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媒体走进烟台高新区科技文化主题教育基地、海兴路垃圾压缩站、博源名都小区、烟台高新区御花园老年养护中心,探访高新区基本社会民生服务情况。
烟台高新区科技文化主题教育基地是大型公益性便民科普教育场所,也是市民科普教育、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的优良场所。
科教基地地上建立东、南、西、北四个广场,广场周边设立logo水幕、喷泉、水井、健身器材等设施,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运动场地。西区为社区儿童建设了戏水广场,是“海绵城市”重要组成元素。东区设有篮球、足球和网球场地,全天免费开放。
基地地下分别设立东、西地下车库,规划机动车停车位约557个。基地中心2楼有设有1处讲解塔,在塔上可以观赏到整个基地的全貌,北侧有人工修建的中心湖,湖中心设立五彩音乐喷泉系统。在基地中心位置正处于内部施工阶段,建成后将成为科教基地宣扬科技文化的主阵地。
“对于科教基地收到的市民投诉,我们会有专人及时受理并进行分类、记录和处理,受理人员对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及时有效的解决市民反馈的问题,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烟台市蓝天环境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经理陈燕梅称。
今年以来,烟台高新区以党建为引领,打造精品党员先锋岗、精品交通示范路口、精品交通安全宣教公园,三大精品工程及一处借鉴枫桥经验完成交通路口改造工程,并采取实际举措维护交通秩序。
作为车流量密集区域,科技大道与蓝海路路口处打造集“宣教、求助、调处、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窗口,并设立党员先锋岗,目前已接受现场求助及解答交通疑难问题500余次。
同时,路口通过配备语音提示和倒计时功能的人行过街提示桩、施划彩色斑马线,施划路口非机动车专用车道、增设机非隔离护栏、施划阶梯式停止线、优化路口信号配时的方式改善辖区交通状况。
“我们通过摆放刊板这种最直观的方式,将交管最新资讯、交通便民服务、交通安全常识传播给每一位参与者,精准辐射周边小区、学校、商超等共计10万余人。“烟台交警支队第五大队勤务中队长毕明文称。
烟台高新区生活垃圾压缩站是高新区生活垃圾清运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22年起,全区共建设了31座生活垃圾压缩站,实现了全区生活小区、园区、企事业单位2公里内垃圾压缩站全覆盖。
据了解,该垃圾压缩站采用先进的水平直压式工艺,具备压缩比高、装载量大、噪音低、密封性强等优势。设备外侧配套有景观式垃圾房,不仅实现了密闭、除臭、压缩、临时储存一体化功能,还极大地提升了周边环境的整洁度和美观度。除臭系统由控制柜和超声波雾化器两部分组成,能够根据季节和垃圾量情况自动调节工作频率,每天至少工作8次,每次约10-15分钟,有效杀菌除异味,保持站内空气清新。
“垃圾压缩站的投用,有效地解决了露天垃圾桶异味扰民问题、垃圾收运过程中的撒漏问题以及垃圾积压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既减少了噪音和污染,又提高了垃圾收运的便捷性。”烟台高新区综合行政执法第一大队大队长余保良介绍,高新区将不断完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为民众提供更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近年来,烟台高新区在2处具有代表性的点位,建立全天候监测站房,监测指标涵盖环境空气质量6个主要参数,实现重点监测数据客观、精准、连续。通过科学部密监测点位,动态掌握环境质量趋势,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据了解,2024年1-10 月,高新区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为24 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率达到85%,空气质量指数在全省157个区县中排名第10,持续保持优良“气质”。
“我们在辖区金海明园小区建设了噪声自动监测点位,有效探索影响声环境质量的因素,精准掌握各类声环境功能区噪声环境变化情况。”烟台市生态环境局高新区分局质量控制科科员杜宝鼎称,未来,分局将探索在辖区内建设多处声环境监测点位,进一步向居民宣传噪声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
近年来,烟台高新区坚持高水平夯实民生保障基础,不断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急难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补充,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
“我们成立区级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在街道设置‘一门受理、协同办理 ’救助窗口,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工作机制。”烟台高新区御花园护理中心主任曲佩珍称。
据介绍,烟台高新区现已全面落实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救助政策,按时足额发放救助金,并建立“救急难”工作机制,推行“物质+服务”救助方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特困人员照料护理工作,为特困人员提供护理照料,切实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解决后顾之忧。截至目前,全区共有低保10人,特困5人,其中分散供养特困3人。
供稿单位:烟台交警支队第五大队、区社会事务管理服务中心、生态环境分局、综合行政执法局
供稿人:宋先媛、隋健、孔正、马英舜、孔梅力
审核人:姜远军、卢长忠、由国梁、孙轶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