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语相伴 | 马雪莲:含霜覆“雪”,“莲”心纨质

教育   2024-11-21 19:34   陕西  






摹文化万象倾心以相授

析社会千姿热情以培育

墨绘百态,智启万象

笔书人间,德润心田

她,就是

第四届“最受学生喜欢的老师”

荣誉称号获得者

马雪莲

怀爱生之心

树师者之行








人物简介





马雪莲,女,回族。西北政法大学哲社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人类学博士。中国社会学会理事,陕西省社会学会副会长,西安市政协人才库特聘专家。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公派访问学者。

主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治理视域下西北民族地区家庭耦合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及多项横向课题、省级科研项目研究,主持参与开展多项省级、校级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发表《拟制家庭中的女人》、《历史中的个人:晚清回族翰林哈锐的生活史》、《从书斋到学堂——1949年之前的西道堂女性教育》等学术论文。2018年获评校级“优秀教师”。






专访一览



Q1


您认为当代传统民俗是怎样与现代社会融合并且并行发展的?


A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文化,民俗文化也是一样,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这也是民俗文化变迁性的特点。现代社会中传统民俗文化的变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一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发生了变化。现代社会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技术手段的改善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载体的人类的衣食住行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那么相应的民俗文化也会发生变化;二是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以前有很多的民俗事项依靠的是潜移默化或者是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代际传承,很容易失传或变形。但现代技术条件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非常好的便利条件和有效路径去进行更准确的、更有持久性的传承。三是作为民俗文化承载者的人,也就是“俗民”正在发生变化,与之相关联的,对于自然、对于生命、对于人际关系、对于祖先等的理解也在发生变化。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Q2


当代民俗学总是被冠以“灵异”“俗气”的误解标签,教学过程中您是如何处理同学们的误解并且激发学习民俗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A

作为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任何的观点或想法,都觉得很正常,可以理解。学生愿意思考并提出个人的观点,这种学习态度本身就值得肯定。但是作为一门课程或者一个研究领域,的确存在一个基础性的,得到学术界认可的,比较权威理性的知识体系。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的,并不是简单的、判断性、输出性的告诉学生他的观点是对的或错的,而是要带着学生去思考、分析、解读相关的文化事项,然后在课堂中充分的交换意见,在不断的互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建立自己批判性反思,会有一个重新建构自己认知和观点的过程。


就教学效果来讲,我认为学生在互动批判、互动交流中建立起来的观点,要比简单粗暴的接受教师所告知的内容,更有价值、更有说服力。学生能保持活跃的思维,愿意去思考并且感觉到自己的思想是被尊重的,那在后续的学习中会更有积极性和动力。在课堂上我也一直试图传递给学生的一个信息,那就是他的想法是会被尊重的。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Q3


民俗学是一门人文社科类的交叉性学科,所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同学们学习过程中应该怎样处理这些问题?


A

民俗学,是一门既好学又难学的课程。好学在于,它讲解的是我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文化事项;难学在于,看似随处可见的现象或行为,背后具有深厚的文化含义和社会属性。


民俗学作为有着比较完整和系统知识体系的交叉性学科,本身的专业要求很高,有一批的专家教授从各种学术角度去做研究。同学们学的民俗学是一门通识选修课,课程的定位决定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虽然不需要有太多压力,但保持活跃的思维还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一定要保持专注力,努力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提出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解决,可以依赖自我的思考,可以依靠和老师的交流,也可以依靠课后查资料。民俗学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大家在课中、课后可以多去观察周围的生活文化,多去体验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在生活中寻找课堂所学相信会有很好的收获。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Q4


民俗学又被称为“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您认为如何让这门“科学”传承并走的更远?


A

民俗文化本身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它是集体认知和行为结果,与具体的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如果某个具体的民俗事项,不是因为某些个人,而是它自身在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中慢慢的消失了,那我们只能接受这个事实。


当然不是说我们什么都不做。微观层面来说,对于传统文化,作为个人我们可以积极的体验、参与、研究,甚至开放。不简单排斥,也不无效追捧,了解它的文化内涵,接受它的精神实质。宏观层面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新媒体宣传、文创产品开发、民俗旅游推广等多渠道的挖掘它的潜在价值,让民俗文化能在更好的社会环境中传承下去。国家一直施行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就是一项特别有意义的政策引导、政策保护,对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保护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民俗文化本身,永远不会消失。比如中国的年节文化,曾有人担心外来文化会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冲击,替代本土文化,认为春节对中国人已经可有可无了。


但社会发展的事实让我们看到,只要中国人认可的家庭传统,固有的民族性格,对时间和空间赋予情感和社会属性的行为倾向没有变化。那么春节对中国人而言,都是无可替代的。变化的仅仅是我们在春节的时候吃什么穿什么的这些浅表性的物质形式,不会变的是中国人希冀通过春节表达的,对阖家团圆、喜乐安康、充满希望的年节习俗文化内核的认可。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Q5


数字化时代网络游戏十分流行,也有更多的游戏厂商选择以民俗文化塑造游戏世界观,一定程度上宣传了民俗文化,但是也产生了古老文化的内涵流失,呈现扁平化的问题,请问您有什么看法?


