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智能媒体传播论坛大咖云集,共同探讨智能传播新趋势

学术   2024-11-03 19:01   四川  

点击上方链接


关注新传学苑近期讲座

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新传学苑”

“星标★

10月27日,第七届中国智能媒体传播论坛在上海举办。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上海大学联合主办,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大学全球人工智能媒体传播研究院承办,来自国内主要高校、科研院所、主流媒体及人工智能企业的300多位嘉宾参会。论坛以“智能传播新逻辑、新生态与新趋势”为主题,共设有六个主论坛,与会嘉宾开展了精彩的主旨演讲和学术探讨。

上午主论坛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殷乐研究员主持。

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教授以“逻辑、时空、创造与生命:人工智能的四个视座”为主题,提出如果万物皆可计算,数据就是核心抓手。他在第一个视座中论述了人工智能的基本逻辑,在第二个视座中解析了数据与时空的深刻关联,在第三个视座中探讨了智能的创造力突破,在第四个视座中辨析了生命的核心奥义。四个视座彼此逻辑相连,构建起人类未来时空的图景。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以“群聚传播中文本主体间的算法互文性及否定性推进”为主题,指出互联网上的文本一定要流动起来,文本主体与文本之间互文性越强,文本间性越复杂,才越有看点,否定式文化现象就会更加凸显。否定实际上是对原文本的重新解读和创造,更能推进文本主体的增殖并带来流量。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教授认为新媒体技术正在重塑人们的认知,带来一个新的世界和新的空间,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国际传播就像一个隐形战场,存在意识形态话语和认知争夺,国家作为国际传播的超级行为体,其战略意识和能力在新一轮的国际传播权力博弈中的表现,关乎国家行为体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上海交通大学智能传播研究院院长李本乾教授从算法伦理引起的问题、算法伦理如何评价、算法伦理如何治理三个方面阐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算法伦理评价与治理”,同时结合调查研究,在应用层面提出了4个维度的安全性评价指标。

清华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崔保国教授从TIKTOK事件说起,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美国互联网内容规制的新变化。他介绍了美国互联网内容规制体系,认为美国政府对互联网内容治理越来越趋于干预。同时就智能时代我国的互联网治理提出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教授关注算法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和重构,她梳理了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面向平台的内容推荐算法、面向群体的内容推荐算法,探讨算法对人的连接与区隔。指出基于算法带来的人际网络,看起来链条更长,但也要认识到连接模式、连接维度可能也会偏向单调、同质化、模式化的问题。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教授以“跨媒介新型传播实践”为主题,探讨如何围绕媒介文化、智能传播、城乡传播、视听传播等四大领域,整合跨学科资源进行新型传播,在国际传播、健康传播、气候传播等方面拓展学科边界。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刘幼琍以“欧盟与中国应对深度伪造的法规比较研究”为主题,提出要应对深度伪造的挑战,首先需要强而有力的执法和全球合作,其次要提高大众数字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盟海投资总裁、上海大学校董张大钟以“人工智能传播:短些、短些、再短些”为主题,指出在未来的AI时代的智能传播中,算法推荐使得内容生产分发和消费变得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AI时代的智能传播更短、更迅速,其底层逻辑是对人性的理解和共鸣。

上午主论坛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国际新闻传播研究室主任曾庆香研究员主持。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史安斌教授从国际传播视角分享了他对于人机共生的看法与理解,指出“人机共生”的国际传播模式的关键,在于从国际体系、政策、身份三个角度入手,建立自主叙事体系。

“城市如何在数字世界实现重构自己的形象?”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徐剑教授从现实问题出发,通过分析不同城市在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呈现的形象,指出城市正逐渐从奇观走向人世间,其背后是传播主体的变革、传播渠道的变革、受众的变革等一系列原因。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传播系教授、联合国全球媒体信息研究项目专家洪浚浩针对智能媒体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几点问题与思考。他指出,从实践角度看,AI是不可能完全替代原创的新闻内容生产,新闻传播学院教育实践应当增加AI相关的教学,让未来的新闻从业者们掌握这些技能、更好地利用AI的优越性。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林升栋教授在国际传播中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协同赋能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表示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人工智能提高了生产效率,能帮助人们更快了解海外用户的需求。但同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在国际传播实践中,要做到将二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峰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将极大地冲击高等教育的现有模式,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要有相应的变化。他具体提出了三种方法,即利用人工智能改变教学框架,加强通识教育,鼓励跨学科教育。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杭敏教授以“智能时代的数据要素与传媒发展”为题,指出数据要素作为传媒产业新的生产力要素,要明确数据要素的权属问题,才能发挥数据要素的价值,同时要提升全要素生产力,创新更多的场景和融合业态,实现传媒产业的高质量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学研究室主任向芬研究员从信息完整性的概念引入,介绍了以美国为首的国家正以“信息诚信”的框架组织国际舆论的竞争,使得全球认知失序加剧。她提出,要积极构建认知替代话语,加强认知操控技术的监管,并借助事实核查工具。

科大讯飞集团高教人才部总裁胡江院以“智能媒体心智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为题,提出AIGC时代最重要的是鉴赏能力,而鉴赏能力的前提是扎实的基础能力,所以要将产业最新的技术与高校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培养青年人才,给未来行业撑起一片蓝天。

九州文化董事长汪家城从AI技术和国际传播谈起,认为AI时代对于优秀的内容创作者而言,提供了很多表达想法的机会和被看见的可能。同时,AI为中国的文化出海带来了极大机遇。

下午主论坛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大数据舆情研究室主任王凤翔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信息与智能媒体研究室主任雷霞研究员,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王仕勇教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姚曦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小平教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所长郭万超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姬德强教授等,主要就智能时代的网络治理、智能传播的价值对齐等话题展开研讨。 

主论坛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室主任沙垚副研究员主持。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郭小安教授,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蔡斐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原院长姜智彬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垒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甘莅豪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接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张化冰副研究员等,就人工智能的法律伦理风险、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重构等问题展开研讨。

主论坛五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齐爱军教授主持。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副院长胡翼青教授,山西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庞慧敏教授,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田丽研究员,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世华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琦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张雪魁研究员,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学院薛雯教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蒋宁平教授等,就数智媒介的可计算性、智能营销等相关话题展开研讨。

主论坛六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任瑞娟教授主持。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马梅教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杨波研究员,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研究所所长张芸副研究员,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娜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姜华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姜照君教授等就智能时代的传媒发展、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等话题展开研讨。

交流发言之后,本届论坛迎来了闭幕式环节。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挂职副院长王虎教授主持闭幕式。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杭敏教授对本届论坛进行了总结和评议,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刘燕副教授对第六届上海国际大学生智能媒体论坛进行了评议。闭幕式上还进行了上海国际大学生智能媒体论坛优秀论文颁奖,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牛盼强教授致闭幕辞。 

从人工智能的伦理治理到国际传播战略,从数据与时空的深刻关联到跨媒介的新型传播实践,专家学者们的精彩发言和深入讨论,为智能媒体的未来发展描绘了一幅幅蓝图,不仅体现了智能传播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反映了社会对智能技术应用的深度思考。


本文转自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END


推荐公号

好课推荐

谁懂啊!!我好像发现了C刊发表的密码了!!!

新传研究方法怎么学?五条通关路线都在这里!

建议收藏!211副教授推荐了10本新闻传播学必读书目

新闻传播学发刊难?你与论文成功发表之间只差这一步!

新传学苑
聚焦新闻传播学术领域,助力解决新传师生难题。咨询详情或客服请添加xinchuan10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