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陈凌志是黄冈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也是湖北省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喜爱纪实摄影和民俗摄影 ,好学 而勤于思考,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在中国摄影 报连续发表7篇摄影评论文章,值得学习。杨发维主席是新画意摄影的开拓者,完全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认识摄影的新窗户,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绘画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形。
当然,忘形不是无形,而是不拘泥于表面之形;否则,就成了"形而上学"。
在唐代,画坛的最高位置属于吴道子,吴也因此被尊为"画圣"。相比于吴道子墨线造型的流丽生动--如潘天寿所说"非唐人不能为"--而更多文人喜欢王维的画,喜欢他超越语言的深邃,喜欢他"得之于象外"的意境。所以苏东坡评价王维的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摄影术诞生至今,已历经一百多年。在这段并不算漫长的岁月里,摄影与绘画一直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早期摄影模仿绘画,这就形成了一种画意摄影风格。摄影史上,国内外皆有许多成功的画意摄影人和优秀的作品,例如,近百年前的郎静山,便是我国画意摄影的代表人物,他以集锦的方式,用镜头诠释出中国传统国画的新意境,把中国传统文化与摄影艺术进行了巧妙融合。郎静山认为,所谓画意摄影必须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画面上的结构与层次有艺术性;二、相片本身具有深刻意义,余意无穷。而中国画以笔墨,摄影则用相机,两者的工具虽然不同,但同样都是要营造出美好的画面,所以二者间道理相同,只是运用之法各有殊异。
近些年来,杨发维在画意摄影艺术探索中相当勤奋,在追慕古人古风的同时,又不失新法新技的探索和实践。最初,他只是简单的模仿绘画,风格以高调留白为多、清新淡雅为主,构建的是世外桃源般的和谐之境,追求的是理想和现实的平衡。随着探索路径的不断深化和对传统文化学习的不断深入,其作品风格一改再改,一变再变,对色彩的大开大合、对构图的任意取舍、对线条的精准拿捏、对意境的独特营造,在吸收西方艺术手法的基础上更多地吸取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诣趣,运用摄影的手段将天地间阴阳运行幻化成了一幅幅精妙空灵的艺术作品。他的作品一次次颠覆大家的认知,也一次次让人拍案叫绝。很多与他相熟的朋友和同行在赏读他的作品后,惊叹他的出其不意和“胆大妄为”。
比如,取材龙感湖等湿地的《湿地放歌》组照,以中国传统绘画的泼墨技艺为基准,大面积浓郁色彩几乎占据视觉的全部,以湿地衬映候鸟,留白处,又将主体和重心转移,“远大近小”的表现手法将广袤天地尽可能的纳入其中,主角“个头“虽小,但更显姣妙、娟丽,变态无常,散魂而荡目。《烟雨江南》中的“江南”不仅是一个地理标志,旅游之地,而是凝结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审美文化。在杨发维的画意摄影里,它是春江水蓝的烟雨江南,是江花胜火的梦里水乡,是我们不能忘怀的精神家园。 《老街》取材随州安居老街,一改传统的写实技法,以写意手法再现老街风物,相较之前的纪实老街有较大的改观,欣赏画意老街,更能勾起人们去老街探寻历史的印迹,抒发心中的乡愁的欲望和冲动。《百里荒马场》带来的视觉震撼源于杨发维在画意中融合版画技法,大面积渲染,夸张式对比,在极黑极白、极简极纯的表现形式下再现版画艺术魅力。倘若这世间有成千上万种黑,那么这种版画式黑,可以说是最纯粹的一种。在它面前,你不需要其它任何色彩。《写意太行》创作于太行,却超越太行,不是简单一座山的概念,也非纵横千里的脉动,应该说,已超越地理认知。杨发维多次深入其间,不自觉中,似乎在完成一种跨时空的构建,慢慢在心里深处构建起另一座太行山的精神框架,并以此来关联现实的影像,在取舍间,这些影像虽然来自真实的自然,但又不是物化简单的外表,他们包容的可能更多是内心深处那微妙之道,意会间,凭借内心引领,因而,同样来自于太行山的影像,在某种意义上讲,似太行又非太行。
我们常说,作品要有意境,“意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思的融合统一,“意”是内在的思想情感,是主导,“境”是外在的客观物象,是基础。如今,我们通过画意手法将现实景物与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大大提升摄影作品的内涵和本质,使得摄影师实现内心完美的表达。
由此想到,杨发维不再拘泥于山川河流表象复制的摄影,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有诗情画意,在他的内心深处,装着广阔的时空,随意漫游天地,搜索能勾起心中别样情感冲动的景观符号,足以超强的想象提炼出空灵的画卷。有评论认为,“杨发维的画意摄影探索,不过是其脱离新闻摄影一线拍摄和管理业务后,进入另一摄影创作高峰期众多成果的冰山一角。在他建构的那些画面里,大千世界万般景致皆可入镜,那些色块、线条、人物、建筑、山水、草树,被他去芜存菁的观察撷取、澄净简约的后期创意综合出一片新天地,让我们在享受观感之美的同时,又能看到他内心的天真烂漫。正因为没有传统沙龙一脉的学习,他的画意摄影没有更多套路,而更多的是个人感觉的外化,是视野与心灵的碰撞,于无声处显现意趣,于随性间书写清新之风、恬淡之境、闲散之美。这不正是正享受着摄影之乐的杨发维个人状态的最好写照吗?”
