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会资讯|深情致敬,医路传承——中国医大上海校友会公益俱乐部1月公益活动

教育   2025-01-23 18:06   辽宁  


2025年1月12日,冬日的阳光温暖地洒在大地上,上午9点整,中国医科大学上海校友会的众多校友、家属以及社会爱心人士,汇聚在上海浦东新区的志愿军文献馆,开展了一次特别的文化之旅,怀着崇高的敬意,向“最可爱的人”——志愿军老战士们致敬,并慰问了耄耋之年的志愿军英雄朱俊贤老战士。



参访上海志愿军文献馆


踏入上海志愿军文献馆,迎接大家的是一面震撼人心的“照片墙”,这里展示了众多志愿军英雄的英勇事迹。文献馆里详细记录了上海志愿军的英雄们,包括二十军、二十三军、二十四军等多个部队,展示了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期间的英勇奋斗和光辉历程。这里的每一张照片、每一段历史,都见证了志愿军无畏的斗志与坚定的信念。



活动现场,红领巾少年和幼儿园小朋友们与朱俊贤爷爷亲切合影,致以崇高的敬礼,展现了年轻一代对志愿军老战士的崇敬与爱戴。大家在讲解员老师的带领下,观看了关于上海志愿军文献馆的历史与背景,进一步了解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壮烈与艰辛。



追溯历史,感怀英雄


上海志愿军文献馆自2013年成立以来,已经成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基地。馆内收藏了数万件与战争相关的战利品、文物和纪念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展现志愿军在“长津湖战役”中的英勇表现。那场战役被誉为“超越生命极限”的战斗,志愿军在-40℃的严寒中顽强作战,展现了伟大的战斗精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篇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魏巍先生的铜像在文献馆建馆十周年时落成。朱俊贤老战士在活动现场提到:“永远不能忘记,魏巍将我们290万志愿军称为‘最可爱的人’,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称号。”他的话语中充满感激与自豪,让在场的每一位听众都为之动容。



朱俊贤的亲身经历


尽管已年逾九旬,朱俊贤老战士依然精神矍铄、气宇轩昂,亲自登上讲台,向大家分享了他在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中的亲身经历。朱俊贤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23军69师207团通讯连的一名卫生员,回忆起那段岁月,他深情地讲述了自己如何在前线进行紧急救护,如何面对生死考验,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坚守信念。朱俊贤不仅是抗战英雄,还是一位在退役后继续为社会贡献力量的模范人物。他不仅捐献了近百件珍贵的战时遗物,还在志愿军文献馆担任志愿者,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令人感动的是,朱俊贤凭借对战场的深刻记忆和对历史的敬畏,亲手制作了展馆的“长津湖沙盘”,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见证。



永葆志愿军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朱俊贤老战士的讲述,不仅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也让每一位在场的校友深刻体会到了志愿军英雄们的坚韧与大无畏精神。从枪支炮弹到勋章证书,从军装鞋帽到日常生活用品,上海志愿军文献馆的每一件展品都凝聚着志愿军战士们的血与汗,展现着他们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作为中国医大上海校友会公益俱乐部的志愿者们,在活动中深刻体会到志愿军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事业的崇高品质。这种精神也在公益俱乐部的每一位成员身上得到了传承与延续。作为中国医大的一份子,校友们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用卓越的能力和敬业精神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将中国医大的责任与担当传递下去。



结语


这次公益活动,不仅是对志愿军历史的追溯,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中国医大上海校友会公益俱乐部的志愿者们,通过与志愿军老战士们的互动,不仅缅怀了历史,也汲取了无穷的力量。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大家将继续发扬志愿军无私奉献的精神,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传承红医精神,传递爱与关怀。



让我们一起铭记历史,致敬英雄,医路同行,薪火相传。



活动结束后,校友及家属代表纷纷发表自己的感言


张许杰(中国医大上海校友会公益俱乐部负责人,86期校友


岁月静好,那一定是有人在负重前行。


1月12号星期天上午,中国医科大学上海校友会公益俱乐部2025年第一次活动,我和校友们及家属一起参观位于浦东新区的志愿军文献馆。


当聆听完讲解员关于长津湖战役、上甘岭战役等的细致讲解,当听到90岁朱俊贤爷爷的各种往事,当听到“待我回家、代我回家、带我回家”的具体细节,好几个校友和家属都流下了眼泪。


我们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很多人都无法想象当年志愿军有困难,但我想说:岁月静好,一定是有人在负重前行。要向所有付出的人致敬不管他们是否留下名字,要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新时代,要将感恩之心转为我们的实际行动在我们各位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张琳珺(张许杰校友女儿):


