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微信上推送的一个视频,又是一个教师,讲文学的,(有没有人会为这个“又”字感到羞愧与担忧呢),在他的观点中,所谓好的文学作品,就是文学或者艺术作品中的人物没有好坏之分,咋一看,好像挺高深,仔细琢磨,却极其险恶,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只要想一想,人们的价值观是如何塑造的,那就是形成一种社会共识,告诉大家做什么事情是好的,做什么事情是坏的,多做好事的人是好人,总想着损人利己的人是坏人,好人就应该赞誉歌颂,坏人就必须抨击批判,如此,才能在社会中形成好人被人敬仰,坏人被人鄙夷的社会氛围,才能形成社会争做好人,耻做坏人的社会风尚,毛主席时代我的切身感受就是这样的一个风尚。
是谁在拼命的要背离和抛弃文艺作品的引人向善的社会功效呢?改开之后的文艺作品,不断的企图让人混淆善恶,甚至就是在引人向恶,真是可恨!
在改开后几乎彻底消失的一个做人的好的标准叫爱憎分明,大家熟知的对于雷锋同志的赞颂中,就是爱憎分明不忘本!我小学初中的老师评语中都有这一条,而今已经不会成为这个社会中做人的一个优点来看待了,但是,我们想一想,当一个人失去了爱憎分明的人生价值观的时候,第一步就是道德准则的倒退或者说消失,因为当一个你所憎恶的行为逐渐变成了不是恶行,那么唯一促进你去做的动力就是只看是否对自己有利,而根本不考虑是否对他人有损,当一个人自己没有了一个憎恶的行事判断,那么内心就会毫无顾忌,这样的思维方式,必将把人推入以恶待人的以恶行事的思维。
同时,当社会人们对他人行事上都不会产生好与坏分辨以后,自然也就没有爱与憎的反应,对该爱的人不会表达出爱意,对该憎之人不会表达出恨意,这就是我们社会冷漠的由来。这种冷漠除了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发趋无,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成为了社会中的旁观者,对该帮助之人不会帮助,对作恶之人不会阻止。
我小时候曾经发生过一起永生难忘的经历,有一天在街上有人喊抓贼,只见一个人指着另一个人说,抓住那个人,他偷了我的钱,满街人瞬间整齐划一的朝那个人追去,为什么我说永生难忘,当时在我身边的一个妇女挑着一担蔬菜在叫卖,听到喊抓贼后,毫不犹豫,抽出扁担就冲上去了,还有一个老爷爷,走路都有点颤颤巍巍的,那时也跟着往上冲,他甚至都不怕别人撞到他,我那时也就是七八岁,根本也没有犹豫,也跟着冲,就觉得做人必须是要这样做的,不这样做就不正常了。这是什么心理动因,就是爱憎分明的心理动因,对于爱的人呵护,对于憎的人打击,只要人们都树立了一个正确的爱憎观,那么这个社会上必然是好人好事越来越多,坏人坏事越来越少,这几十年来有人甚至我就说是坏人在刻意的在中国人心目中湮灭掉爱憎分明的观念,就是希望人们对于做坏事的人失去鉴别能力,失去打击的勇气。这是坏人做坏事最害怕的人民监管之力,而毛主席就是想让人民拥有对于一切坏人坏事的鉴别管控能力,毛主席最信任人民的力量,这种力量激活了将无往不胜。
改开之后,社会舆论倒反天罡,那些可耻文人们把毛主席时代的一切好人好事先是庸俗化,再是抹黑化,再辅以好坏难以鉴定善恶不可分辨的教化,(比如现在的媒体不就是苦心孤诣的要找到坏人作恶的理由吗),再绝口不提爱憎分明是一个人具有正确三观的表现,所以今天人们行事的善恶原则在心目中崩塌了,包括最讲善恶有报的和尚都疯狂不择手段的敛财贪色了,爱憎分明,才能善恶分明,没有一个感情与思想上的爱憎分辨,那么必将滑向恶的深渊,对恶行的打击只有内心有憎意才会实施,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拉人上岸的大善,没有了这种思想,社会就会变得深渊蔓延,最后结果就是无处不深渊。
难道不是吗?贪官污吏,现在很多人逐渐报以一种“可以理解”的心态了,而不是切齿痛恨,而那些无良公知们还在不断的为这种掠夺民脂民膏的丑恶行为找理由,不讲公德之人越来越多,因为对于不讲公德之人他内心已经没有对这种行为的憎意了,有的话就绝不会如此行事,说假话骗人的越来越多,也同样是因为这些说假话的人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坏行为,自然内心也不会生出憎意,而是生出得意,我行我素不顾他人感受的人越来越多,因为他们内心已经毫无爱他人之心了,爱憎分明观念的消失,产生的各种恶果在社会中随处可见,光讲自由,不讲好坏善恶,不树立爱憎内心,那么这个社会就是做坏事越来越不顾忌,因为没有人去阻止,而做好事越来越没有荣誉感,因为没有人去表达爱意和赞誉!
所以,今天的社会,应该大力提升爱憎分明的意识,提倡善行好意,抨击坏人坏事,如果一个社会对坏人坏事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风气,那么这个社会还会道德沦丧吗?!
至于对于那个鼓吹不能分辨好人坏人的才是好的文学作品,那么请问,如何体现出文艺作品的批判性呢?这也不可避免的让人陷入毫无立场的双标思维!下面,是我给这位教师的留言!
上面的留言还没有说完全,那就是,没有善恶观和爱憎观,必然会产生双标思维,比如,绝大部分的人希望自己的爱人冰清玉洁,而希望别人的爱人一约就从,这就是失去了善恶观和爱憎观导致的社会思维的丑陋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