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 耄耋老人的教育人生——记徐家镇退休教师王道顺

政务   2024-12-26 17:31   重庆  


时值深冬,冬至已至,高耸的大巴山一夜白头,行走在大街上的人们,不禁把脖子缩进了衣领之中。与室外寒冷的天气相比,78岁退休教师王道顺的家中却显得温馨而有活力,不时传出一阵阵孩童的欢笑。


12月21日,王道顺在家中教习小学生书法。吴丹 摄


王道顺,巫溪县徐家镇人,一位有着33年党龄的老党员,不仅如此,他还有一个更为外人熟悉的身份——王老师。退休以前,王老师在徐家镇(原易溪乡)古树村校、易溪小学、枣树村校等学校任教30余年,深受当地人尊敬。退休后,他先后义务帮带留守儿童5名、加入关心下一代“五老”工作室、多次为贫困学生捐赠。今年7月起,他又发挥特长,在自家客厅办起书法培训班,免费为十余名孩子教授书法。





躬耕教育三十载为山区孩子打开知识之窗


1976年8月,家住易溪乡(现徐家镇)有着初中文化水平的王道顺,受邀来到古树村校任教。当时学校共开设两个小学班、一个“帽子班”(初中班),王道顺负责其中一个小学班的招生和教学。

自此,王道顺与教育事业结缘。

古树村山高坡陡,距离场镇十余里路。位于郭家屋场的村校,只有三间土木结构的教室,没有门窗,瓦片漏雨,连厕所都得到附近农户家借用。虽然出身农村,这样艰苦的教学条件,依然叫王道顺有些料想不到。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是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真实写照,大山之中的古树村更是如此,王道顺和他的学生们每天只得攀爬在崎岖的山路上。

“来这上学的有附近3个村子的孩子,每个班大概40人,家住最远的足有16里路,都是跑着来上学。”王道顺自己家离学校也有5公里远,每天上学放学背着十多公斤的作业本、教科书和教案,有时还得背上同路的小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未间断。有一次,他因为过度劳累晕倒在了讲台上,但第二天,他依然准时出现在了讲台上。粗略估算,王道顺在古树村校任教期间,所行山路超2万公里。

任教期间上课时的王道顺。(受访者供图)

更具挑战的是,他任教的小学班是复式班,即两个年级的学生同在一个教室上课,各分一边,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都非常有难度。

上课时,两边的学生需要分开教学。给左边的学生讲,右边的学生开始说话;给右边的学生讲,左边的学生又在打闹。

怎样才能把两边学生协调好?王道顺研究出一套“动静结合”的教学模式,“备课的时候就得安排好,讲这边的课,就让另一边看书或者做练习题,一节课下来至少得三个循环才够。”

经过反复尝试、不断优化,课堂上的纪律越来越规范,教学效率也越来越高了。

“30年的教学生涯中,共教了7个毕业班,其中有3个是复式班。每天正式上课时间不少于6课时,毕业班为全天课程,除此之外还有部分课后及周末补课。”

为适应教育教学需求,王道顺边上课边学习,陆续考取了小学教师专业合格证书、小学高级教师资格,并顺利完成中等师范学业。

除此之外,他还潜心研究教育理论,发表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搞好差生的转化工作》等多篇论文,获得县级优秀论文奖。





捐资助学一辈子为困难学生护航求学之路


在校期间,王道顺除了关心学生的日常学习,也十分关注他们的家庭情况。因此,每到开学报名时,班上有学生没能按时到校,他基本都清楚其中缘由。

王道顺深知,“知识改变命运”对于山区孩子的意义。他不希望任何一个学生轻易放弃学业,于是一次又一次奔走在家访的路上,在他的劝导和帮助下,一个又一个山里娃通过读书走出大山。

王道顺至今记得,1995年秋季开学报到那天,迟迟没见学生文国俊的身影,并且开学几天后,她依然没有来校。虽然早已听说她家里的种种遭遇,王道顺还是盼着她能继续来上学。

