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外面吃饭,看到这样一幕:
一家三口在吃饭,小女孩看起来5、6岁,板着脸不乐意吃饭。
妈妈一开始耐心地劝导孩子:快来吃,不然不长个。
然而小女孩转过头,满脸的拒绝。
妈妈或许是没耐心了,声音大了起来,对着小女孩吼:
“我已经生气了,快点吃,我都是为了你好……”
小女孩估计被妈妈的吼叫声吓到了,哇哇哭出声来。
现场一片狼藉,怒火中烧的妈妈,哭闹的小女孩,一直看手机,事不关己的爸爸。
看到这,我突然想起以前看过的一句话:
一个焦虑的妈妈,再加上一个缺席的爸爸,最终只会养出一个失控的孩子,这是一个家庭最大灾难。
焦虑的妈妈
有不少妈妈觉得,现在的物质条件变好了,可莫名觉得,养孩子却越来越累了。
我发现焦虑的妈妈,都有一个共性,太在意孩子了。
时刻担心孩子是不是生病了?是不是被欺负了?是不是没吃饭……
而对孩子经常说的话是:我都是为你好……父母的这句话,不知压垮多少孩子
以前我也是经常焦虑的妈妈, 导致自己只看到孩子的缺点,还忍不住去数落孩子。
让孩子觉得自己在妈妈眼里是一个糟糕的人,妈妈不喜欢她,不爱她。
我闺女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把自己的焦虑传到了孩子身上,有时候情绪也不稳定,影响着孩子沉不下心。
孩子也怕自己出错 ,不然就会引来我的数落。
但突然有一天我意识到,孩子一直都是孩子,她有自己的成长路径,我不能一直用我的高标准去期许她,那样她累我也累。
不是孩子不够聪明、不够认真,而是我没有调整自己,深深地影响到她。
之后,我换位思考了一下,在闺女写作业时,不时时刻刻陪着,我自己拿起一本书学习。闺女在学校表现好的时候,给予她称赞,不要对她期望太高。
慢慢地,我觉得孩子也比之前进步了不少。
我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我成长上,和我孩子之间的关系,反而更密切、更松弛了。
当我们不再焦虑、不再时刻紧张孩子。恰到好处的空间,也是给孩子自我建设的机会。
焦虑不安的妈妈,永远也养不出轻松快乐的孩子。
育儿先育己,当父母不断自我成长,也能释放给孩子更多的能量,而这样的光芒也会吸引孩子越来越好。
缺席的爸爸
很多的家庭,爸爸就像一团抓不住的影子,明明存在,却总也看不清楚他的样子。
把教育的孩子事,全部丢给妈妈,不参与,也爱搭不理的。
著名亲子专家林文采博士曾指出:
决定孩子未来“够不够自信、觉得自己够不够好”的人,更多的还是爸爸。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隐私的角落》这部电视剧。
朱朝阳就是一个典型的缺乏父母的孩子。
朱朝阳的父母和妈妈离婚后,很快再婚,又生下一个女儿。
在朱朝阳的眼里,爸爸缺席了他人生中很多的重要时刻:生日、考中学……
朱朝阳的爸爸除了给儿子钱以外,对儿子的生活根本不过问。儿子考试得了全校第一,他还是从牌友口中无意间听到的。
正因为爸爸对自己的忽视,让朱朝阳的信念渐渐崩塌,把得到爸爸疼爱的妹妹推下高楼,最终误入歧途。
而朱朝阳的爸爸为保护儿子而死的那一遍,也终于意识到,自己对不起儿子,对儿子的忽视是那么严重。
心理学也认为:
妈妈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是孩子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的人;而爸爸对孩子影响,而关系到孩子人格的形成、孩子对生命的看法。
如果一个爸爸,在孩子的成长中,长期缺席,很容易让孩子的情感、性格方面有缺陷。
不焦虑、不内耗
我想,很大多数妈妈有些主次不分的,所以才焦虑和内耗。累的实质不是生活本身,而是人在生活中的既要、都要的想法。
既要、又要,反而2个都没做好!人生真的没有那么多完美。
皮筋紧了还会断呢,更何况人呢!我觉得太过焦虑,太过控制,只会强烈逆反,得不偿失。
想要改变老公,就得反向操作。不是你说得越多他就听的,是个人都想要得到别的赞美和鼓励,虽然他做得并不好。
妈妈们应该关注自己,稳定自己的情绪,不焦虑、不内耗。
其次,不要整天盯着孩子和老公的不良行为,反而应该忽视它。但是只要看到有稍微好一点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鼓励。
这一步要多做、持续做,几个月后你会发现有改变。
把对老公的要求,化成你认同行为的赞美和鼓励,他就会不知不觉往那个方向做了。
最好的家庭教育,本就是爸妈齐上阵,心往一处想,步子往一个方向迈,才能托起孩子的人生,让孩子走得更稳、更远。
教育如同一场播种,孩子就是一棵树,结出的果实好不好,父母起到了举重若轻的作用。
走之前记得点个“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