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脚下有泥,心中有光!

政务   2024-11-08 14:53   辽宁  

重整行装再出发


今天,我们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第25个记者节。

但,对于我们来说,今年的记者节又有些不一样——

今年,我们有了更多的“家庭成员”。从“日报社”“广播电视台”到“融媒体中心”,世界在变,我们却始终坚定,与时代的洪流一起奔赴诗和远方。

我们坚信,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我们便会不顾风雨、日夜兼程,所有的坚持都是因为热爱!

用笔尖书写民意,用镜头传递真相。历史的洪流催促着我们前进,曾经一支笔,写尽善恶冷暖,如今拼手速,网端也能搏浪。

脚步不停,初心不改,重整行装再出发!

能以“记者”的身份,记录丹东、见证世界,我们很自豪!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将版面献给自己,祝全体同仁记者节快乐!



使命在肩 因“时”而动

记者胡佳良在采访防汛。

记者宋琳在会议间隙赶写稿件。

记者宋永昆在基层采访。


时政记者宋琳:风雨兼程17年,慢慢地,仿佛已经习惯了“在路上”的状态、在“电脑前”的常态。每每翻开那些已微微泛黄的采访本,一串串鲜活的记忆、一段段“人生第一次”的新鲜,总会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


这一年,跑时政的记者们依然穿梭在各重大会议现场,时刻紧绷“时”和“政”的弦,坚持融媒姓党为民,时刻记录着丹东在高质量发展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城乡面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这一年,在抗洪一线,在调研一线,都闪现着记者奋战在先、冲锋在前的身影,我们始终坚守,记录时代风云。当一篇篇稿件见诸报端、跃然纸上、闪耀于网络,一名新闻记者的职业经历就这样神奇地镶嵌进新闻的脉络和时代的印记。这,也将是我一辈子的回忆与荣耀。


左上图为记者郑鑫在农村采访。
右上图记者吴琼在抗美援朝纪念馆采访。
左下图记者周广庆在拍摄秋日美景。
右下图为记者张尧在整理资料。

记者郑鑫:这是我的第三个记者节,是我追寻理想的第三个年头。我的理想从何而来?我想是大学第一次翻开专业书时,已意识到——未来的我或许可以成为一名记者。老师说,记者是“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此道为何道?此道如何追?成了我日日思考的难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毕业后我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记者!

记者,记着。这三年我总在记着,记下农民的致富增收,记下科技的日新月异,记下城市的振兴发展……家乡的轮廓在脚下渐渐清晰,发展的图景在眼中日益生动,曾经迷茫的“新闻小白”也在一次次采访中开阔了见识、累积了学问、得到了答案。此道为何道?是新闻人的责任和使命。此道如何追?行之所至,皆有故事可言。

三年时间不足以让我脱离“新手村”,不过好在新闻人永远年轻!当前正处于融媒体改革的背景之下,新时代带来了新考验,新机遇伴随着新要求,我将以更高的站位、更广阔的视野、更专业的素养,为时代发声,为人民立传,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下这个伟大时代的精彩瞬间。




打造东北地区有影响力的新媒体传播平台

“7x24”是“丹东发布”小编们的工作常态。


每天当你点开“丹东发布”时,你可曾想到,为了递上鲜活有用的新闻资讯,“丹东发布”的小编们很辛苦,每年365天值班,无双休日和节假日,每天总工作时长多达十几个小时。


“辛苦指数”换来“幸福指数”。今年,“丹东发布”3次入围澎湃政务指数全国地级市排行榜前十位,分别是今年8月排名全国第2位、今年7月第10位、今年2月第9位。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民生为重,增加重要民生新闻、重大社会新闻、鲜活基层新闻等内容,包括教科文卫、衣食住行、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与丹东市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强化“政务+服务”“新闻+服务”“内容+服务”三大能力建设,继续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千方百计亲近读者、方便读者、服务读者。


