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1月25日,《湖北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文章《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格桑花”支教团眼中的西藏十年》,并用2个特别报道整版分别发布文章《是良师,是益友,是雪域高原最美的花儿——10名藏族孩子的深情表白》《琼结校园里的七个“第一次”》。三篇文章深度报道了湖北文理学院“格桑花”赴藏支教团队情系高原、接力援藏的事迹。10年来,学校共有17批88人次“格桑花”赴藏支教队员奔赴琼结县开展义务支教,他们用青春之光照亮藏区孩子们的未来,被誉为“最美格桑花”。
9月12日,琼结县中学学生在广播站向全校师生朗读文章《白杨礼赞》。
“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9月12日,琼结县中学校园的广播声响起,八年级学生扎西卓嘎坐在二楼的一间小房子里,分别用汉语、藏语向全校师生朗读文章《白杨礼赞》。
这间10多平方米的房子,便是琼结县中学首个汉藏双语广播站。
2021年,第十一批“格桑花”支教队员姜永翔筹建该广播站,不定期播放红色故事等。
2022年4月,第十三批“格桑花”支教队员尹明慧和学校老师尼玛顿珠正式成立广播站,取名“琼中之声”。招募学生做播音员,每天课间半小时,用汉藏双语广播精心挑选的文章。
“老师,我可以参加吗?”广播站吸引了大批孩子围观。尹明慧便在门外墙上安装一个投稿箱,面向全校学生征稿。
“基本每天都收到10多篇稿件,高峰达40多篇。”尼玛顿珠从抽屉里拿出厚厚一摞稿纸,都是由学生撰写的文章。2023年以来,平均每周会播报10篇学生作品。
“第一次来面试时,看着镜头,大脑一片空白,心里特别害怕。”小播音员扎西卓嘎说,支教老师走过来,让她放松。一次、两次、三次,终于过关。
“琼结县没有播音主持等培训班,学校广播站就是培育主持人的摇篮。”尼玛顿珠说,广播站成立两年多来,已经有百名学生担任了播音员。
第一套啦啦操:
民族文化与时尚的结合
9月,秋高气爽,琼结县琼结镇完全小学的操场上,《健康西藏动起来》音乐响起,孩子们跳起了活力四射的啦啦操(课间操)。
“当时柯爽老师就在前面领跳,梁晓钰和阿旺仁青老师穿插在我们中间,给我们纠正动作。”虽然时隔1年,谈起学习这套新舞蹈的过程,孩子们仍记忆犹新。
2023年9月,第十五批“格桑花”支教队员来到学校支教。
当时,襄阳很多小学都在跳各式各样的课间舞蹈,很动感。支教队员们决定创编一套原创课间舞蹈。
他们结合《健康西藏动起来》的音乐,将锅庄、果谐等藏族民族特色舞蹈和课间操融合起来,经过1个多月反复打磨,精心编排出一套完整的民族课间操动作。
具有藏族特色的现代舞蹈——啦啦操一亮相,受到师生欢迎,成为了琼结县一道亮丽的风景。
“每当看到师生整齐划一地跳着啦啦操,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很值得。”支教队员柯爽说,啦啦操的创编,让大家深刻了解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不仅是课间操,更是传承优秀文化、感受藏汉一家亲的生动实践。
9月9日(周一),琼结县中学国旗护卫队在升国旗。
第一支国旗护卫队:
爱国教育春风化雨
9月9日(周一)10时,琼结县中学升旗仪式准点举行。
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国旗缓缓升起,全校师生行注目礼。升旗仪式的每个动作都一丝不苟、规范协调。
红旗扬,心所向。不知不觉,这支国旗护卫队已成立7年。
2017年8月,第五批“格桑花”支教队员来到琼结县中学。
我们能不能帮学校建一支国旗护卫队呢?队员们商量后,将这一想法上报学校,得到了学校大力支持。
说干就干,杜雨潇向七年级学生发出招募通知,大家都踊跃报名,最终十几人入选为第一批升旗手。
“正步走、稍息、立正……”杜雨潇按照湖北文理学院升旗手的标准进行训练。半个月后,国旗护卫队的动作逐渐成形。
9月底的周一,学校迎来了国旗护卫队建立后的第一次升旗仪式。当护旗手们身着统一的服装、迈着整齐的步伐出场时,全校师生都格外激动。
此后,国旗护卫队在学校和“格桑花”支教队员的支持下延续至今,爱国主义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9月11日,琼结县中学老师教学生操作机器人。
第一个“北斗”班:
捧回全国科创大奖
太阳能板、航天飞船、空间站……9月11日,琼结县中学20多名学生在科创教室操作各种设备。
这间教室有个响亮的名字:北斗班。
2017年,第五批“格桑花”队员李长存来学校支教,接手了琼结中学科技馆和实验室。他提出创建科创社团,40名学生报名。
“孩子们有激情,科创就有希望。”制定教学计划、编写科普书籍,从基础理论到基础实验,李长存一点点提升学生们的能力。
当年10月,李长存得知要举行“北斗领航梦想”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他决定,让孩子真正体验一把科学竞赛。
在设计课题时,一名叫旦增的孩子突然提出,是不是越高的地方,信号就越好呢?
