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秋日黄峪寺印象‖李红社
中秋寻踪黄峪寺
文‖感悟人生
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一侧是长满树木的山坡,夹杂着高高矮矮的栗树,栗树下棕色带着初绽喜悦的毛茸茸新鲜的野山栗,像棕色的星星闪啊闪,四仰八叉散落在雨后松软的黑土上,散落在草丛里,滚落在羊肠小道上被踩成泥栗子,一堆堆,一簇簇像是在诱惑:来啊,来捡我啊。我和伙伴们惊喜的喊着:“啊哈,这么多!”我们开心的捡拾着跌落的果实,装满了背后沉甸甸的背包。这是几年前那次四寺穿越的景象(净业寺-青华山-黄峪-白石峪),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留在了我的梦里。我一次次的回忆,乐此不疲。我努力的回忆,那次到底是在哪儿遇到这么多小小的野山栗,几经推测应该是黄峪吧。我心心念念的黄峪,去年因天雨封山被阻。这次中秋前一天,公众号重新组织,再次向黄峪进发。
早晨9点左右环山路乔村汇合,一行八人背包携杖朝南向着黄峪寺进发,李红社老师还带了写生架准备准备实地采风。
黄峪沟,地处秦岭野生动物园以西,上王村以东。沟窄而不能通车,故而未曾过度开发,一直保持着原貌,故驴友们酷爱此沟。
出了乔村路面还算宽阔,上了水库的水泥台阶大路已没有了,进沟的山路在水库西岸山腰间,路不盈尺,蜿蜒朝南而去。这就是传说中的十八盘吧,左侧是林木丛生的崖坡,山路谨慎的贴着右侧坡面,踩着前人在本无路的山腰留下的踪迹,攀着手边贴心的灌木或蓑草,一路谨慎前行。时而白石嶙嶙几个人凿的脚窝,时而一块大石侧沙滑仅靠石缝一棵小树拽着;也许是踩着列石小鹿般跳跃着穿过溪河,也许是滑滑的沙路靠登山杖和两旁植物摆脱。山路依旧悬在山腰间,一个闪失可能你的衣衫会被一丛荆棘撕破,也许总会有你的一次滑步被枝条拦遮。山路时而是干滑的土沙路,时而是几块大裂石拼凑着。时而溪水淙淙,时而飞泉流瀑。水是山的灵魂,山是水的风骨,无水之山干涩枯燥了无生机;无山之水放溺肆流少了雅韵。时节已是中秋,山间林木丰貌,野花盈目,松鼠屯果,蜂蝶匆忙。一路除了鸟叫,竟未听到蝉鸣。沿着先行者户外标识的路线,呵,一路走去,胆战心惊者早已退却!
前面有登山者探路,后面有随行者步尘。我们八个人在漫长的山路上走散了。我站在山路上向前呼喊我伙伴名字,又回身向后嚎叫我后面的同伴希望她应和,均没有收到应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是有登山经验的,此时的感觉就是这样。山路上能听到登山者的声音,林深叶茂,但却看不到她们到底在哪儿。
路遇下山者,有问:下山路还远吗?我们答:不远了,以鼓励他们。我们问:黄峪寺栗子多不?答:“多倒是多,只是漫山遍野有好几百人,好似搜山搜救一般。”哈哈,中秋假期来黄峪的人宛如叶上之蚁。
路两边高大的栗树不时可以看到,黄峪寺村快要到了,人们也在两旁的山坡散开,去找寻被风吹落的毛栗。同行四人沿着路左缓缓的林坡,高处的栗树随着山间阵阵清风吹过,把栗果从刺壳里抛下,听“咚”那是栗树送礼物啦,循着声音,棕色的小精灵蹦落在山坡上,落叶间,这儿有,抬头,哪儿也有!不经意间越上越高,顺着山坡攀登着捡毛栗。滑一个屁蹲儿是常事,还有一位捡栗子的人在上坡上翻了个筋斗被大树挡住,好险哪,但那时你的注意力根本不在自己身上,眼之所注目,神之所关注,全是:栗子在哪?!! !不一会儿,我们的小袋袋就装了许多,这是后面的同伴已超越了我们到了黄峪寺,打电话催我们前去汇合,四人收好行囊,继续登山前行。
黄峪寺村口一片粉色花海,疑为仙境。几个路人问:这是高粱吧?远看红彤彤的确实有点像,又有点像荞麦红杆杆粉花,走近细看,原来是一片玉米地,地里的水红花(一种在水边生长的野花)长得竟然比玉米还高,远看彤云一片,真乃仙境也!
我们赶到黄峪寺时,李红社老师、马老师,潇潇、利聪已在此逗留多时矣,李老师的素描已成型大半。原定的白石峪下山,但此时大家体力已消耗殆尽,担心返程路途不熟悉怕迷失故原路返回。中途几次清点人数未见马老师,言说马老师前面先走。我们一路追赶并未看到马老师踪影。
书画作品:黄峪寺村即景‖李红社
下山过了水库坝面才发现刘先生已一瘸一拐一挪,令人忍俊不禁。但令人担心的是还没有看到马老师,潇潇打电话问了马老师,中途走岔了路,铤而走险独自一人前往青华山方向而去。但此时已回到水库坝面,在焦急的等待中直到看到马老师安全的向我们走来这才放心。马老师被野蜂追蛰伤了脚脖幸无大碍,这纯属不幸中的万幸。
又是一次不同的生活体验:艰难却磨练了意志;惊心却挑战了自我。
危险解除后,不由得放松,又在心里吟诵:人知随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