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星巴克中国CEO

创业   2024-11-05 19:02   上海  

开个玩笑,我当然永远都不可能成为星巴克中国的CEO。

然而,这并不妨碍我尝试以星巴克中国CEO的视角,去深思一些关乎公司战略层面的议题。

星巴克当前的发展之路可谓荆棘密布,挑战重重。

最新的第四财季显示,星巴克全球同店销售额下降7%,实际降幅达到分析师预期的3.48%的两倍,公司也直接宣布暂缓发布2025财年业绩指引。

正因如此,星巴克近期再度迎来了CEO的更迭。值得注意的是,前任印度裔CEO纳思瀚的任期尚不足两年,他上任之初所公布的三年宏伟蓝图甚至还未及实现便已戛然而止。

星巴克中国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最新季报中,同店销售额惨遭14%的大幅下滑,可比交易量也下降了6%。回溯至2023年,星巴克在中国的销售额已被瑞幸咖啡所超越;早在2022年4月底,门店数量也已被瑞幸后来居上。

面对如此困境,我若身为星巴克中国CEO,或将祭出三大关键“法宝”:①效仿百胜中国的“高度自治”模式;②推进下沉市场和加盟策略;③实施降价举措。

具体来看,高度自治模式是后续开展加盟和降价策略的基石,而下沉市场的拓展必须与加盟策略相辅相成,降价则是推动下沉市场加盟的重要配套措施。

2016年9月初,百胜餐饮集团宣布与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春华资本集团与达成协议,后二者共同向百胜中国投资4.6亿美元,且该投资将与百胜中国分拆上市同步进行。

当年10月31日,百胜中国正式从全球餐饮巨头Yum! Brands(百胜餐饮集团)中剥离而出,依据特许加盟协议,一跃成为百胜餐饮集团旗下规模最大的特许加盟商。

紧接着,在11月1日,百胜中国荣耀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实现了独立上市的历史性跨越。到了2020年,百胜中国更是乘胜追击,在香港交易所成功完成二次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一系列机缘巧合与历史机遇,百胜中国团队事实上早已获得了高度自主的运营决策权。

也正是这份独立性,促使百胜中国尤其是其主力品牌肯德基,在众多外资餐饮企业中脱颖而出,本土化策略执行出色,业绩表现也尤为耀眼。

这一连串的成功,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餐饮市场的格局,更为百胜品牌总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额回报。

现如今的星巴克,或许对中国年轻人到底喜欢什么、追捧什么并不陌生。

然而由于其庞大的体量,星巴克在应对市场变化时,往往显得不如中小公司般灵活。中小公司一旦发现具有潜力的创意,往往能在一两周内迅速推进项目落地。

相比之下,星巴克这样的行业巨头,其决策流程更冗长,协作网络也更错综复杂,这无疑增加了品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难度。

从新任明星CEO布莱恩·尼科尔(Brian Niccol)的公开资料来看,这位在塔可钟、Chipotle Mexican Grill等知名企业创下业绩增长传奇的消费行业明星经理人,似乎并未展现出对中国市场有特别深入的了解和丰富的经验。

如果星巴克中国也能独立运营,甚至独立上市,或许其决策灵活性可以大幅提升,从而在面对诸如价格战等市场挑战时,能展现出更高的耐受力与应对策略的多样性。

特别关键的是,星巴克中国将有机会吸纳重要的外部资本力量,有了这些资本的助力,不仅能够有效缓解资金压力,更能获取来自不同领域的丰富资源与战略支持。

在这方面,百胜中国与麦当劳中国的过往经历,无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

2022年,在星巴克全球投资者交流会上,星巴克豪迈地宣布:未来在中国市场,每9小时将开设一家新店,旨在到2025年,星巴克中国门店总数突破9000家大关。

但现实情况似乎并未如预期般乐观。按照当前的发展趋势,星巴克中国与其竞争对手瑞幸咖啡间的门店数量差距,反而有可能持续扩大。

我们认为这其中有个重要原因,即星巴克自2017年起,就全部采用了成本更高的直营模式,而在中国市场,要想实现万店和真正的下沉,离开加盟或合营的机制是难以想象的。

钱和资源,都很重要。

事实上,中国丰富多元的地域差异,为星巴克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与展现舞台。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全中国共有3000个县级以上(含县级)的城市,而星巴克仅涉足其中的857个,这意味着中国尚有2/3的县级市尚未出现星巴克的身影。

