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收到学生的调查问卷,回复:无从下手!

教育   2025-01-25 20:31   黑龙江  


文章来源:鄢显俊教育实验研究公众号‍‍

版权说明: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侵权等行为,请后台联系我们删除,万分感谢!

作者介绍:鄢显俊,男,民盟盟员,法学博士,出生于云南昭通市昭阳区,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2024年1月22日(星期一)晚上11:02,鄢显俊收到一封邮件——

尊敬的鄢显俊老师:

您好!本人是XX大学2021级高等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XX,毕业论文选题为《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数字教学胜任力素养及其建构研究》,特在此邀请您填写关于“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数字教学胜任力体系建构研究”的调查问卷。

本问卷采取匿名的形式进行填写,预计填写时间为3分钟,请放心作答 您的回答对此次研究至关重要,感谢您的帮助!


2024年1月23日(星期二)11:51,鄢老师回:

XX同学:

你这个问卷,严重缺乏科学性!!!作为填答人作为从教35年的老教师而且在1999年就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2004年自费就建立“网络论坛”辅助教学进行教改的资深教师——我填答你的问卷,简直无从下手!!!

你的问卷存在最严重的问题是:没有对核心概念做操作化定义!你的学位论文研究,属于实证研究,而且是教育实证研究,根据论文题目《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数字教学胜任力素养及其建构研究》,你如果不对两个核心概念:“高校教师数字教学”、“高校教师数字教学胜任力”进行操作化定义,研究就不可行!任何实证研究要行得通,概念的操作化定义的关键!何谓概念的“操作化”?即建立一套评估指标(2-3级)使得一个概念可感知、可评估、可测量。什么是“高校教师数字教学”?从你的问卷问题看,属于一锅粥、捣浆糊,我填答几个问题后,就无法继续填答了!简单举例,你不能把制作PPT、剪辑制作音视频教学资料和运用虚拟仿真软件“一锅烩”,都当作“高校教师数字教学”能力中一个问题中来设问!极其不科学!它们不是并列关系——同时具备而是递进关系,属于从低阶到高阶的递进关系!我能够熟练制作PPT,能够熟练使用剪辑音视频资料用于教学,但我不会用什么虚拟仿真软件,那么,你这种一锅烩的问题,我怎么填答呢?!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你做实证研究的基本功——与你完成这篇论文必须具备的知识相比,实在是十万八千里的差距啊!而且,在“高校教师数字教学”的手段、方法里,你居然没有“雨课堂”之类的智慧教学工具(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合作开发),虽然我不用它,但这个工具却是“高校教师数字教学”工具——但你却不知道!这足以说明,你对于什么是“高校教师数字教学”——既无感性认识,也无理性认识!你这个研究,我不看好!幸好,你遇到了我,而我,也乐意给你些指点,也许能够帮助你爬出深坑——就凭你的论文题目和问卷水平,你已经掉进深坑了,会让自己和导师非常被动,与你论文相似的论文题目,每年教育部学位中心要送给我一大批来评审,很多都被我否定——有答辩前外审的,也有答辩后抽检的。

你的论文要顺利写下去,必须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科学设计问卷。你要恶补问卷设计常识,尤其要搞清楚什么是操作化定义。此文,你必须进行操作化定义的概念有:“高校教师数字教学”、“高校教师数字教学胜任力”、“高校教师数字教学胜任力建构”。没有对核心概念的操作化定义,你就会变成CCTV 的著名记者,满大街逮人就问“今天你幸福吗?”我怎么回答呢?我只好说:“我是来打酱油的。”风笑天著:《社会研究方法》这样的经典文献,你要精读才能够掌握什么是社会研究的正确姿势。任何一个失败的实证研究类硕博论文,研究生百分百不懂何谓概念的“操作化定义”。当然,这些常识,对于社会学专业的研究生,不难。

第二,缩小问题域。《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数字教学胜任力素养及其建构研究》作为硕博论文选题,绝对属于“巨无霸选题”,没有哪个硕博研究生可以完成!因为,你要研究的中国高校,有三千多所,高等教育专任教师197.78万人,研究如此庞大的对象的某种状况,只有国家委托教育部可以做得到!记住一个常识:你的论文题目,写成期刊论文(万字以内)可以用这种“巨无霸题目”,因为都是“务虚式”研究,但是,如果要写硕博论文,则必须实证(篇幅从6-20万字),没有丰富的实证无法支撑硕博学位论文篇幅。这种选题一旦实证,你会面临两个尴尬局面:首先,你无法抽样!如果你能够对197.78万高校教师进行科学抽样来研究他们/总体的所谓“数字教学胜任力及其建构”——那你已经成为伟大统计学家了,而不仅仅是教育学硕士。其次,类似你这种选题的硕博论文(文科类),最后其实是用个案来代表总体,譬如某个高校、某几所高校云云,硕大无朋的“帽子”下顶个“小脑袋”,很滑稽。这样就出现一个逻辑硬伤——你凭什么说:你选择的几个样本(几所高校教师从几百到几千个样本)就能够代表“197.78万高校教师/总体”了?你的统计学依据是什么?论文答辩时,就凭这个灵魂追问,你这种论文一定被毙掉!每年,教育部学位中心送来大量的这种论文,我都认真枪毙——并附上数千字的评语,如同今天给你回信一样。这样,研究生和导师才会心服口服。我做教育部学位中心研究生论文评审专家整整十年,与你选题风格类似的论文,每年都要毙掉一批。