当时刚满10岁的文国俊,家中共有五姊妹,前一年父亲因病去世,家境贫寒又缺乏劳动力,几个姐姐都已下地干活。尽管如此,一家人还是只能勉强糊口,没有余钱给幺妹文国俊付学费,只得辍学在家。

开学第一周的周六,王道顺一大早便前往15公里外的文国俊家。到达文家时,文国俊的妈妈正在门口洗衣服,小小年纪的文国俊在一旁搭手。看到王老师到来,文妈妈窘迫地起身,两眼含泪:“孩子爸爸得病没钱治,去年过世了,孩子又多,连孩子爷爷的棺木都卖了。”瘦弱的文妈妈,眼看孩子要辍学,虽心里难受,但也有心无力。

“学费我来给,也不用还,书必须要读。”王道顺当即表态,将资助文国俊书学费直到小学毕业。

听闻王老师的一番话,文国俊妈妈泪如雨下,“王老师,你的恩情我们拿什么还啊!”转头叮嘱文国俊:“你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有出息了,记得好好报答王老师。”文国俊用力点头。

重返校园后,小国俊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通过三年的勤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升入初中。

像文国俊一样家庭困难的学生,王道顺一共资助了5名,垫付学杂费1000余元。那时,他的月工资仅32元。


王道顺任教期间与学生合影。(受访者供图)


因教学成绩突出,王道顺曾多次获县级优秀教师称号,并有机会调入条件更好的学校,但他考虑古树村校师资薄弱,毅然选择了坚守。1999年,因片区学校优化调整,王道顺被调派到易溪中心校,随后又根据安排前往枣树小学任教,直至退休。30年里,王道顺送走了7个毕业班,共计252名学生。






告别讲坛守初心为留守儿童撑起幸福港湾


2006年,年满六十的王道顺,告别了躬耕30年的三尺讲台,但他的教学生涯并未就此止步。


这一年,徐家镇高山村的刘刈就读于巫溪中学。其父母因外出务工,无暇照顾,便将他托付给王老师。王道顺毫不犹豫答应下来,悉心照料刘刈的学习和生活。刘刈学习基础扎实,成绩优异,后来顺利考上一本院校。


其实,早在古树村校教书期间,为帮助离校较远的毕业班学生节省往返时间,王道顺就将他们接到家中,同吃同住,并辅导功课。妻子刘学之也很支持丈夫的工作,为学生洗衣、做饭,把他们当自己孩子一样照顾。那时,不少学生卫生习惯差,头发长了虱子,但学校距离场镇理发店较远,而且大多数学生也没钱理发,王道顺就自购理发工具,利用休息时间免费为孩子们理发。直到离岗时,共计理发6000余人次。


退休以后,王道顺先后义务代管5名留守儿童,家长及学生都不胜感激,纷纷提出自行支付生活费和补课费,但都被王道顺婉拒了。他说:“三四十年前,工资微薄,为学生垫的学杂费我都没收过一分,现在条件好了,更不会收了。你们信任我,给了我奉献余热的机会,把孩子们培养成有道德有文化的人,有益于家庭和社会,也是我的荣幸。”


如今,年近八旬的王道顺虽离开教育一线已久,他的身影仍活跃在关心下一代的舞台上。



2019年“六一”儿童节,王道顺回访易溪小学为困难学生赠送学习用品。(受访者供图)


近几年,他两次在“六一”儿童节期间重返易溪小学,为困难儿童送去文具和玩具;2023年加入退休教师协会关心下一代“五老”工作室,积极投身青少年相关工作;今年7月开始,在家中办起书法培训班,义务教导更多的孩子,一笔一划书写人生……





了解更多 ▶ 



李厚菊:坚韧盛放的凌霄花













记者/唐晓洪

编辑/李静

巫溪发布
巫溪权威发布、最新资讯、便民服务、形象展示的平台。你有投诉、咨询、建议、报料以及新闻线索都可以发给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为你排忧解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