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从何时变成了“地魔”
博州作为棉花、玉米种植大户,在农作物种植中使用地膜较多。博州温度较低、较为干旱,地膜的保湿、保温功能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也为种植户带来了增收。然而,随着地膜的长期使用,废弃的地膜使耕地土壤结构遭到破坏,耕地质量逐年下降,地膜逐渐成为了农田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
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贝林哈日莫墩南村村民李鹏飞说:“我们这里冷,种棉花就得用到地膜,在之前我们就用耙子耧耙将土地里的残膜清理出来,之后在垃圾场统一处理。”
贝林哈日莫墩乡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阿依本·阿西木说:“以前,地膜在垃圾场掩埋处理,降解周期过长,如何快速低污染处理残膜,成为了较为棘手的问题。 ”
使用“膜法”打破“地魔”
近几年,博州党委政府重点治理残膜回收难题,将残膜回收作为农业工作重点之一。通过出台治理行动方案,提供回收作业补贴,以及在每年年初开展科学用膜指导、法律法规宣传等措施,引导种植户正确使用、回收地膜。
华商时代(博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厂房内,员工在残膜加工生产线作业。(于苏甫·艾尼 摄)
博州农业农村部门与博州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对地膜厂家进行不定期抽查以及对地膜使用者开展执法检查等方式,来保证每年地膜回收效率。2024年,对2批次不合格产品的商家以及3位未按规定回收的种植户,采取了立案处理。
自从博州开始推广加厚膜,加上“买9公斤减3公斤费用”补贴政策,棉农对使用加厚膜的积极性提高,愿意主动购买加厚膜。“加厚膜价格与平常使用的地膜差不多,还容易回收,近几年我都使用加厚膜。” 贝林哈日莫墩南村村民古胜说。
引进机械打败“地魔”
2024年,博州政府加强地膜回收利用,引进各类废旧地膜回收机械793台,博州今年耕地用膜除去降解、风化等不可避免的损失外,当季地膜回收率达85%以上,已资源化加工利用废旧地膜9500余吨。
今年在这些地膜回收机械中,最受棉花种植户青睐是残膜回收与秸秆还田一体机。据了解,这种机械集秸秆粉碎还田、废旧地膜回收、膜杂分离打包于一体,地表残膜回收效率高,可达95%以上,其优良的性能也深受当地农机手喜爱。
华商时代(博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厂房内,员工在残膜加工生产线作业。(于苏甫·艾尼 摄)
贝林哈日莫墩南村农机户赫嘉纯也购买了残膜回收与秸秆还田一体机,提到这个机器他赞不绝口,“这个机器在回收后的第二年能提升出苗率,提升土地的质量,非常环保。今年我种植了一些棉花,刚好也能用到。” 在今年的收割结束后,赫嘉纯的耕地便早早进入了休养生息的阶段,准备为来年的春天积蓄能量。
地膜回收,任重道远
近几年,地膜的危害已然成为共识。博州政府做足功课,通过严把地膜质量源头关、引进先进残膜回收设备、引进3家废旧地膜资源化利用企业等方式,有效解决了废旧地膜难以资源化利用的难题。但是,在残膜的使用到回收再到无害化处理的过程中,涉及到农户、农机、企业等群体,也涉及到生产、回收、运输等环节,范围广,问题的出现也难以避免。
10月29日,博乐市华商时代(博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厂区正在对回收来的残膜进行分离加工。抓机将回收来的残膜放入静电干洗系统,经过去土、去秸秆与石子、静电干洗三个步骤,得到洁净的残膜,再通过热处理制成聚乙烯颗粒。
该公司在2024年3月入驻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目前已经进入生产阶段。在这里,回收来的残膜毛料经过分离得到到洁净的残膜、土、秸秆,最终制成聚乙烯颗粒或PE管材、有机肥料、生物质颗粒进行售卖。
华商时代(博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厂房内,员工在残膜加工生产线作业。(于苏甫·艾尼 摄)
然而,地膜加工厂企业在运行方面仍存在一些难题。“工厂满负荷运转,日处理残膜能力达300吨,现在回收的残膜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生产规模,希望农户和村队,能向我们这里运输。” 华商时代(博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车间主任孟庆彬说。
监审:姜远海 编审:欧登 编辑:古丽孜热 责编:古丽孜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