顺应新媒体传播规律,优化内容生产,提升新闻传播力。近期,“丹东发布”开通了视频号和直播功能,抢占短视频赛道。下一步,将统筹“丹东发布”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头条号等各平台账号资源,打通和整合丹东市域内的新媒体政务号资源,打造在东北地区有影响力的新媒体传播平台。




跨越时空的致敬

丹东市融媒体中心《铭记》工作部成员,左起依次为门越、张萍、张蕾。


正道沧桑,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激荡磅礴力量;岁月峥嵘,志愿军战士镌刻不灭印记。珍贵的家国记忆、深沉的爱国情怀,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如何才能被后人知晓,并永恒铭记?在丹东有这样一群人,用坚持书写着自己的答案……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挖掘阐释抗美援朝精神丰富内涵及时代价值,再现抗美援朝历史、致敬抗美援朝英雄,2019年,市委宣传部组织丹东广播电视台、抗美援朝纪念馆等单位多名优秀记者、工作人员和社会志愿者组成采访制作团队,策划拍摄大型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

讲述抗美援朝老英雄故事,不仅要抓紧做,更要做得好。《铭记》团队埋头研读抗美援朝书籍、史料,在采访前期做了大量案头工作。对于访谈内容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机构名称、重大事件,更是一一认真查验核实,翻阅权威文献、请教专家学者、回访多方进行核对……精雕细琢,只为保证内容的真实性、严谨性。

5年来,《铭记》团队足迹遍布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40余个县、乡、村,行程逾30万公里,抢救性采访了老战士700余人,拍摄素材时长超过1000小时,收集整理文字资料超过1000万字,形成了翔实的抗美援朝战争口述资料。

2020年8月31日,大型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系列纪录片《铭记》播出,立刻引发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2021年,《铭记》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共筑中国梦”主题优秀网络视听节目,荣获第30届辽宁新闻奖一等奖、辽宁广播电视大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以《铭记》为代表的抢救性挖掘整理抗美援朝口述资料工作,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2023年,中宣部等4部门在全国范围启动了抗美援朝战争口述资料采录与整理工作。《铭记》团队成为联系志愿军老战士的纽带,很多老战士通过他们找到了自己当年的战友,很多烈士家属找到了亲人的墓地,很多志愿者加入了口述资料采集工作中。2023年9月,《铭记——抗美援朝口述历史》图书和音像制品出版发行,列入国家新闻出版署“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铭记》团队将《铭记》图书送到军营、社区、学校,成为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读本。团队主创张萍跻身 “好记者讲好故事” 全国前10名,并参加“新时代好记者”全国巡讲。团队成员先后到省内外开展巡讲50多场次,听众近万人。

2023年底,在市委的大力支持下,丹东市融媒体中心《铭记》工作部正式成立,以纪录片、图书、音像制品为载体的融媒体项目《铭记》开启了新篇章。

2024年6月28日,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在辽宁广播电视台举行发布会,授予丹东市融媒体中心《铭记》工作部辽宁“时代楷模”称号。

如今,《铭记》团队仍然奔走在抢救性挖掘采集抗美援朝口述资料的路上,《铭记》的故事还在继续,《铭记》的脚步永不停息。



踩地皮接地气的《民生早报》

《新闻直播间》《民生早报》《第一传媒》联动推出《风雨同舟战汛情》特别直播。


丹东市融媒体中心广播民生类直播节目《民生早报》是丹东每天最早的广播直播节目,至今陪伴听众朋友走过了17个年头,关注民生是该节目创办宗旨,开播以来,为百姓办了大量实事好事。


有事您说话,有难您开口;乐事我来报,愁事也关注——《民生早报》节目中的民生直播热线2279533,已成为听众朋友每天的期待。民生直播热线打通了直接与听众交流的平台,栏目在百姓心中树立了良好形象和口碑。特别是在全国新闻战线“走转改”典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广电系统先进工作者刘彤的带领下,节目组每天为百姓排忧解难,奔走在大街小巷和政府职能部门,节目报道的一些社会难点热点问题,时常得到各级领导的批示,促进了问题的解决,架起了政府与百姓理解与沟通的桥梁。


