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 | 守护遗产续文脉 融合发展促民生——广西统筹推进水文化建设工作

文摘   2024-11-17 14:00   广西  



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利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广西壮族自治区近年来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水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广西水利系统名级党组织按照水利部印发的《“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要求,加强对水文化的领导,统筹推进水文化建设工作。


保护传承 让水利遗产绽放新时代风采

散布在八桂大地上的水利遗产,或闸坝,或渡槽,或灌区,无不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和心血,闪烁着八桂文明之光。

特别是灵渠,它是广西唯一一个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14年,全长37.4公里,沟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水路运输的要道之一,也是当今世界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人工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广西不断深入保护和传承灵渠文化遗产,持续释放灵渠在贯通南部、联通内外,促进中原与岭南、华夏与世界的文明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广西也重视挖掘灵渠蕴藏的多重价值,如航运、农田灌溉等社会价值,注重保护大小天平、铧嘴等中国古代水利文明的科技价值,加强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把水文化的丰富内涵集中体现出来,诠释“天人合一”、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如今,广西正在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平陆运河,着力打通广西发展的“任督二脉”,续写新时代灵渠文化的新篇章。
在广西,水利设施和少数民族承载了独特的水文化。

广西第一大水库龙滩水库,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新中国成立初期修建的渡槽、壮观的桥梁、完备的渠道等,承载的文化让新时代技术、艺术与实用的典范得以传承。

红水河沿岸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东巴凤壮家水文化,三江侗族水文化等少数民族水文化,在新时代得到传承和利用,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挖掘资源 促进“水文化十”融合发展

近年来,广西通过幸福河湖建设,构建完善的创意广西幸福河湖产品体系,优化水文化产业链条,以全方位立体式的水文化建设体系,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水文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全民族水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全民的文化自信,显著提高水利行业的文化软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在水文化建设过程中,广西依托丰富的水文化资源,秉承保护与利用有机融合的原则,借助大藤峡水利枢纽、百色水利枢纽、乐滩水库引水灌区、五化灌区等水利工程,因地制宜创新打造“水文化十旅游”“水文化十农业”“水文化十产业”“水文化十工程”“水文化十科研”等新业态。在保护河湖的水文化传承和弘扬的过程中,广西统筹考虑建设水岸经济,激活区域发展动能,打造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引擎,将多种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有效串联,不断发挥生态、经济的协同效应。

创新创造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源泉。广西充分挖掘水文化的自然禀赋,推动水文化保护与利用的高质量发展,通过打造骑“趣”漓江欢乐行、龙腾桂江·畅游昭平龙舟之旅、与灵渠对话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和一批具有水利特色的文化廊道与观光廊道,让更多人全面享受水文化资源,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打造品牌 弘扬水文化当代价值

西江、桂江、柳江、郁江是广西丰富水系的代表,广西不断提炼水文化特有的元素进行品牌建设,丰富宣传渠道,做好品牌管理工作,构建更具标志性和识别性的水文化品牌体系。

举办“碧水润八桂,逐浪西江行”采访采风活动、“我学我讲新思想”水利青年理论宣讲比赛等,八桂青年不断讲好广西水文化故事,建立水文化榜样机制。广西鼓励学生以“水文化”为主题进行摄影创作、参加“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感受水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水文化内涵的理解与认同。

广西推动幸福河湖的水文化进社区、企业、农村,组织开展相应的活动,适时邀请群众参与幸福河湖保护工作,号召更多群众参与水文化传播。

国际水文化交融互鉴,也是广西近年来水文化建设的一大着力点。借助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广西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山水共鸣、心通情融,促进“澜湄六国”人文交流互鉴,共同保护、弘扬优秀水文化。未来,广西还将持续借助国际水文化交流平台,共商治水良策,共享治水经验,共建治水平台,弘扬优秀传统水文化。



来源丨中国水利报

广西水利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