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山鼓韵传新声
政务
2024-10-18 11:10
广西
10月16日,在上林县镇圩瑶族乡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当地艺术团用瑶山鼓表演《瑶乡古韵》。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乔晓莹/摄瑶山鼓工艺坊内,小学生正在学习制鼓。(上林县委宣传部供图)各民族合唱表演。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万一鸣/摄“咚、嘿,咚、嘿,咚咚、嘿嘿……”10月16日上午,声声整齐清脆的童声伴随一阵阵规律的鼓点,上林县镇圩瑶族乡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镇圩瑶族乡中心学校热闹举行。一支由40名小学生组成的镇圩瑶族乡中心学校瑶山鼓队在活动中引人关注。他们站在校道两侧奏响《迎宾鼓》喜迎宾客,登上舞台和老鼓手们一起为观众带来非遗展演《瑶乡古韵》。瑶山鼓,在当地又被称为“赶猴鼓”。传说,古时瑶家人苦于作物经常被猴子偷食,偶然发现雷声可以吓退猴子。于是,他们以牛皮为鼓面,制成小鼓挂在腰间,以敲打声配合呐喊声逐退猴群。世代相传之间,打鼓逐渐与舞蹈相结合,演变成各种节奏的鼓点。如今,《上林瑶族猴鼓舞》被列为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经常到学校教孩子们学习打瑶山鼓的是当地的老鼓手卢成,他不仅会打瑶山鼓,还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林瑶族山歌”的代表性传承人。“我每月都会来学校两次,教孩子们打鼓、排练猴鼓舞等。”卢成说,瑶山鼓打起来,讲究强有力的节奏感,表演起来很震撼,“加入鼓队的同学们,都愿意学习这项传统文化。”卢成不单会打瑶山鼓,而且还掌握了制作瑶山鼓的技艺。他家就是一间“瑶山鼓工艺坊”,几十张制作好的或需要修理的大鼓、小鼓堆放着。如今,这里也成为了解瑶族民乐文化的研学基地,经常吸引区内外的音乐院校师生前来交流学习。瑶山鼓制作工艺流程十分复杂,从原材料到成品需经过36道工序才能完成。指着眼前摆放的瑶山鼓,卢成介绍,这一条条麻绳扭紧缠绕,穿过搭扣固定住上下两张牛皮鼓面;为了调整鼓面的张弛,鼓身与麻绳之间还要塞满木块。“久不用的鼓,鼓面会松弛。启用前,鼓手们往往都要送到我这来调整加固。”卢成摸着鼓面说。卢成不仅教孩子们打鼓,还教孩子们制鼓,“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瑶山鼓更好地传承。”“学校开设了瑶山鼓社团和瑶山鼓制作社团,我们开展社团活动时,会由老师们带领我们学习打鼓和制鼓。在重要节日排练节目时,学校会请非遗传承人来对鼓队的同学做集训。”镇圩瑶族乡中心学校六年级学生蒙怡欣分享道,升入镇圩初中的不少学长们,也会加入当地的镇马瑶山歌艺术团,参加一些瑶山鼓的演出,为瑶乡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镇圩瑶族乡党委书记陈淑雯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我们十分注重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持续擦亮瑶族猴鼓舞、瑶族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据介绍,镇圩瑶族乡的镇马瑶山歌艺术团走出大山,到北京、香港、深圳等地参加演出;积极开展民族文化交流,今年9月还受邀前往贵州台江的“村BA”现场,进行瑶山鼓乐的中场表演。瑶山鼓流传千年的古音,在镇圩瑶族乡中心学校的瑶家小孩手里焕发出新声。焕然一新的不止是瑶山鼓,孩子们身处的校园也旧貌换新颜:2016年镇圩瑶族乡中心学校进行改扩建,教学楼、综合楼、宿舍楼、学生食堂重新设计装修,新建标准化足球场、篮球场,各类现代化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全面改善了瑶乡孩子的教育条件。站在宽阔的校道上,孩子们有劲儿地抡着鼓槌,声声鼓点回荡在山谷间。瑶鼓传新声,瑶乡换新颜,离不开党的民族政策,也离不开40年来镇圩瑶族乡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瑶鼓、瑶歌像一条有形有感的纽带,在“广西三月三”、“达努节”等传统民族、民俗节日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不仅凝结各族人民的精神和情感,还有力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身体力行地构筑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今日的镇圩瑶族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不断发展——镇圩瑶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成后,208户802人得到了安置。为了搬迁户更好地实现就业,当地还成功引进5个就业帮扶车间,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瑶乡的集镇农贸市场、全民健身中心、福田群众活动中心等一批项目改造或建设完成,94条村庄道路相继完成硬化、修缮、扩建,产业路修建了22条;回望镇圩瑶族乡成立40年,瑶族同胞敲出的是千年传承的厚重鼓点,回荡的是团结奋进的希望新声。
来源 | 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