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人大国关410+,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教育
教育
2024-06-02 11:30
天津
2024人大考研经验帖
关于择校我是受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过去高考没有复读留下了遗憾,我们那届复读的结果异乎寻常的好。另一方面就是对未来的考虑,从现实(就业)和理想(进一步探索世界)的角度,想要进一步提高需要到更好的学校以获得更多的资源与机会。当时本科学院的专业排名还蛮靠前的,研究生我也不准备到排名更低的院校就读。本来打算南开、南京大学二选一,但是后来感觉考研不二战我不是亏了吗?毕竟可能是提高自身学历的最后一次机会,高考志愿还先冲再稳最后保底,那考研第一年先冲一下也蛮合理。于是选了人大,父母和周围老师知道我的决定之后也比较支持,于是我的备考之旅就开始了。考研英语:关于英语其实没有什么太多说的,网上的经验贴浩如烟海,从中摘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就行。因为我本人的四六级成绩尚可,所以一战的时候并未投入太大精力,最后拿了78分。单词:“不背单词”APP每天早上100个,然后中午再过1.5单元的红宝书。早上跟着石磊鹏作文课写作文,之后又根据王江涛的作文总结了一些句式,翻译唐静,同时一天两篇英语阅读保持手感。二战的时候闲来无事,将易熙人的完型、刘琦的新题型也看了一遍,感觉刘琦的方法对于提高做题效率蛮高的,课程也不长。单词一天复习100,红宝书太笨重就闲置了。早上作文,中午阅读或三小门。考研政治:一战时我是9月中旬开始看徐涛老师强化课,同时刷1000题,之后看了腿姐技巧班。之后入手了苍盾小程序,最后是肖四肖八。个人认为徐涛老师的很多课只起到理解的作用,对于文科生而言把马哲和政经看完就差不多。二战的时候就只着重看了部分徐涛的课,9月开始不过后来还是有点赶不上进度。之后入手了肖秀荣老师的小红书和腿姐的书,以小红书为主,补了一些徐涛书上有的内容,腿姐的书倒是闲置了。腿姐技巧课今年的太长了,来不及看,就只看了纸质版总结。考前来回看和背了大概4轮红书,有一战打基础还是比较轻松的,当天看完的内容就辅之以苍盾小程序刷选择题,然后肖四肖八。对于肖四的背诵推荐“苏一说了”,整理的大体框架便于记忆。一战的时候我本身开始的就比较早,自认为不是什么天赋选手。三月底入手了考研资料,后来又零零散散入了一些电子资料和学长这里提供的电子书资源。625主要的就是《政治学导论》和杨光斌老师的论文,当然《政治学原理》也十分重要,甚至可以称之为“必选”。如果翻看前十几年的真题,可以发现很多真题都是来自于《政治学原理》,包括近年的联邦制与单一制的发展趋势,之前的政党制度与选举制度之间的关系等,都是《政治学原理》上的原文。杨老师的《中国政治认识论》也启发我良多,不过之后背诵的内容倒没有涉及。其他推荐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导论》和《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之类的我只看过前者,因此毫不意外一战我面对比较政治学方法论那道题是一头雾水。一战我踩过最大的坑就是自己照着书把知识点框架从头到尾整理了一遍,然后到后面一眼都没看,之后感觉这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同时杨光斌老师的论文也只是一天20页看了一遍,整理了大致框架,但也放过了一边。只是从9月开学开始一遍遍背考研资料上的东西,最初是三十分钟背一页,两个小时背四页,后来两个小时可以过十页,背书的效率在提升,但是最后能写的东西和视野太小,只能是机械地背写书上的东西。二战总体而言我是比较松弛的,六月底租了个房子,七月正式开始。七八月主要是重新捡回专业课,九月才正式开始加入英语和考研政治。二战的时候备考625吸取了教训,先是看了亨廷顿的《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作为过渡,发现其中很多东西都有作题目的潜力——包括我一直关注的改革和革命的关系、普力夺政体的演变,政治制度与政治参与的关系,不过一直没考。之后一边重背整理的专业课资料,一边再看杨光斌老师的论文,真的感悟大有不同,然后一边看往年真题(真的发现自己错过和忽略了很多东西,所以一定要重视真题),一边整理亨廷顿那本书的框架。一轮过去之后,大概十月又把《政治学导论》和《政治学原理》上资料没有的东西补充上去,当然同时也要继续背资料本身+对应的论文+对应的真题。这一步也让我在今年的“风险社会”那道题有东西可写,不然可能就只能寥寥写几句。之后就正常往下走就行,一天大概六页或者两小节或者一小章,考前重复过了几轮。在这期间入手了杨光斌老师的新书《历史政治学》,其实和之前的论文重复度是有的,不过更加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学长提示:杨光斌老师不少专著类似《历史政治学》这类实际上是论文合集,不算教材,所以很多内容其实在期刊论文里已经有了)我的810和新的808成绩其实是普通水平。国政的内容相当庞杂,包括国际政治理论、国关史和中外交三个部分。