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故事】李道新:影文之间,数智之外

财富   2025-01-08 18:28   北京  


          

影文之间,数智之外

除了以一位电影史学家影视文化批评者的身份,在不少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众多学术论文,并出版了十多部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相关著述之外,“光影绵长李道新”公众号是我们打开李道新老师的另一扇窗口——这里不仅有学术的点滴,还有他独特的生命体悟和生活印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李道新老师的多面人生,学者、师者、诗人、文人等角色在此交叠,又完美地融为一体。电影与文学之间,数字与智能之外,李老师的“粉丝”到底还想要知道什么呢?



2024年11月8日,东京大学教授刈间文俊(右一)、达特茅斯学院教授Mark.J.Williams(中)与李道新在北大艺术学院



01

结缘

“文学和电影当然是共通的”





    “文学和电影,当然是不同的,但也是共通的。”当我们发出为什么李道新老师从文学“转向”电影,又从电影“回归”文学的疑惑时,他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在李老师的回忆中,跟文学艺术的缘分是自小就结下的。对文艺的热爱和过人的文字天赋,注定了他与文学和电影以及诗与散文的深刻关联。特别是在1980 年代改革开放的氛围下,国人似乎突然开始面对外面的广阔世界,拥有了一种开放的眼光和觉醒的意识。在“新的崛起”面前,北岛、舒婷、顾城等几乎成为“文化英雄”,毫无疑问成为了时代的先声和思想的引领者。那时,几乎每一个年轻人都想成为诗人。李道新老师正是在这样的文艺思潮的滋养下和时代氛围中,成为了一名“校园诗人”用文字表达自我,寻找共鸣。跟同时期的很多校园诗人一样,他也常常把自己写的诗认真誊抄后,悄悄贴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惶恐又期待地观察着读者的回应。

    当然,在诗歌骄傲存活的时代里,电影作为另一种引人注目的表达方式,也在吸引着它的“迷影者”和做着梦的年轻人。尽管大学时代物资匮乏,但李道新老师还是热衷于跟志同道合的同学们,常常整天泡在电影院里。《黄土地》《红高粱》……一有电影“上新”,他总会第一时间冲向影院,看完后和同学一起通宵讨论,兴奋激动得不成样子。在李道新老师看来,各种艺术形式如此不同,但其本身又是共通的。在诗歌、文学与电影中,他感到了一种表达的自由。所以,当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当他幸运地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成为国内培养的第一代电影学博士之际,电影研究的领域向他敞开大门,他便一头扎进去,开启了他热爱一生的学术事业。








左:李道新老师最喜欢的国产影片《小城之春(1948,导演:费穆);

右:最喜欢的外国影片:《乱》(1985,导演:黑泽明)



李道新老师最被震撼的画:

伦勃朗一生自画像



受影响最大的书籍:[德]恩斯特·卡西尔著《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1944);《鲁迅全集》



02

突破

“选择崎岖的小路”





    尽管学术的缘起是对文艺的热爱,是面对无数诗作、影片时被触动的瞬间,但作为学者,李道新老师永远在学习和处理如何平衡理性与感性的关系;尽管文学的浸润给予他深厚的学养与宽阔的视野,但作为一个电影研究者,李道新老师也深知电影有其自身的媒介特性,在研究中不应一味趋同电影于他而言,总是特别的。

    得益于多年来在中国电影研究领域的深耕,李道新老师从电影史理论、电影史研究方法与电影史写作实践等领域展开了个人学术体系化的尝试,完成了最能代表他个人研究路径和学术特点的中国电影史研究“三史”(批评史、文化史、传播史)和“三体”(主体性、整体观、具体化),成为当下电影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也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之一。然而,当外界的肯定与赞誉纷至沓来,李道新老师的感受却是在传统研究中“看到天花板”,感觉自己的学术生涯遇到了巨大的“瓶颈”。比起不断重复自己的学术经验,他更迫切地希望完成观念的更新、思维的跃升与“范式”的转换,全方位地实现自我突破

