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昭义
张可凡:《乌合之众》读书分享
读
书
分
享
书页轻翻,时光低语
我们与故事相遇
在字里行间里,找寻自我,找寻自由
让梦想,在书香中起航
在梓园的每个角落
或在梓树下,或在双元亭里
书香静静流淌
唯有书香能致远
唯有书香沁人心
让我们跟随融媒体走进这群可爱的孩子
去看一看,去听一听
他们与读书之间的故事
本期分享:
高二(20)班张可凡
分享书目:《乌合之众》
共享“悦”读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段话:“一人攻一人,为矛盾;十人攻一人,为邪恶;然,当百人攻一人,则为正义。”这让我们思考,究竟什么是“正义”?希望经过今天的分享,你能获得你想要的答案。
在那个提倡团体意识和全局观念的时代,一本“反群体”的“怪诞之作”——《乌合之众》横空出世。
关于“乌合之众”,百度这么说——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
首先,让我们思考,你是否曾经看过亦或做过这样的事呢?
有这样一个场景,是一个甲国老人在向乙国的留学青年宣扬甲国的社会制度,而青年在老人的侃侃阔谈下,附和道:“乙国制度确实有问题!”在生活中这种附和也屡见不鲜——公知讲坛,公知定义,公知制造的网络舆论,以及社会演说家,“我们的思想最深刻!我们的理论最系统!”其一振臂,便是一呼百应。
那么,何为“公知”?公知,顾名思义,即公共知识分子,但随着社会发展,它逐渐演变成了一个贬义词,代指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现在,让我们回想留学青年与老人的对话,思考——什么是制度?制度不好?那里不好?你有依据吗?你能证明你说的是对的吗?
说不出话了?难道是因为你没思考?受暗示?易轻信?受传染?依我看来,你一定没有读过《乌合之众》!
对于上述现象,《乌合之众》给出了三个原因:本能,传染,暗示。在此,我想举出一个例子——鲁迅的铁屋子理论。“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此时清醒的人们面临着两个选择,是唤醒所有人奋起自救?还是麻木地继续沉睡?我想,这便是群体对个体选择的影响力。
到这里,我的阐述已临近尾声,但以上我所说的这些难道你都相信了吗?这又何尝不是乌合之众的一种表现呢?请谨记——标签盛行的地方,理性容易枯萎;思维陷入绝对时,真理即成谬误。请保持独立思考!
谢谢大家!
END
★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融媒体中心
★
供稿|张可凡
图片|周 丹
排版|白 鸽
编审|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