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以一位电影史学家和影视文化批评者的身份,在不少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众多学术论文,并出版了十多部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相关著述之外,“光影绵长李道新”公众号是我们打开李道新老师的另一扇窗口——这里不仅有学术的点滴,还有他独特的生命体悟和生活印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李道新老师的多面人生,学者、师者、诗人、文人等角色在此交叠,又完美地融为一体。电影与文学之间,数字与智能之外,李老师的“粉丝”到底还想要知道什么呢?
2024年11月8日,东京大学教授刈间文俊(右一)、达特茅斯学院教授Mark.J.Williams(中)与李道新在北大艺术学院
左:李道新老师最喜欢的国产影片《小城之春(1948,导演:费穆);
右:最喜欢的外国影片:《乱》(1985,导演:黑泽明)
李道新老师最被震撼的画:
伦勃朗一生自画像
受影响最大的书籍:[德]恩斯特·卡西尔著《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1944);《鲁迅全集》
北京大学“知识体系平台下的影人年谱”暑期学校合影(2023年)
2024年10月24日,浙江横店,合作主持第21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4)“大会论坛”《AI与未来影像》。从左至右:北京大学智能学院陈宝权教授、北京电影学院孙立军教授、电影导演夏鹏,李道新.
2024年12月2日,在北京大学第二教学楼,
主持著名导演谢飞讲座
与从前相比,如今影视市场的发展日趋多元化,不同题材和内容的文化产品“百花齐放”,抢占着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年轻人也拥有着前所未有的丰富选择。其中不乏一些“快餐文化”,李道新老师时常觉得难以与这些作品产生共振,作为一名传统的知识分子,甚至还会产生失落之感。但是,作为一位尊重市场的影视研究学者,他并不一味唱衰这些作品。他始终认为,每一代人都有着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对时空的认知,新的影视风格或许正是新一代生命经验与智能感知的反映,是我们了解他们的重要桥梁。在他看来,这种文化市场的多样发展,恰恰也是一种消除代际隔阂的方式。只要足够真诚,足够具有内在的人文关怀,就有诞生好作品的可能。
在学术领域,不断提倡“数字人文”的李道新老师,却也反复强调“人文”作为其最终的落脚点的重要意义。在他看来,“数字人文是不可阻挡的学术潮流,也是一种应对数智时代的创新的宇宙观和历史观。作为新一代的电影史学者,如果不在数字思维与批判性的人文主义之间自然融合或无痕切换,将会不可避免地迷失在大数据或AI的汪洋大海之中。新一代电影史学者,必须具备基本的反思数字、媒介与技术、文化的专业能力,还要在人机共生的未来可能中,走向更具智慧和魅力的人文主义。”同时,面对目前各个学科中关于数字人文的争议与质疑,李道新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创见,他认为,“数字人文研究并非一味追求计量算法或可视化呈现等,而更是一种视域、一种思路和一种方法。”数字并不会破坏人文研究的独特性,相反,“因数字,更人文”。
《中国电影史》课程在中国电影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
(2023年)
李道新与学生合影
(2019年)
作为班主任的李道新和艺术学院2002级本科生毕业合影(2006年)
04
交融
“探问不止,永远热爱”
对文艺的热爱是李道新老师走向电影学术事业的初心,更是他十几年如一日的生命状态。作为读者、观者、学者,他以多重身份自由行走于电影与文学之间,数智与人文之外,不断寻求着、探问着人之为人的意义。
尽管作为著名电影史家的李道新老师,总以电影历史研究见长,但他始终关注当下影视文化领域发生的一切。在忙碌的教学与学术工作结束后,他总是想尽办法把自己交给最新的电影作品,追踪当下的电影发展方向。李老师好像永远脚步匆匆,总是在观影的路上、阅读的路上、写作的路上。那些“路上风景”和思想火花,都以散文随笔的形式被李老师写在公众号“光影绵长李道新”中,收在了几本散文随笔集里。他在这里记录,也在这里分享。生动活泼的笔墨受到大家的喜爱,动辄上千的阅读量时常让他觉得不可思议。有人调侃,不知打开该公众号的“打赏”功能,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李老师却不以为意。在他看来,把自己永远热爱、值得分享的事情坚持做下去,就是生命最好的状态。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