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新埭镇大齐塘村内灯光闪耀、人声鼎沸,“巳巳如意 福满礼堂”2025年平湖市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的举办,吸引了线上线下近8万名观众,共享盛会、共度佳节。
农历新年临近,“村晚”在平湖各地上演:1月15日,林埭镇祥中村“村晚”锣鼓喧天,浓浓年味儿弥漫乡野间;1月17日,新仓镇中华村“村晚”火热开场,“田园五村”联袂献艺,上演毗邻文化盛宴……一场场精彩纷呈、活力四溢的“村晚”点燃了节日热情,奏响了喜迎新春的和美乐章。
“村晚”年年办、年年看,为何还能年年热,其魅力何在?又有何值得“追捧”?伴着欢乐祥和的氛围,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
“村晚”原指乡村春晚,是春节期间农民群众自发组织、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通常一年举办一次。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村晚”开始由“年年演”向“季季演”延伸,由“舞台演”向“云上演”分化,在年复一年中不断刷新着新惊喜。
节目持续上新。纵观全市各地“村晚”,节目不再局限于传统形式,而是向着有趣且有内涵“转型”。比如在“巳巳如意 福满礼堂”2025年平湖市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中,既有歌曲、舞蹈、钹子书等“老传统”频频亮相,也有杂技、魔术、情景宣讲等“新事物”精彩迭出。
正如情景宣讲《“珍”美》节目,创新了“平湖后生”宣讲模式,以我市新农人汤冬梅为原型,讲述了她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用珍珠串起共富链的故事;由浙演·浙江曲艺杂技总团带来的魔术和杂技轮番上演,赢得了村民们的阵阵喝彩。
人人皆是主角。“村晚”从诞生之初就是扎根于群众的文化活动。如今,自编自导、自演自赏成为常态,无论是普通村民还是文艺工作者、耄耋老人抑或幼稚孩童,都全情投入,共同编织着属于乡村的梦幻篇章。
“95后”姑娘吕芸芸是新埭镇大齐塘村的一名文化专管员,也是舞蹈《机云鼓》的演员之一。说起此次初登“村晚”舞台,吕芸芸激动万分,“当初得知要为‘村晚’准备节目,大家都非常兴奋,提前大半个月开始排练,希望能够展现最好的舞台效果。”团队中不少姑娘都和她一样,是村民,更是“村晚”上的“明星”,用自己的所长为村民献上一场文化盛宴让她们觉得很自豪。
家门口就有戏台。“村晚”的受欢迎程度持续走高,离不开基层精神文化阵地建设。这几年,我市深度结合“平湖后生”特色品牌建设,高质量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管、用、育、融”综合发展,2019年实现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全市77家文化礼堂凝聚起乡村精神文明的精气神,成为百姓“身有所憩、心有所寄”的精神家园。
如今,依托文化礼堂等阵地,平湖不仅实现“村村办‘村晚’”,还组织起了“村K”“村舞”“村BA”“村马”等主题活动,乡村文化盛事不断“出圈”“扩容”。
二
就平湖而言,原本“村晚”只是各村自娱自乐的活动,乡亲们聚在一起图个热闹喜庆。然而经过几年的发展,这股“星星之火”逐渐有了燎原之势,不仅全市每年统一举办“我们的村晚”,还衍生出了“我要上村晚”这样的选拔活动,村民参与热情高涨。
这档看似土味的“村晚”到底有何魅力?