    在数字时代与人工智能的大语境里,在“新文科”和“交叉学科”等理念的感召之下,李道新老师开始将跨艺术研究、媒介考古学与知识论、知识管理学和知识场景分析等领域的“知识”归并,搭建了一个“数字人文”视域下由“影人年谱”“电影计量”“平台建设”与“知识体系”四个关键词构筑的思维路径和学术框架,并积极投入到中国电影知识体系平台的基础建设之中。作为一个学术导向的、开放性的、面向全球的数字平台,中国电影知识体系平台(CCKS)将是学术界整合中国电影数据相对最集中、全面、权威的平台之一,广大电影爱好者和学者们在这里“众包群智”并“开放共享”,学习与创造知识的同时也在这里成为“大智”“小智”。两次全球范围内的暑期学校的成功举办,对李道新老师来说,这不仅是一种人才养成和知识社群的浪漫的双向奔赴,更是在以高质量数据与自主性知识体系为目标,力图将教、学、研、产、服、命融合在一起。在这里,服,指为个体、社会与国族服务;命,指禀赋生命经验与使命意识,基于大数据与AI驱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李道新老师也总是选择那条“更崎岖的小路”——就算知道将电影史课程以电影鉴赏的方式去呈现,总是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他还是坚持从相对“枯燥”的、更具系统性的学术史知识讲起,不遗余力地为同学们讲述他对中国电影知识体系的全部理解。或许,繁复的铺陈会让部分同学失去对电影的耐心,但在李道新老师看来,“对电影作为学术需要有敬畏感”,这是以电影学为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忍耐的寂寞,而中国电影独特的历史文化与精神底蕴,也确实值得耐心地、用心地去体会。从李道新老师开始,中国电影学者将建立中国电影知识体系视为这一代学者需要努力追索的任务和使命,但同时,也试图通过创新性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将这种使命与精神传递至下一代。







北京大学“知识体系平台下的影人年谱”暑期学校合影(2023年)




2024年10月24日,浙江横店,合作主持第21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4)“大会论坛”《AI与未来影像》。从左至右:北京大学智能学院陈宝权教授、北京电影学院孙立军教授、电影导演夏鹏,李道新.



2024年12月2日,在北京大学第二教学楼,

主持著名导演谢飞讲座




03

领悟

“重回人文”





    与从前相比,如今影视市场的发展日趋多元化,不同题材和内容的文化产品“百花齐放”,抢占着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年轻人也拥有着前所未有的丰富选择。其中不乏一些“快餐文化”,李道新老师时常觉得难以与这些作品产生共振,作为一名传统的知识分子,甚至还会产生失落之感。但是,作为一位尊重市场的影视研究学者,他并不一味唱衰这些作品。他始终认为,每一代人都有着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对时空的认知,新的影视风格或许正是新一代生命经验与智能感知的反映,是我们了解他们的重要桥梁。在他看来,这种文化市场的多样发展,恰恰也是一种消除代际隔阂的方式。只要足够真诚,足够具有内在的人文关怀,就有诞生好作品的可能。

     在学术领域,不断提倡“数字人文”的李道新老师,却也反复强调“人文”作为其最终的落脚点的重要意义。在他看来,“数字人文是不可阻挡的学术潮流,也是一种应对数智时代的创新的宇宙观和历史观。作为新一代的电影史学者,如果不在数字思维与批判性的人文主义之间自然融合或无痕切换,将会不可避免地迷失在大数据或AI的汪洋大海之中。新一代电影史学者,必须具备基本的反思数字、媒介与技术、文化的专业能力,还要在人机共生的未来可能中,走向更具智慧和魅力的人文主义。”同时,面对目前各个学科中关于数字人文的争议与质疑,李道新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创见,他认为,“数字人文研究并非一味追求计量算法或可视化呈现等,而更是一种视域、一种思路和一种方法。”数字并不会破坏人文研究的独特性,相反,“因数字,更人文”。









《中国电影史》课程在中国电影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

(2023年) 



李道新与学生合影

(2019年)



作为班主任的李道新和艺术学院2002级本科生毕业合影(2006年)



04

交融

“探问不止,永远热爱”


   

    对文艺的热爱是李道新老师走向电影学术事业的初心,更是他十几年如一日的生命状态。作为读者、观者、学者,他以多重身份自由行走于电影与文学之间,数智与人文之外,不断寻求着、探问着人之为人的意义。

    尽管作为著名电影史家的李道新老师,总以电影历史研究见长,但他始终关注当下影视文化领域发生的一切。在忙碌的教学与学术工作结束后,他总是想尽办法把自己交给最新的电影作品,追踪当下的电影发展方向。李老师好像永远脚步匆匆,总是在观影的路上、阅读的路上、写作的路上。那些“路上风景”和思想火花,都以散文随笔的形式被李老师写在公众号“光影绵长李道新”中,收在了几本散文随笔集里。他在这里记录,也在这里分享。生动活泼的笔墨受到大家的喜爱,动辄上千的阅读量时常让他觉得不可思议。有人调侃,不知打开该公众号的“打赏”功能,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李老师却不以为意。在他看来,把自己永远热爱、值得分享的事情坚持做下去,就是生命最好的状态。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北大文科
追踪学术动态,宣传文科成果,展示学者风采,挖掘人文底蕴,传播北大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