1.国关理论:这一部分以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为基础,辅之以《国际政治学科地图》、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三者任选其一即可)。关于《国际政治学概论》,除了各派理论、中层理论和后面的“小要素”(地理、军事、科技、文化等)较为重要,中间的“国家利益”的概念辨析、特性,跨国行为体(这些内容在过去十几年的真题中也频繁出现过)以及最后的区域主义、全球化全球治理也需着重关注。三本书在一战时我全部看了一遍,最终决定以秦亚青老师的为主,搜索了一些有关这本书的资料背诵,二战时又对照倪世雄老师的书进行了一些补充(内容较少,压力不大)。除此之外,也可以在知网上搜寻一些人大国关老师有关理论的一些论文,包括英国学派和建构主义的比较、洛克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比较等。而且wilson学长在考前冲刺班时也会帮忙整理相关论文,如果真的感觉还不够的话,也可以自己找找可能会出题的论文。2.国关史:这可能是背诵难度最大的部分,各段历史错综复杂,但是考试只会抽出其中一两点考察。主要以刘德斌老师的《国际关系史》为主,辅之以时殷弘老师的《现当代国际关系史》。关于这一点的技巧比较少,逃避背诵是不可能的,要打好基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相应的时间框架,我自己是根据不同的体系来分段,然后内部再细分。比如威斯特伐利亚:英(英荷)法(大陆扩张)——西(西班牙王位)北(北方大战)——四王位——七(七年战争)三(三分波兰)除此之外,时殷弘老师的《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也是帮助捋顺时间线的关键,有关英荷关系的变化、路易十四的大陆扩张,一战后凡华体系的形成与瓦解等内容都可以在其中得到启发,可以加深对国关史的理解,不过时间比较紧的话也不必全看。3.中外交:和国关史一样也是需要背诵的,时间跨度较小。主要是《当代中国外交概论》和黄色封面的《当代中国外交》,可以以我国外交政策、理念的变化为界,分为不同时间段来记忆。除此之外中外交与时事热点的关联较其他的科目大,因此需要补充我国外交部的最新表述和老师们的相关论文(数量可能较多,一个方向挑选一两篇代表性的即可)。不仅仅是我国与周边国家、大国、中等国家关系的发展与变化,也包括三角关系和多边外交、外交理念等。4. 808庞大的内容很可能会在背诵的过程中不断忘记,在遇到真题时难以尽快提取相关内容,在这一点上我总结了一些经验。高中时期面对题目便能下笔如有神,主要得益于两点——背诵内容足够熟练和刷题。而相较于高中时期反复三年背诵相同的内容,考研时间有限,足够熟练这一点相较难以达到,这一方面也对一战的同学不利。于是从“刷题”这一方面着手,以近20年的真题为范围,每天背写3-4道真题(事前不背诵,事后背诵),国政理论可以过3轮,三轮之后看见真题便可以大概率直接默写出来。而且这部分真题熟练之后,每一轮过课本时就可以直接跳过相关内容。当然也可以补充尚未考过的知识点在真题下方一起背写,第一轮背写时可能大脑空白这是正常的,之后慢慢就熟练了。因为国关史和中外交的真题数量少,所以可以按照划分的时间段背写。当然类似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625,不过真题数量太多,可以跳过一些频率过高的。表面上背写可能很耗时间,但是效率很高,不至于背一轮忘一轮,而且可以增强自信和底气。在初试考完之后到成绩公布前,我没有花太多时间准备复试,最多看了20多页资料。成绩出来后,3.1才正式开始,上午主要是回顾了理论部分,下午和晚上学习与背诵中外交的双边、多边关系和时事热点。英语部分通过China Daily练习,然后下午翻看英语复试资料。到考试前大概看了一遍,背诵了两轮,英语看了两轮但是效果属实不佳,一天大概7、8个小时。复试备考时我的心态属实十分焦灼,导致效率比较低,但只要努力了即使以后失败也不会过于责怪自己。对于人大国关考研而言,其中必然蕴含很多风险。很多人都强调“选择大于努力”,但是以同样的程度努力,即使一天学习18个小时报的低同学最好的结果也只是顺利上岸,考研过后不乏许多人抱怨报的目标太低,感觉浪费了分数,但毕竟勇气和魄力也是实力的一部分。“选择”同时决定了下限和上限,“求稳”更少考虑上限,而我相信你们既然已经做了决定,那么这份勇气必然也是弥足珍贵的,剩下的就只是沿着选择的道路往前冲。一战结束后,我的心情并不算太沮丧,也许是身边统计学让我觉得二战一定会有好结果。于是抱着莫名的二战必能上岸的心情度过了下半年,在这期间整体心态都比较平稳,很少出现长时间摆烂或者难以进入学习状态的现象。心态不稳的时候就灌灌鸡汤、听听音乐。初试考完后我就盲目自信一定会考412分,但事实上我连英语和政治的答案都没对,最后的结果其实大差不差。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我把自己的考研经历称之为“自我实现的预言”。首先需要自己相信自己,其次外界才会被你所改变。 点赞
在看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