而当前的下沉市场,与星巴克1999年初入中国时的一线市场颇为相似,那里最稀缺的正是星巴克所倡导的“第三空间”概念。

其实,打造“第三空间”并非易事,它要求经营面积适宜、装修格调高雅、盈利能力稳健以及品牌影响力强大,这些要素缺一不可。在这方面,相较于瑞幸、库迪等竞争对手,星巴克显然拥有更显著的优势。

比如星巴克在下沉市场的品牌影响力不容小觑,部分商业体为了吸引其入驻,甚至不惜提供租金补贴,足见其对星巴克品牌的重视与期待。

此外,星巴克多年精心构建的供应链体系与数字化运营能力,为其设定了坚实的“下限”,确保了每一家门店都能维持高标准的基本运营水准,这是其能够在广阔市场中稳健前行的坚实基石。

面对当前中国大陆市场普遍出现的消费降级现象,众多本土餐饮品牌如瑞幸等,纷纷掀起或卷入咖啡价格战,而星巴克这位行业老大哥的管理层,从上至下始终保持一致,对外传达出“坚决绝不卷入价格战”的立场。

在我们看来,这一态度颇似孔乙己难以割舍的长衫,虽有其坚持与骄傲,却也映射出某种与现实脱节的固执。

现实是严峻的,受经济压力影响,如今的中国市场消费者对产品价格愈发敏感,价格因素在其消费决策中的权重不断上升。

更棘手的是,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品牌溢价与空间体验溢价正逐渐减弱,这无疑对品牌在市场的地位构成了双重挑战。

因此,请大胆的降级吧,让星巴克在中国和美国市场一样,回归一杯日常咖啡的本质,成为支撑打工人的“燃料”。

星巴克中国的管理层曾多次强调,他们将通过持续创新高端产品与独特体验来实现业绩增长,而非依赖牺牲经营利润率来换取销售额的提升。

然而,餐饮业的成本结构特性往往意味着,销售额的微小变动都可能对利润产生显著影响。如果过度执着于保持利润率,可能会导致最终既无销售额也无利润的尴尬局面。

当前的中国咖啡市场,正处于激烈竞争的关键时期,各大品牌都在奋力争夺中国消费者的第一口“现制咖啡”。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瑞幸2024年中期财报,尽管其营收实现了38%的同比增长,达到146.8亿元,但净利润大幅下滑了49.6%,仅为7.88亿元,净利润率也从14.70%骤降至5.37%。

这表明瑞幸在追求营收增长的同时,面临着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的压力。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星巴克能够大胆采取降价策略,或将对瑞幸构成更大的压力与挑战。

而且,如果星巴克中国能够实现独立运营,那么短期的业绩波动对上市主体的整体影响将相对有限,这无疑为星巴克提供了放手一搏的契机。

“社区温馨”“高品质的手工咖啡”“良好的客户沟通关系”“良好的门店伙伴关系”,这些非常fancy的词语或许在美国市场有效,但一定救不了中国市场。

自1999年踏入中国这片热土以来,星巴克一直稳坐业界标杆的宝座,引领着咖啡文化的潮流。然而,时移世易,星巴克中国如今已置身于一场全新的竞争洪流之中。

面对这一挑战,星巴克中国亟须调整策略,效仿百胜中国等成功企业的运营模式,考虑降价策略,并积极探索下沉市场和加盟模式。而且,这些举措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刻不容缓的必答题。

主要参考文献:
1、《星巴克逃离价格战》
2、《今天,她出任星巴克中国CEO》
3、《Transcript of Prepared Remarks by Brian Niccol, chairman and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4、《星巴克在中国:既要下沉,又要高端》

扫码链接新浪潮!

*本文来源于菁财资本,作者葛贤通欢迎加首席交流官白帆微信(fan_062400),围观新浪潮朋友圈,深度交流资源对接,加入行业创始人社群。

【推荐阅读】

浪潮新消费
消费创新风向标,头部品牌聚集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