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筋膜炎又称跖腱膜炎,是足底筋膜(跖腱膜)内侧跟骨结节连接处的无菌性炎症,是引起足跟痛的常见原因。由于长时间的走路或跑步,足底的肌肉及其筋膜受到反复过度的牵拉,导致局部肌肉和筋膜的劳损(反复微损伤),引起无菌性炎症,可表现为足底和足跟部的疼痛。足底筋膜炎在跑步者中更为常见,因此也叫跑步者足跟。
慢性足底筋膜炎的疼痛部位较为固定,通常表现为足跟或足底靠近足跟处的疼痛,单侧多见。疼痛在患者早晨起床后迈出前几步时最为明显,也可在长时间休息后站起时发生。运动后疼痛比运动中明显。长时间行走或跑步、大运动量、赤足行走、用足尖行走或上楼等动作也可诱发疼痛。
可发现位于足跟处的骨赘(俗称骨刺),但骨赘并不是足底筋膜炎的特异性表现。当足底筋膜出现钙化时,可在X线上清晰显示。X线作为重要的辅助检查,有助于足底筋膜炎的鉴别诊断。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药物治疗的总体目标是减轻疼痛、恢复足底组织结构的正常功能、及预防并发症。最常用的药物是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非甾体类抗炎药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于缓解足底筋膜炎的疼痛有着较好的效果,也可在疼痛处涂抹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吡罗昔康等外用药。
中药封包中的药物成分在加热后,能够迅速渗透到皮肤深层,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从而发挥治疗作用,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缓解肌肉挛缩,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若患者经过休息、口服和外用药物以及理疗等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进行穴位注射治疗。可将倍他米松与利多卡因混合后在超声引导下注射于足底筋膜的增厚处(或注射于压疼最明显处),通常效果良好。
大多数患者无需考虑小针刀治疗,只有在尝试各种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无改善且影响生活质量以及疼痛症状十分严重时才考虑小针刀治疗。手术方式主要为足底筋膜松解,通过松解足底筋膜内侧束,剥离慢性炎症组织,从而恢复局部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这种松解作用不仅有助于缓解因粘连引起的疼痛,还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加速炎症吸收和组织修复。
文稿:推拿科 辛崇华
编辑:王孝芹
责任编辑:魏延乐
审核:徐从波
莒县中医医院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