某小区居民反映,健身器材几乎坏差不多了,一直没更新,老年人健身成了大问题,热线记者联手振兴区小区办联系沟通,物业出资8000多元购买的新健身器材在小区落地。


《民生早报》踩地皮接地气,敢于啃硬骨头,节目开办以来,解决了一批有影响的老大难问题。贴近百姓、体验民生是该栏目的又一大特色,加深了人们之间的理解与互信,传播了社会正能量。


如今,《民生早报》已成为广播节目的一个品牌,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节目开播以来,平均每年回复各类咨询3000多件,直接为百姓解决难题300件左右。《民生早报》多次获评省名牌栏目。




用镜头记录最美马拉松

直播团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9月22日7时,2024丹东鸭绿江马拉松鸣枪起跑,15000名中外选手齐聚鸭绿江畔,迎着秋日朝阳热情奔跑,用脚步丈量最美边境线,感受红色城市无限魅力。



丹东市融媒体中心整合各部门优秀业务骨干参与到直播团队。团队面对复杂多变的直播环境和紧张的工作节奏,克服重重困难,精心策划、周密部署,高度协同、积极配合,采用无线图传、5G背包信号、光纤传输等多网聚合的方式,首次完成了高规格重大赛事直播任务,并同时在多个直播平台推流,为全国观众呈现了精彩的体育赛事,受到市领导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展现了融媒体人的专业素养和团队精神,提升了中心的行业影响力。

记者刘海东一路拍摄马拉松赛事。

在马拉松现场,记者刘海东登上比赛专用摄影车,在车上站立拍摄近3个小时,克服风吹日晒等困难,全程记录参赛选手在“国境线上的马拉松”的精彩瞬间,展现“力与帆”雕塑、鸭绿江断桥、月亮岛、丹东新区仪器仪表大楼等丹东知名地标景点,让大家领略鸭绿江畔的秀美风光。



搭建政府沟通百姓的桥梁和纽带

《政风行风热线》录制现场。


丹东市融媒体中心《政风行风热线》栏目创办于2003年,通过邀请职能部门负责人走进直播间,市民与部门对话的形式,搭建政府沟通百姓的桥梁和纽带,为群众排忧解难。


《政风行风热线》栏目年播出节目300多期,日常固定上线单位40多个,年受理群众诉求和咨询2000余件。


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新需要,《政风行风热线》栏目与市数据局(营商局)携手打造优化营商环境全媒体新闻宣传矩阵,发挥12345热线平台优势,升级推出广播《12345政风行风热线》,借助12345督办和大数据优势,邀请更多职能部门走进直播间,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促进营商环境优化。在电视端《丹东新闻》《第一传媒》推出“热线追踪”专栏,跟踪报道当天早上职能部门上线和群众反映问题的办理情况;推出周播新闻专题《营商视点》,跟踪回复一周问题办结情况,并报道我市各行业优化营商环境的好做法。在《丹东广播电视报》推出“12345热线追踪”专版,在智慧丹东APP 开辟“12345政风行风热线”子版块,改版微信公众号,拓展热线节目的功能和辐射面。通过“声屏报网”全媒体互动,呈现“早上听广播,现场受理解答问题;晚上看电视,跟踪问题后续进展;随时看手机线上线下互动;周末看报纸深度追踪”的媒体深度融合。