来到浦东的上海志愿军文献馆参观,我们看到了抗美援朝时留下的许多真实的文献和史料,并观看了实拍的纪录片片段,比以前在历史课上的学习更加真实生动。馆长为我们展示的视频片段配合她生动的讲演,让我了解到抗美援朝时的历史,许多当时年纪只有十多岁的战士们勇敢地来到前线站场,在寒冰刺骨的战场上坚守战线,为保家卫国事业里出一份力,这样冒着生命危险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朱爷爷的三个身份,不仅代表了千千万万的英雄战士,也代表了永远抱有希望的逐梦者。他十五岁就来到抗美援朝前线当军医,后来成为法官,退休后骑着单车带着党旗走遍了中华大地。这样不懈追求理想的意识是大部分人很难保持的,十分令人敬佩。文献馆里的实地模拟战场和其他实物装备的展示,充分地展示了当时我国与美国的悬殊战力差距,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够击退外敌,离不开中国人的团结与决心。作为中国人,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和每一个默默付出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因为他们的付出现在我们才能过上和平美满的生活。致敬最可爱的人们!


王丽(84期校友):


在朱俊贤爷爷的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军人钢铁般的意志和家国情怀。这不仅仅体现在朝鲜战场上,不畏牺牲的精神,还有古稀之年一辆单车六次进藏的胆魄,更在耄耋之年,担任志愿军文献馆的志愿者,十年如一日,讲述那段光辉又悲壮的历史。


李稼茗(王丽校友儿子):


2025年1月12号,微冷。我和妈妈,还有中国医科大学的校友一起来到上海浦东抗美援朝志愿军文献馆,拜访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朱俊贤爷爷。进入场馆,映入眼帘的是大堂中央墙壁写着宏伟的“血战长津湖”五个大字和壮观的长津湖战役的浮雕,我仿佛一下投入到历史的长河中。两边的墙壁都挂满了抗美援朝英雄们的照片。他们都很年轻,15岁左右就义无反顾地踏入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看着满墙的照片,我感到非常震撼与敬佩,敬畏他们保家卫国的勇气。这时候,迎面走来了朱俊贤爷爷,身着神圣的绿色军装,胸前的勋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我看着他精神矍铄的样子,思绪回到了《长津湖》电影里面浴血奋战的场面。当时的他是一名卫生员,拯救过很多志愿军的生命,我由衷的敬佩爷爷的决心,勇气与高超的技术。在文献馆里,我了解到很多关于抗美援朝的历史,认真地听文献馆老师的讲解。朱俊贤爷爷亲手打造的长津湖地形的沙盘,以及那些烈士的遗物让我更加明白那句话“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我辈需更加努力,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行的爱心人士张彬:


今日参观上海志愿军文献馆,往昔峥嵘岁月在我心间翻涌,令我对志愿军前辈们的艰辛征程有了刻骨铭心的体悟,也深切感受到今人为传承这段历史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


在馆内,我看到志愿军战士们曾赤脚无畏地穿越皑皑雪原,“冰雕连”的英勇事迹更是震撼心灵。面对重重艰难险阻,先烈们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豪迈气魄,披荆斩棘,只为完成使命。他们明知征途布满荆棘,却毅然决然地奋勇向前,这不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伟大精神的生动写照吗?从“待我回家”的殷切期盼,到“代我回家”的庄重承诺,再到“带我回家”的坚定守护,先烈们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深沉家国情怀。


在馆外,吕馆长的事迹同样令我心生敬意。在任何时代,做成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都不容易,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以及持之以恒、永不言弃的毅力。吕馆长认定传播志愿军精神这一目标,在传承之路上披荆斩棘,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我辈虽生长于和平年代,生活如温室般安逸。相较之下,我们如今所面临的困难显得如此微不足道。我们应当赓续先烈与今贤钢筋铁骨般的意志,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使之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不负先辈们的热血牺牲。


姚可欣(姚加佳校友女儿):


爸爸是沈阳人,我从小就听过爸爸讲抗美援朝故事,沈阳也有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假期有机会一定要去一次。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参观了纪念馆,看到志愿军物品公开展出,70多年前美军厚实的羽绒睡袋和我们志愿军单薄的棉衣,鲜明的对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装备力量的巨大悬殊,更理解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的不易!真实了解抗美援朝这段历史,让我们更加珍惜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


信息来源:医大人在上海


热文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中国医科大学校友会
沟通中国医科大学校友,弘扬母校传统,加强信息交流,促进医学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