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扬州田中迎来了一场文化与艺术的盛宴——与香港田家炳基金会、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携手举办“游于艺”教学活动。此次活动,以“文”与“物”并重之理念,旨在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其美学素养,同时加深学生对家乡及国家文化的认知与自信。
活动期间,香港田家炳基金会戴总干事、市直学校教师代表以及扬州田中的师生代表共聚一堂,于六艺楼内,共赏文化之美,同享艺术之悦。此次“游于艺”教学活动,邀请了三位重量级授课专家。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高级策展人瞿炼,以其深厚的学识底蕴,引领学生们领略了《扬州古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细木制作技艺传承人陈岩,以其精湛的手艺,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了细木制作的乐趣与魅力;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硕士研究生史明瑞,则以其独到的见解,为学生们揭示了《瓦当艺术与拓印体验》的奥秘与韵味。
向下滑动显示更多图片
授课过程中,专家们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案例和互动的体验,将文物与艺术品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艺术的殿堂里徜徉,不仅收获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在动手实践中提升了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更激发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自豪。
向下滑动显示更多图片
本次活动是一次难得的文化交流与学习契机。学校将继续深化与香港田家炳基金会和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合作,共同推动学生美学素养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培养,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附:部分师生参加活动感悟
徐菁老师:“两柱之间为一间,梁思成先生在《扬州鉴真大和尚纪念堂》设计方案中改动了原有的面阔7间……”,“我们要用手边的三块木块来制作鲁班锁”,“每位同学们面前都摆放了一块北魏时期的瓦当,可以用拓印的方式来记录上面的纹样。”三节别开生面的课堂,让孩子们一抬手就能感受到文物中历史文化的积淀,接触到顶尖专业院校水平、非遗传承级别的教学内容。在与文博专家、非遗传承人的零距离对话中,孩子们的视野被拓宽,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这三堂课也大大激发孩子们对建筑、非遗技艺的兴趣,我相信它们甚至有可能成为改变孩子人生轨迹的一个契机。
刘悦(美术)老师:浙江大学教授以扬州唐代建筑为课题,为扬州田中学的学生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美术课,教授以宋徽宗所画的《瑞鹤图》为例,引发学生对建筑的兴趣,再以1963年梁思成为鉴真纪念馆设计的方案深入讲解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建筑特点和设计细节,深入浅出,师生受益匪浅。
初一(9)班王嘉程:授课老师教学过程行云流水,我受益良多。不仅学到了唐代建筑的风格样式,也学会了很多基础性建筑学知识。鲁班锁制作体验,让我和其他同学进一步理解了古代木工的智慧和心灵手巧。瓦当拓印,开始并不太会,后来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成功在宣纸上拓印出来了。我非常有成就感,高兴极了。这次的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小组之间的团结友爱。我拓宽了视野,提升了对艺术和建筑的认知,感触极深。这次的活动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
初一(9)班伍紫涵:“唐代建筑在扬州”这节课,通过介绍日本金堂和中国梁思成先生在大明寺所建的纪念堂的区别,让我认识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及其风格,知道了梁思成先生这位伟大的建筑学家,和“日本建筑不等于唐代建筑”的观念。瓦当艺术与拓印,如同鲁班锁一样,其中一个步骤,将空气排出去,我和另一个同学一起做了好久,但是不小心坏了,又做了一个,在这里,我们拍的手都酸痛的了。这样的特色课程,让我体会到了工匠们的辛苦以及细心,他们能坚持下来,源于对这份事业的热爱。我要像他们学习,致敬所有劳动人民!
初一(10)班孙康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拓印这节课。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瓦当,它是中国传统建筑屋檐顶端的盖头,式样随着朝代的变化而变化。这节课让我收获满满,尝试了新事物“拓印”。丰富有趣的手工活动,老师生动细心的讲解,给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初一(10)班贾馨雅:“咔嚓咔嚓”,木头与锯子发出“交响乐”,同学们认真地研究手中的木头——这,便是鲁班锁学习课堂。老师细致的一番讲解过后,终于轮到我们自己体验了。拿起凿子慢慢沿着边缘缓缓凿通,再使用锯子锯开,同学们干得热火朝天。
初一(10)班顾海煦:今天上午,我有幸参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随着来自浙江大学的老师的讲述,北魏时期的瓦当仿佛跨越千年的时空,跃然眼前。它精美的图案,流畅的线条,优美的形态,无一不展示着工匠们的精湛工艺。身在课堂之中,如同沉浸历史的海洋,让我流连忘返。特别高兴的是,我也亲手拓印了一块瓦当,其实以前我也画过瓦当,但是与亲手触摸它的感受完全不同,它更亲切也更生动,那古老纹理下散发的生命力,让我不禁想象它曾经属于什么样的建筑?又经历过怎样的风雨?每一片瓦当,都是历史的见证,也都有它们曾经的故事。这生动的一课让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与匠心,也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热爱!
供稿:教科研处
文字:汤嘉钰
图片:素沫影视
审核:周杰
终审:王峰
编辑:周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