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大棚依次排开,一株株幼苗争先从培养土中露出“脑袋”,一串串红色番茄挂满枝头,一簇簇小蘑菇鲜嫩无比……近年来,海东市下好现代农业产业“先手棋”,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市场竞争力,让高原特色农业更“特”更“优”,实现从“一畦田”到“高产园”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最大限度释放出优势特色农业“乘数效应”。
海东是黄河上游河湟谷地重要的农业生产区,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和灿烂的农耕文化。全市有125.6万人生活在农村,农村人口占全市户籍人口数的72.6%,占全省农村人口总数的54.9%,现有耕地面积21.23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7.5%,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均位居全省第一,是名副其实的青海“粮仓”、高原“菜篮子”。
近年来,海东立足农情实际,以“打造”作为出发点,将“输出”作为落脚点,围绕“提质、增量、补链、扩输”四个环节定向发力,印发了《海东市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工作方案》,编制了《海东市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专项规划》,统筹协调20个市直单位和6县区政府参与创建。建成杂交油菜马铃薯扩繁基地、高原冷凉夏菜基地、藏羊牦牛“西繁东育”基地、万吨禽蛋基地、万吨食用菌基地、高原冷水鱼基地六大基地,培育杂交油菜、马铃薯、蔬菜、饲草料、青稞、生猪、肉牛肉羊、奶业、冷水鱼、制种十大特色产业,先后发布了“黄河彩篮”“河湟彩园”两个区域公用品牌,以及海东市农牧品牌目录,“乐都紫皮大蒜”“互助八眉猪”“循化线辣椒”“黄河循鳟”县域品牌走俏市场。全市输出农畜产品种类涉及粮油、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瓜果、中藏药材等近百余种,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各大城市,涵盖全国31个省份,部分特色农产品成功打入俄罗斯、香港等市场,输出地建设打开了崭新局面。
在守牢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海东积极建立与优势资源相匹配的产业体系,构建川水特色产业、浅山旱作产业和脑山绿色产业三大特色产业带,做大十大特色产业,打造具有高原特色海东特点的产业结构。加大规模化基地建设力度,重点加快推进牦牛藏羊“西繁东育”、禽蛋生产、特色制繁种、高原夏菜、冷水鱼、食用菌六大特色产业。加快推进乐都区、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三个县区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建设,促进“寿光模式”蔬菜基地落地见效。扩大杂交油菜、马铃薯、青稞等特色作物生产规模,确保特色优势农作物比重稳定在86%以上。全力恢复生猪产能,积极落实能繁母猪补贴等政策措施,扶持容生、弘育、益邦等养殖企业早日投产,力争短期内能繁母猪存栏达到正常保有量,切实为输出地建设提供产品保障。
同时,发挥科技研发、科技推广、科技人才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快与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高位嫁接”,开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为重点的科技联合攻关,重点在紫皮大蒜、马铃薯、牛羊肉等多个领域实现新突破,着力提高特色农畜产品的生产效益,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努力培养一批懂经营、能带动的新型职业农民,持续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全媒体记者 巴迎桂
监制丨王斌林 责编丨张海霞
【免责声明】
海东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未标注来源“海东日报”或未含“海东日报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报。
戳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