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利用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构建数据可信流通体系

文摘   2025-02-01 15:40   重庆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数据已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生产要素。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促进数据共享的部署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为我国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明了方向。其中,利用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构建数据可信流通体系这一举措,无疑成为了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关键一环,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其块链式数据结构能够验证与存储数据,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可生成和更新数据,密码学方式则保障了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而智能合约作为数字化的合同形式,以代码的方式存储在区块链上,具有自动执行、控制或记录在特定条件发生时法律上具有约束力活动的特点,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和时间延迟,且执行结果不可篡改地记录在区块链上,所有相关方均可实时查验但不能更改。加密技术则是电子商务采取的主要安全保密措施,通过算法和密钥将重要数据变为乱码传送,到达目的地后再还原,保障了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这三种前沿技术的结合,为数据的可信流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指引》明确提出,国家数据基础设施需要打造低成本、高效率、可信赖的流通环境,实现数据在不同组织、行业之间安全有序流动,精准匹配数据供需关系,同时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社会伦理、个人隐私保护等要求。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特性,能够确保数据在流通和存储过程中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防止数据被恶意篡改。在数据交易过程中,每一笔交易信息都会被记录在区块链上,形成不可篡改的交易记录,所有参与方都可以通过区块链查看交易的全过程,这大大提高了数据交易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加密技术则为数据的传输和存储提供了安全保障。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通过加密技术将数据加密成密文,只有拥有正确密钥的接收方才能解密并读取数据,有效防止了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在数据存储方面,加密技术可以对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加密,即使数据库被攻破,黑客也无法直接获取到原始数据,从而保护了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智能合约的应用则能够实现数据交易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在数据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可以通过智能合约约定交易的条件和规则,当条件满足时,智能合约会自动执行交易,无需人工干预,这不仅提高了交易的效率,还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人为操作带来的风险。例如,在数据授权使用场景中,数据所有者可以通过智能合约设置数据的使用权限和使用期限,当使用者超出权限或期限使用数据时,智能合约会自动停止数据的访问,保障了数据所有者的权益。

从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分阶段推进来看,2024 - 2026 年是开展数据基础设施技术路线试点试验、完成顶层设计的阶段,这一阶段将为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在数据可信流通体系中的应用提供探索和实践的机会。通过在部分地方、行业、领域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不断完善技术方案和应用模式。到 2027 - 2028 年,建成支撑数据规模化流通、互联互通的数据基础设施,基本形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行业的规模化数据可信流通利用格局,这将为上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到 2029 年,基本建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主体结构,初步形成横向联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基本格局,构建协同联动、规模流通、高效利用、规范可信的数据流通利用体系,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将在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成为保障数据可信流通的核心技术。

利用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构建数据可信流通体系,是《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关键举措。这一举措将有助于打破数据流通的壁垒,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和价值,为我国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在未来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探索,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确保数据可信流通体系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实现 “汇通海量数据、惠及千行百业、慧见数字未来” 的美好愿景。

今日币圈财经
每日币圈财经集新闻,资讯,数据等于一体的数字货币区块链产业信息服务平台!致力于为中国及全球用户提供快速,全面,深度的资讯及数据服务,推动区块链产业的迅猛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