展现传统文化。“每年编排节目,我都会加入村里的文化元素,让年轻一辈知道村里的历史和特色。”谈起“村晚”的节目,钟埭街道钟埭村的张龙英颇为感慨,在她看来,在村里举办的晚会就要展现出村里的文化。在她的带领下,竹编、农民画等村文化逐渐登上“村晚”舞台。
今年,张龙英又带领村民推出了新节目,非遗技艺打莲湘贯穿其中,让人精彩叫绝。钟埭村的村晚舞台上各种传统元素更是层出不穷,杜做酒、钹子书……传统的村文化如一股温暖的春风吹向村民。
传播文明乡风。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乡村振兴的推动力量和重要保障。新仓镇中华村的“村晚”已形成了一个惯例,每年村里的“中华好儿女”“优秀示范”“最美人物”等“先进”都会集中登台亮相,目的就是倡导更多村民学习他们的美德和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建设文明乡风。在中华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书记谢微叶看来,“村晚”也是一次和村民对话的机会。“我们还向村民介绍了一整年村里获得的荣誉和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希望在文明乡风的带动下,整个村一起奔向更加富强的明天。”谢微叶说。
唱响美好生活。一台“村晚”,讲述着乡村振兴的故事,也折射出平湖乡村生活的变化。在群丰村“村晚”现场,《美丽群丰》节目一登台,台下的观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精彩瞬间,分享给未到现场观看的亲朋好友,台上的阿姨们更是铆足了劲,展现出最完美的一幕,村里的幸福生活在这一刻具象化。
美好生活不止于物质层面,群众精神层面的需求同样需要满足。如今,我市已经从“硬件”完备跃变为“软件”提升。越来越多的文化特派员深入乡间地头,带领村民用好文化阵地,唱出一首首乡村“好声音”。“现在生活在村里和城里没有区别,礼堂里每个星期都有活动,还有老师教我们唱歌、做手工,太幸福了。”群丰村村民吴阿姨说。
三
跨越时间的长河,“村晚”的热度经久不衰,甚至愈演愈烈。那么,如何让这台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的盛会一直火、火长久?
多一些“乡土味”内涵。“村晚”全称为“我们的村晚”,寓意很明显,就是村民自己的晚会。在这方舞台上,台前幕后的主角大多是农民,唱渔歌、舞金龙、钹子书等传统民俗、农活都可以亮相,在吹拉弹唱、一招一式中展现乡村美好生活。根在乡村、魂在文化,面向未来的“村晚”也要继续“接地气”,持续做好“民”这篇文章、保持好“村”这道主味,细化到点,就是要多看看群众生活得怎么样、需要什么、有何喜好,原汁原味讲好乡村故事,本真呈现村民的日常生活。
多一些“专业性”支持。“村晚”受到喜欢的原因离不开“人人可参与、人人有共鸣”,换言之,“村晚”顽强的生命力正在于群众性。然而,现实中存在不少村民羞于或难以登台,舞台“专业性”过浓,节目吸引力不够等问题。如何画大“村晚”辐射半径,引导更多普通百姓加入其中?文化特派员是解题的关键。
自2023年底,我市启动文化特派员选派工作,一年多来,21位省市县三级文化特派员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累计开展各类理论学习宣讲、文化活动630余场次,服务群众3.2万余人次。未来,我市要继续用好文化特派员这一重要力量,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带领村民们玩创意、编节目,让“村晚”在全市“这边唱罢,那边登场”。
多一些“村晚+”创新。村晚不应该局限于某个舞台,而是要不断拓展内涵和外延,以融合发展走出文化突围之路。去年,独山港镇海塘村成功入选“全国秋季‘村晚’示范展示点”,为嘉兴唯一。今年,海塘村立足“海鲜”特色,以烧野米饭活动为载体,让“村晚”在新形式、新内容中再焕“新颜”。
从海塘村的海鲜味,我们看到了“村晚”发展的新方向——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把乡村生活的特色元素与现代休闲方式有机融合,打造全新的“村晚玩法”。如推出沉浸式“村游”晚会,或与村里的特色产业结合,推出“村晚+农事体验”“村晚+露营”等活动,持续放大“村晚+”效应。
你可能会喜欢
/ 要闻
/ 要闻
● 平湖发布的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一律不得复制、转载、摘编。
● 平湖市传媒中心常年法律顾问/浙江天卓律师事务所孙伟强律师电话:0573-85286100。
供稿:荣怡婷、倪雨伦
编辑:金睿敏 责编:李雨婷 监制:汪锦秀
城市·视野
地点:外蒲山
摄像: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