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技能再上新!
杭州中小学首次劳动教师技能大赛评比结果近日出炉,有位老师的课题是“煮鸡蛋、蒸馒头”,令人好奇的是,这看似人人都会的项目,在比赛中斩获一等奖。
相比之下,其他奖项的主题——陶艺、编织、木工、做蛋糕等难度更大、技术含量更高,“蒸馒头”为何能力压群芳?点点君联系上了获奖者,杭州市紫金港小学老师林玉婷。
暑假在外旅游的林玉婷难掩心中的兴奋,得知获奖后更笃定了自己的跨界“内卷”之路。1999年出生的林玉婷是学校年轻一代教师,到紫金港小学任教不足三年,既是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还兼着劳动课。
近两年劳动教育全面铺开,学校积极拓展校内劳动空间。紫金港小学于上个学期开设食育教室,“蒸煮课”是小学三年级食育课程中的一课。今年3月,林老师和团队主动报名参加区资源课评比的劳动课说课比赛。
看似简单的课程,老师们在磨课中发现不少问题:课堂纪律如何维持?课堂卫生如何保证?学生食育课不是很多,小组的分工如何更合理?在区教研员和团队的协助下,这些问题迎刃而解,结果也出人意料,林老师在说课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全程跟踪的西湖区劳动教研员方老师说,这一节课程设计凝聚了许多巧思,比如让学生为妈妈、外婆制作早餐,贴近生活又很有实践意义。
正当她们准备投入到区赛的下一个环节时,杭州市中小学劳动教师技能大赛也向林老师和团队发出邀请。然而,在细读市级比赛规则之后,林老师打起退堂鼓:比赛要求参赛老师随机抽取12册课文当中的一课编写教案,同时现场展示一项劳动技能。
比起编织、陶艺、木工等手艺,蒸煮的技能简单而又普通,要想在比赛当中脱颖而出,可能性很小。即便在教学设计中拿到满分,也很难在展示环节中撑起这场比赛。
在困惑当中,一个新发现打开她们的思路:馒头是中国传统美食,外形漂亮的花馍更是被列入非遗项目,将它引入到比赛中或许能有竞争力。
潜心拜师学做花馍
林老师是温州人,家里从事餐饮行业,对菜肴做法略懂一二,偶尔也会下下厨。一番斟酌之后,她决定从零开始拜师学艺。
花馍的制作需要跟着专业师傅学习,老师们起初想着订机票去北方学,四处打听后发现杭州也有这样的师傅,于是马上联系上门学习。一堂课下来,林老师已经可以依样画葫芦,不过,跟老师的手艺相比,差距依然很大。
为避免浪费,林老师买来各色粘土潜心练习,学着捏制各种造型。一周后,林老师二度进修,再次上门学习。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林老师白天上课,晚上备课结束,再抽时间做花馍。
根据比赛要求,作品要在2小时内完成,所以控制时间成为蒸馒头的关键一步。只有精准地把控蒸馒头的细微时间差,才能让馒头不塌陷不回缩且喧软筋道。赛前一周,林老师早上6点赶到食育教室,隔天进行一次模拟训练。在不断的摸索中,林老师逐渐掌握窍门,提升熟练度,一条“锦鲤”从做好到蒸熟控制在18分钟。
作为全国教改实验区的领衔学校,紫金港小学不断打造学思课堂,年轻教师在这之中深刻体会到巧思的意义所在。因此,在提升手艺的基础上,林老师决定在花馍的主题设计上创新,引入锦鲤、醒狮、糖葫芦、元宝、福袋、葫芦的造型,传递美好的寓意。
赛场上,一身红色旗袍、头戴中式编织帽的林老师显得格外忙碌,来回将捏好的馒头及时送进冰箱,秒表响了之后又将之取出蒸熟。
为让作品展示得更出彩,团队还添置了装饰品精心摆台。最终,精致的花馍作品以及林老师的别致造型,令评委们眼前一亮,并获得高分。
跨界让年轻老师“起飞”
据悉,2024年杭州市中小学劳动教师技能大赛现场决赛由来自杭州市13个区、县(市)的39名中小学劳动教师参加,共同比拼劳动项目方案设计和劳动项目实践操作。活动希望通过大赛,以赛代研、以赛促教,为杭州市中小学劳动教师队伍建设按下人才培养的“加速键”。
记者也从杭州学校了解到,目前劳动课大多由其他学科老师兼任,专门的劳动课教师非常少,不过,这也为年轻教师展示自我、激发潜能提供机会。
“倾听每颗心的声音,点亮每颗星的希望。”这句话也成为林玉婷从业来坚守的一份信念。班主任的日常忙碌可想而知,但在听说劳动技能比赛后,她仍然第一时间报名参加。
与语文赛课不同,劳动赛课更注重实践。在深入练习花馍制作的经历之中,非遗文化的独具匠心也让她获得了一场精神的洗礼。回顾这段跨界“起飞”的经历,林老师感慨道:“我深刻地意识到,人不应该自我设限。”
记者:胡鸿 实习生:沈雅针
编辑:点点君
转发自“杭州日报学点点”公众号 2024年0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