A

网络游戏就实质上来讲,是一个依托技术的商业行为。有的游戏厂商他选择用民俗文化去完成他的游戏架构,还是因为网络游戏的受众群体对民俗文化是有体会、有认同的,熟悉的题材和背景更容易让他对网络游戏产生认同感和参与感。比较可惜的是有的游戏商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知非常浅表化。当他们试图把民俗文化融入到游戏设计之中时,因为深度不够导致对民俗文化的意义消解和内涵解读扭曲,当民俗文化在游戏中变得面目全非的时候实际上也意味着它的优势的消失,这样的网络游戏也就失去了他最核心的价值和可区分性。


但也有一些网络游戏,把民俗文化运用的非常好,最典型的就是《黑神话》。它能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的认同和追捧,就在于它不仅仅把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核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非常巧妙的让异文化的人群能够理解中国故事,让玩游戏的人在情感认知和人类共有属性上的产生共鸣。很生动的说明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彩蛋速递



Q1


您能分享在民俗调研活动经历过的趣事吗?


A

趣事其实还挺多的,有一个事,我觉得很好玩,很有意思。


我自己喜欢去少数民族地区做调查,然后少数民族的性格比较开朗直率,他们待客有一种方式就是喝酒。但是我这个人是酒精过敏体质,是不能喝酒的然后我第一次去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应对这样的好客,我就只能推脱,说我不会喝,我不会喝,然后他们就会不停地唱歌,唱到你要喝为止。可能对这个事情开始的时候理解有错误就是觉得好像是在被逼迫,但是后来跟少数民族的朋友聊天,他说这个是一种他们表达好客友好的方式,那我们也需要寻找一种比较合适的方案,比如说你抿一下。因为你不把它全部喝完但是你抿一下然后放下,就代表你认可了他的善意,同时你也表达了你的善意,并接受了他的友好就是绝对不能不喝并落荒而逃。这个给我印象挺深的。所以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就会处理了,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当时的自己的那个状态很好笑。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Q2


了解到您热爱旅游,在旅游中所见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总是会让游者有一些启发,可以为我们分享一段您有趣的“民俗之旅”吗?


A

我觉得我自己到现在常常回想起来,反而是一些风景这样的自然景观带给我的冲击。我们说人和自然景观它其实是有一定的关联性的,人在自然之中,自然也是人文景观,或者是人文文化呈现出来的一个必要的条件。


我们去做田野调查的时候,当然我们调查的主要的出发点是人文文化,人的世界,人的社会。但是,当你看到周围的那个自然景观的时候,你可能才能够理解为什么这样的文化整体性会呈现在这样的一个自然地貌之中。像我在广西做调查的时候我们去的那个寨子,在我们去之前它才刚通了公路,原来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少数民族的社区,我们去了以后,开始的时候是非常困惑于这的老百姓他们为什么那么的淳朴善良,当然他的淳朴善良除了本质之外,就是他们对一些事物的看法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按照我们专业的特点来讲,是不能简单的去做一个批判和定论的,它好或者不好,你要去试图去理解它,解释它。我们去了以后我们就发现,因为这种相对比较封闭的自然环境会让他们更多的时候在一个相对比较狭窄的时空这样的一种概念里面去理解他们的文化,去建构他们和文化之间的一个关系,但是你也会看到他们的文化本身有一种向外的拓展性,这种拓展性在我爬山爬到山顶的时候,一下子就觉得理解了,就是在我们认为的相对的封闭之外,他们会有一点拓展,是那种自然地貌带给他们的。我们当时在广西,那里真的是山连着山,我们看到一座高的山,然后爬上去,发现还有更高的山,那个连绵不断的山,会让人有一种不断的探索性,然后我们就会看到他们的文化有的外扩展的一面。


我其实是蛮建议大家就是把旅游的重点,从城市转向自然地貌的,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你在那个草原上面,在高山上面,坐在那的时候,你的心情会非常非常的愉悦。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找一个能发呆的地方坐在那发呆,所以我只要自己出去玩了,我就很想找一个地方,一个人安静地坐一会儿,我觉得那带给我的心灵上的这种抚慰是非常非常之大的。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视频掠影





予族群以和声,为共荣谱新篇

予过往以新意,为未来寻根脉

文明探索的引路人

马雪莲

以情为墨,勾勒民俗斑斓卷

以心为笔,描绘文化广袤图

枵腹从教,弦歌不辍

授业解惑,启迪思维

引领学子,探寻真谛







文字 / 孙欣彤

采访 / 李雅程 赵桐荣 南林希

视频 / 米雨

编辑 / 巩瑜欣

责编 / 李佳睿

审核 / 齐格 张雨洁


青春西法大
共青团西北政法大学委员会官方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