力构建“一县一网”“一镇一网”或“多镇一网”“多村一网”的农村供水新格局,深入实施广西大石山区农村饮水安全提升8年攻坚行动,加快推进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不断提升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发展。
从解决“水瓶颈”转变为做好“水支撑”,广西农村供水工作的目标更高、要求更新、任务更重,这一路向前的步伐,彰显着水利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
据悉,2014—2024年,全区共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206.74亿元,惠及2659.97万人,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我区初步建成了较为完整的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
截至2024年6月,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9.9%、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的比例37.0%,广西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实现了从“解民之渴”到“促民康健”质的飞跃。
幸福之水汩汩而来,滋润着广西人民日益美好的生活。
来源丨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