《政风行风热线》栏目多次获评辽宁省名版名栏、辽宁省广播电视优质栏目金奖、丹东市优质服务窗口单位、丹东市学雷锋先进集体。


未来,《政风行风热线》栏目将通过媒体融合的新手段,不断拓展服务百姓的新领域,全面打造热线品牌新形象。




弘扬主旋律 奏响最强音

日报编辑部的编辑研究当日出版事宜。


走进丹东市融媒体中心(丹东日报社)全媒体新闻采编中心,映入眼帘的是规划科学、完善合理的功能区,而其中的几个“方格子”最为显眼,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总有一群人在这片区域默默坚守,在电脑前、笔尖下,源源不断地将一线记者传来的稿件和照片编辑上版,这样繁琐而细致的工作每天周而复始,目的就是将一份份墨香十足的新闻纸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支由8名编辑、4名美编及版式人员组成的队伍,就是丹东日报编辑部。顾名思义,他们的职责就是担负和保证《丹东日报》的及时安全出版。


今年以来,日报编辑部在主题宣传方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新闻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开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等专栏,广泛营造出全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浓厚氛围;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策划推出一系列鲜活生动接地气、昂扬向上有朝气的精品佳作。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访谈”“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专栏,推动全会精神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更好地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聚焦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攻坚之年,开设“牢记嘱托显担当 攻坚之年谱新篇”等专栏,开展大型主题报道,引导激励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保持定力、接续奋斗,积极投身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攻坚之年攻坚之战。




在这里感受朝鲜族文化

《朝鲜族时间》栏目组正在录制2024年丹东市朝鲜族春节联欢晚会。


2009年创办的《朝鲜族时间》电视专栏和广播节目是丹东市融媒体中心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要求、立足丹东地域及人文特点,着眼对外开放而开设的广播电视专栏,在受众中拥有广泛的传播度和影响力。目前,《朝鲜族时间》栏目已形成集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多个平台发布的朝鲜语节目矩阵。


《朝鲜族时间》电视专栏和广播节目以译制《丹东新闻》及优秀电视节目,自采本地朝鲜族群众新闻,自制综艺、生活服务类节目为主,现有《每日鲜闻》《城市之窗》《朝鲜语电视剧剧场》《综艺板块》四档电视节目及《朝鲜族时间》(新闻综合版)《朝鲜族时间》(专题版)两档广播节目,日播总时长370分钟。


《朝鲜族时间》先后译制《铭记》《舌尖丹东》《乡村丹东》等名牌栏目,将我市的红色文化、自然生态全面展现给朝鲜语受众群体。自制《口述历史》《话说朝鲜族》《文学漫步》《学说朝鲜语》等节目,所制作的《流淌的三道河》被评为辽宁新闻奖一等奖。


《朝鲜族时间》还深挖本地朝鲜族文化,走进朝鲜族群众办节目。节目组联合我市朝鲜族单位及团体共同举办丹东市朝鲜族春晚、丹东市朝鲜族民俗游园会、丹东市辣白菜节等大型系列活动,产生了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十数载为志愿军烈士寻亲

今年清明节期间,记者刁庆峰采访前来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扫烈士的家属。


12年来,记者刁庆峰积极参与策划“为志愿军烈士寻亲”大型采访报道活动,通过联手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域外各地媒体、热心志愿者,展开了一场为安葬在市区4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2600余名志愿军烈士寻找健在亲人的活动,目前已为169位烈士寻找到亲人。


 2023年,丹东市委宣传部、丹东广播电视台、北方联合影视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拍摄3集大型文献纪录片《鸭绿江不会忘记》。4月底,刁庆峰跟随摄制组回访河南省西华县西夏亭镇朱湾村,进一步深入挖掘烈士及亲属背后生动鲜活的故事。刁庆峰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了忘却的纪念”为题,用两个整版的体量对为志愿军烈士寻亲报道进行了回顾和综述。


刁庆峰参与策划的“为志愿军烈士寻亲”大型采访报道活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解放军报》、人民网、新华网、网易、凤凰网等媒体和网站纷纷报道或转发,广大读者和网友借此对丹东这座英雄城市有了全新认知和深刻解读。




来源/丹东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孙启晗

校对/季兵

责任编辑/范钟琦  监制/王鹏

丹东发布
领跑微时代,网聚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