杨发维最喜欢画家张江舟《我的水墨创作》中的一句话:“图像学研究显示,视觉形态与精神体验的内在逻辑关系,决定了精神体验将与图像生成过程相伴而行。”杨发维认为,读懂自己,悉心体验源自内心的审美诉求,调动绘画语言的表现功能,充分发挥绘画语言在记录心绪、传达情感中的根本性作用,使构图、造型、笔墨、色彩等语言元素更加趋近精神体验,更加趋近心灵的需求,以此建立个性化的审美立场,实现艺术抚慰心灵的功能意义。
对于杨发维的画意摄影,我们很难把他归类为何宗哪一个门派。摄影家王峰认为,“他的作品,像摄影,却比摄影的画面夸张和虚幻;似绘画,又有画笔所触不到的真切与质感;又像木刻,但显然比木刻的明暗过渡更丰富。这分明是一个全新的‘物种’,倘若真要冠名,不知冠以‘后画意摄影’如何?
以再现真实场景为目标的摄影术发展到今天,仅仅记录现实的拍摄方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表达需求,自由多样的创作形态正好体现了当代人复杂而多样的生存体验。摄影家李楠这样解读“什么是摄影?”她说,“从定义和属性上讲,这个问题已没有标准答案。摄影是什么?就功能和目标而言,它的边界一再被自身突破。当下的摄影,可以是集体的狂欢,也可以是个人的冒险。它是阡陌纵横的广阔原野,不再有什么必经之路。你的方向,不是关于多数与少数的选择,而是你自己的选择。”
无疑,在摄影的世界里,杨发维是极其爱冒险的,从纪实转型到画意,从写实过渡到写意,不断的跨越和转型,但我看来,爱冒险是一场无穷尽的探索,是对创意的追逐,更是对自我突破的挑战。我们期待着他在画意摄影领域创造更多可能性和惊喜。
[作者简介]陈凌志,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理论策展委员会委员、黄冈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黄冈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成员。业余潜心摄影创作,400余幅(篇)摄影作品(含视频)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大众摄影、人民摄影报和英国路透社等媒体采用或转载。50余幅(组)作品在平遥国际展、凤凰双年展、国展和省展等展赛中获奖或入展、入围。坚持摄影评论(理论)写作,《风景摄影的意义在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三峡摄影:历史与现实的回响》《纪实摄影的中西定义与更多可能性》《生命的礼赞》《超越纪实的个人化情感表达》《金思柳摄影的“力”与“性”》《慕古而不失新意--杨发维的画意摄影探索》等评论文章在《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发表,首次在摄影理论界提出三峡摄影群体和三峡摄影群体现象。
【摄影家简介】杨发维,湖北省文联主席团委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40多年摄影生涯,两次获中国新闻奖,1999年获得中国摄影记者最高奖金眼奖、湖北新闻出版名人名记者奖。在1998年抗洪抢险报道中,获全国抗洪抢险摄影大赛金奖,荣立个人一等功。此外还有一些作品获金镜头全国摄影大赛金奖、文化部群星奖特别奖。出版《新闻摄影的瞬间思维与实践》《照片也能这样拍》等理论专著和作品集10部。2014年,湖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回望故乡》专题摄影作品100幅并举办个人作品展。2019年,湖北美术学院举办《大时代·大写意》杨发维个人摄影作品展并收藏140幅作品。被湖北省文联授予“湖北省文艺家”工作室称号,被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杨发维大师工作室”称号。2020年,被中宣部等授予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