为此,李长存专程从内地海拔5米的地方开始收集数据,再到海拔3600米的山南,海拔4000米的那曲,海拔4800米的日喀则。
最终,由旦增设计的“海拔高度与北斗卫星信号强度的相关性检验”实验,获得了大赛全国一等奖。
北斗班由此而来。2020年,第十批“格桑花”支教队员刘银龙带着孩子们,获得了第二届“北斗领航梦想”全国青少年航天科普活动校园地图测绘“优秀奖”。
第一次“触网”:
从不会打字到学会设计LOGO
9月12日,琼结县中学多媒体教室,30多名八年级学生对着电脑做PPT,动作熟练。
这是该班每周一节的信息技术课,上课铃声还未响,大家便迫不及待进了教室。
早在2010年,学校便购置了一批电脑,但因缺乏专业老师,信息课效果不佳。
2015年,第二批“格桑花”支教队员来到琼结县中学,发现一些学生不会使用软件功能。
支教队员在课余时间,教孩子们打字技巧、办公软件、搜索引擎等技能。
学生们很快体会到“触网”的快乐。
支教队员吴顺喜说,“格桑花”们还把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带到课堂上,播放感恩教育片、励志片等。学生们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搜索到听过但没有去过的城市。
2017年底,信息技术老师尼玛顿珠来到该校任教,设置七、八年级每个班每周一节信息技术课,逐步走向规范。
“每次上计算机课,孩子们都很开心。”尼玛顿珠说,通过两年的计算机学习,学生们会熟练打字、使用excel、制作PPT,有的还会制作动画、明信片,给学校球队设计LOGO。
2021年3月,“格桑花”支教团队组织琼结县中学的师生和母校联动,线上共上了一堂党史思政课。
两地共上的第一堂思政课:
开启线上教学新模式
“同学们好!”“李老师好!”10月14日,湖北文理学院“石榴籽”驿站新一期云端课开讲,李竹颖隔着大屏幕,和千里之外的琼结县琼结镇完全小学三(1)班学生打招呼。
李竹颖是第十一批“格桑花”支教队员,现为湖北文理学院政法学院辅导员。
2021年3月,李竹颖来到琼结县支教。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她和队员们组织琼结县中学的师生和母校联动,线上共上了一堂党史思政课。
琼结县中学的孩子们第一次“走进”湖北文理学院大学生的课堂,与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们一同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听“格桑花”支教队员吴顺喜讲党课,听大学生讲述湖北籍革命烈士萧楚女的故事。
“第一堂思政课取得很好效果。”李竹颖说,后来,支教队员又多次开设云端课堂,线上交流频繁起来。
2022年4月,湖北文理学院以“格桑花”支教团队为基础,打造“石榴籽”驿站——民族团结进步一站式学生社区。
购置设备、开发课程、招募志愿者……经过不断优化完善,今年4月,为琼结县琼结镇完全小学“量身定制”的云端课正式启动,开设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阅读与书写、科学等五门课程,平均每周6节课,让线上教学常态化。
第一次到天安门:
流下激动的眼泪
2019年12月底,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节目《启航2020》的邀约,第九批支教队员何渝琦等人,带着5名孩子奔赴北京录制节目。
几个小家伙都是第一次去北京,一路上欢呼雀跃。
“我带过他们地理课,不止一次在地图上指出北京的位置,但千言万语也抵不过身临其境。”何渝琦回忆道。
录制完节目后,何渝琦等人就带着孩子们奔赴天安门广场。孩子们欢呼雀跃,不停拍照。之后,大家又去参观了故宫、鸟巢。
“老师,我们到天安门了,和书上的一样。”“我可是我们家第一个到北京的!”返程时,5个小家伙格外兴奋,说着说着还流泪了。
回来后,大家在全校分享了北京的所见所闻,同学们都听得格外认真。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闯 汪璐 张宵祎 魏鹏 吴宇睿 赵怡然 褚楠 王楚 陈映午)
欢迎关注湖北文理学院视频号
推荐阅读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余艳怡
初审:蔡晨
复审:程威
终审:王礼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