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不是单纯抄袭

文摘   2024-12-14 16:50   北京  

提到“模仿”一词,估计有很多人对之嗤之以鼻,觉得它就是妥妥地一个贬义词。而实际上,我们没必要躲避谈论这个词,其实它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


不止是个人,甚至于上升到国家发展层面,“模仿”也从来没缺席过。英国有句话,“科学技术的原理是英国人发明的,被美国人用到实处,再被日本人进行创造性模仿并拿来赚钱。”不管怎么说,日本取得的令人惊讶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当说是二战之后他们对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科学技术的产物进行创造性模仿的结果。有个例子经常被提及,通过对美国半导体收音机的电子原理进行创造性模仿,日本松下公司成功制造出小型收音机。作为此发明宗主国的美国,其市场反被创造性的模仿国——日本的产品所占领。但模仿阶段结束后,日本在独立的创造性开发上毫不懈怠,甚至美国导弹和电子武器零件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日本生产的。


不只是日本,其实美国更擅长模仿,只要欧洲创新了一件硬科技,美国人就可以开发出无数围绕着硬科技的边际产品出来,如英国人创造了航空母舰,德国人创造了潜艇,美国人就造出核母舰和核潜艇称霸海洋;苏联人创造了卫星上天,美国人就实施登月计划;德国人发明了汽车,美国人福特就发明流水线生产汽车;欧洲发明了电力,美国人爱迪生就发明灯泡照明;法国人发明了移动电话,美国移民乔布斯就发明手机上网;英国人发明电脑,美国人搞大电脑连接;法国人发明电影,美国人就搞大电影制作及市场等等,不胜枚举。同样被冠以工匠精神的德国,也是“山寨”起家,英国的刀具、意大利的皮鞋、法国的服装,全欧洲抄了一遍。不难看出,模仿无处不在,之前美国发展经历过,德国发展经历过,后来日本模仿美国,韩国模仿日本,最后这些国家都登上先进工业国的山头,大家也都有目共睹。


有经济学家总结,开放经济条件下,后发展国家的创新赶超模式有两种,一是在引进、模仿、学习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式创新;二是自主型的原始创新,需要依托本国的科技型企业或研究机构开展研发工作,逐步实现对先发国家的技术赶超。足以见得,中国制造的崛起需要在时间和技术两种维度上要成效,必然无法绕过这个阶段,这是产业发展规律。农机行业发展也绕不开“模仿+创新”的发展路径,但是,模仿绝不是简单的抄袭,而是要以创造性的思维对待这个过程,要逐步在模仿中形成独特的自我技术与技能体系,进而找到属于自己的比别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进入产业赛道,才有可能赢。说白了,你站在别人的肩膀上,一定要比别人高才行,如果和别人一样高,或者佝偻了身子,就失败了!


从这种意义上讲,模仿不可怕,怕就怕不变、不进步,甚至落后!举个例子,行业内有一种产品叫秸秆饲料打包机,头部品牌利润效应显现后,不少品牌模仿进入,但模仿的是人家淘汰的产品,又不及时创新,加之该市场需求空间有限,很多后入者便不了了之。


模仿不是抄袭,而是模仿性、创造性的创新。这值得更多的农机企业进行深度思考。    


来源:农机市场

第一农机
推动信息共享,促进农机化发展。 理念:独家、独到、独见;有益、有趣、有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