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古老的腔调
威严的面具
粗犷的舞姿
……
傩戏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宋《事物纪原》记载:
“周官岁终,
命方相氏率百隶索室驱疫以逐之,
则驱傩之始也。”
据此,周代已有驱傩活动。
历经数千年
在贵池依旧活跃着多个傩戏班
近百名傩戏表演师
循古时演出方式传承傩戏
01
· 池州傩戏 ·
池州素有“无傩不成村”一说。傩戏以请神祭祖,驱邪纳福为目的,是一种蕴含着诸多文化要素的古老民间文化。传承仅靠“口传心授”的方式,在宗族内师承,世代沿袭。池州傩戏有傩仪、傩舞、傩戏三部分。2006年池州傩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02
· 梅街目连戏 ·
梅街目连戏流布于贵池区梅街镇长垅村一带。上世纪20年代初,当地乡绅延请目连戏艺人潘双贵成立了民间班社“高升班”,搬演目连戏和京剧。每年正月初七演到正月十五。目连戏根据“目连救母”故事创作而成,有独立的演唱和表演方式,伴奏只用锣鼓不用弦乐。整剧以宣扬佛理,劝人为善,正社会风气为要义,对研究中国戏曲的形成及发展衍变都有着重要意义。2017年入选安徽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03
· 祭茅镰 ·
“祭茅镰”是贵池区墩上茅坦村杜氏家族独有的一个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每年腊月二十四小年夜,杜氏家族通过祭祀一世祖初来茅坦祖孙三代七口人拓荒创业使用的七把茅镰,来缅怀和祭祀祖先。这是一种期盼驱灾避狱,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民间习俗;是茅坦杜氏为自己打造的精神产品。2017年入选安徽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04
· 青山庙会 ·
青山庙会是纪念南梁朝时明太子萧祠庙的活动,后由于刘街傩戏的兴起,该祠又成为九个傩戏社的朝庙的圣地。每年正月十五举行“朝庙”仪式。青山庙会是池州傩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传统的祭祀活动,也有民间艺术活动,其丰富的宗教、民俗内涵和文化价值,吸引了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的密切关注。2012年入选池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05
· 乌石手狮舞 ·
梅街“乌石手狮舞”兴于清末,经吴氏家族世代相传至今。每年正月初三到十五,当地都有舞手狮的习俗。手狮由老艺人手工扎制,舞者须是具有武功基础的青壮年,表演时翻滚舞动,三狮出动共抢一球,是驱邪避凶、祈福纳祥的一种民俗舞蹈。2012年入选池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06
· 贵池高跷 ·
高跷马是山湖村傩神会活动里最具特色的传统傩舞。明嘉靖《池州府志》已记载贵池四乡逐疫时踩竹马,踩马者,多扮成勇武之士,作征战状,演绎关公或花关索的故事。山湖村的竹马驱傩,是骑马逐疫的演化,具有很强的艺术观赏性和娱乐功能,有着一定的保护价值。2008年入选贵池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07
· 傩戏脸谱雕刻 ·
傩戏脸谱雕刻,有着千余年的历史,目前征集的面具中,仍有明清时期的雕刻,均为国家珍贵文物。傩戏面具代表傩戏人物面像(神像),有“儒”、“佛”、“道”三教神像,主要用于傩戏、傩舞、祭祀活动。傩面具的用材一般采用樟、枫、柳等不易开裂的木材,以整块木料雕刻而成。在刘街,一旦某树被选准后,对该树要举行“神格”祭拜,砍伐时,烧香叩拜,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并供奉于宗族祠室内。其面具按所列人物造型采用镂空,浮雕等技法,雕出的面具形象逼真,结构严谨,线条流畅,张弛有度,是民间不可多得的雕刻艺术精品。2008年入选贵池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END-
文/彭三仟、编辑/陈笑
审核/韩谏、监制/王丽倩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