如何拯救你的论文?加副标题,把“巨无霸问题”变成个案研究,做实证研究最靠谱的做法是:研究个案!解剖麻雀!“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七彩光芒”。《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数字教学胜任力素养及其建构研究——以XX大学为个案》,但是,即使以XX大学为个案,依据我的研究经验判断,你要对XX大学6千多名老师做科学的抽样已经是高难度的研究了——你要对他们做问卷做访谈做观察,你的研究对象们有时间和意愿来配合你的研究吗?像我这样配合?恐怕非常难。也许,你最后也只能对一部分老师做小样本研究……当然,这个研究要怎么做下去,你最终得听导师的,我的意见仅供参考。

第三,谁可以“建构高校教师数字教学胜任力”?根据你的论文题目《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数字教学胜任力素养及其建构研究》,其研究逻辑大致如下:1.高校教师数字教学胜任力素养不高,现状、问题和表现有ABCD。2.高校教师数字教学胜任力素养不高的原因是1234。3.为了……目的、目标、理想等等,人工智能时代需要高校教师数字教学胜任力素养有一个大的提高,其提高标准是甲乙丙。4.根据甲乙丙标准,我们(是谁呢?哪一级组织或机构?)开始实施一个计划、展开一个工作来提高“高校教师数字教学胜任力”。这里的问题是:你最后会发现,你针对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仍然停留在假象层面,提出很多提高“高校教师数字教学胜任力”的方案、建议都是假想。如果你的论文只写到这里,和你XX大学研究生的身份不符——如果是地方高校研究生,这样写也大差不差了。因为,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当然,如果你所在院校正在做一个重要研究,就是“提升高校教师数字教学胜任力”的研究——这不是书斋里的研究而是真正去帮助高校老师们提升数字教学能力的实打实研究,那么,我恭喜你——你的论文有米下锅了!或者,你的导师就在做这个研究,那么,你的研究也有米下锅了。你的论文的研究重心落脚到“建构研究”——这就意味着:你不仅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构想、假象,还要把解决方案付诸实践,去解决问题,帮助高校教师提供数字教学胜任力。事实上,我告诉你,这种:事实上,我告诉你,这种:“问题-归因-对策-行动”式的研究,非常难!对任何一个硕博研究生,都属于“不可能的任务”!是无知无畏的选题!就是你的导师要做,也非常难!除非,这是XX大学校方的一个重要工作计划——通常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务处师资培养中心来实施的重大工作。

因此,我建议,你的论文应该修改题目为:《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数字教学胜任力素养研究——以XX大学为个案》。如是,可以避免“建构”即提升行动,因为你作为一个研究生,无法做这种“建构”,远远超越你的能力了!笼统的研究,可以包括“建构”的各种建议、方案,当然,最好能够有“建构”成功的个案(二手资料即可)。这种研究,远远好于:你要提出一个你认为好的方案然后去“建构之”——你做不到,如果你论文题目中非要要保留“建构”的话。

第四,总结:对于社会科学类的实证研究,只可能有两类实证研究,一是社会生活中存在我所研究的实践、行为,那么,我做一个中规中矩的调查研究即可,问卷+访谈+观察,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二是社会生活中没有我所要研究的实践、行为,研究者可以选择放弃——这是针对硕博学位论文而言,如果是期刊论文写作(万字以内),可以继续“研究”——当然是“假想式”研究,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也可以发表。但是,这种无中生有的“研究”——不可能写成硕博论文,无米下锅啊!如果硕博研究生发现,一个选题非常棒,虽然实践中暂时没有,但从逻辑到常识判断,一定是好问题!不研究可惜啦!怎么办?做实验研究!把你要解决问题的所有假设,用实验——特别是教育实验、心理实验、社会实验的方法检验之,以证实或者证伪理论假设。这种研究价值最高(风笑天)!我就带领门下弟子做“思政课教育实验”,做了17年……因为我擅长做教育实验,一看你是XX大学的研究生,所以乐意给你回此长信并给你些指导——希望对你有帮助。

总之,你的论文选题《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数字教学胜任力素养及其建构研究》,如果在现实中你找不到大量的“建构实践”,你的论文研究的重心就不要落脚到“建构”上!“建构”在你的论文里,可是一个教师教育行动啊!涉及到一级组织、机构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以提升他们的“数字教学胜任力”。如果XX大学这方面有大量实践及成功经验,你就可以研究,如果没有,你的研究不可行。以我在两所“双一流”高校工作的经验看,都没有这样的大规模培训计划——特别是硬性要求老师们接受所谓“教师数字教学胜任力培训”——老师们都很忙,哪有时间?换做我,只要是自愿报名参加的培训,我通常不会参加!大部分这样的培训都是浪费时间!

要论及高校教师的数字教学胜任力问题,我们马学科思政专业有个“国家级教学名师”,上海交大马院的李梁教授,他在全国思政课教师中,数字教学胜任力是遥遥领先的存在,还有一个是北京工业大学马院的沈震副教授,也是全国思政课教师中,数字教学胜任力是遥遥领先的存在。两个成功个案值得你关注。

以上看法仅代表我个人观点,供你参考。之所以给你回此长信,是因为:我以为在马学科和政治学科存在的硕博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的普遍问题,在教育学也有(你的论文很典型)。你的问卷和论文选题——再次证实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些判断……。

鄢显俊 

24.1.23

附录:《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数字教学胜任力调查问卷》

量化研究方法
以量化之思想认识世界,体会量化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