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安从这里走来 | 一场跨越近80年的“特殊团圆”,成了!

政务   2024-10-09 18:11   青海  


“中国红军之乡”的忠诚守护者

青山埋英骨,漫山皆忠魂。
“25048位红军烈士埋骨于此,其中无名烈士就有17225位。留在他们墓碑上的,只有一颗永远的红星……”9月22日,记者跟随开展日常带队巡防的四川省通江县公安局沙溪派出所所长罗恩儒,走进大巴山深处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公安局沙溪派出所民警辅警为无名烈士墓碑描红。张磊 摄

通江是一片英雄的红色热土。这里是“川陕苏区首府”,被誉为“中国红军之乡”,当地悬崖峭壁间至今可见红军援笔擎刀、镌石为语的红色标语。红色记忆回溯至1932年12月,红军从通江县北两河口入川,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当时总人口不足23万的通江县,有近5万人参加革命,几乎“家家有烈士、户户有红军”。
群山巍巍,松柏青青。伴随着悠扬空灵的“思念曲”,一座座烈士墓碑静静矗立。罗恩儒告诉记者,陵园始建于1934年,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
走近红军烈士集墓,罗恩儒停下了脚步:“这里集中埋葬了7800多名红军英烈,集墓两侧安葬了40多名师团职以上将领。”记者看到,吴展烈士之墓位于一侧,他1933年牺牲时仅32岁。
2011年,沙溪派出所民警辅警帮助烈士家属“寻亲”,促成了跨越近80年的“特殊团圆”。吴展烈士后人带来家乡的一捧土,在墓前种下了一株烈士生前最爱的兰草。十多年来,所里民警辅警每次巡逻经过吴展烈士之墓时,都会为兰草浇水养护,告慰英灵。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公安局沙溪派出所所长罗恩儒日常带队巡防。张磊 摄
沙溪派出所坐落于烈士陵园脚下。多年来,派出所民警辅警传承川陕苏区红军精神,在忠实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之路上,聆听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响,不断增强“你们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守护在你们的事业中”的行动自觉,忠诚守护烈士陵园和辖区280余平方公里土地、近5万名群众。
“多去烈士陵园走一走,要处处为人民、为党做事。”这是沙溪派出所辅警徐杨常听父亲说的一句话。徐杨的父亲正是沙溪派出所第一任所长杨明发,他见证了父亲由“一块牌子、一个民警、一间房子”开始的建所史。抚养徐杨长大的外婆,是民政局认定的失散红军。从小徐杨就听外婆讲述革命往事。
1996年,徐杨放弃外省入警机会,回到大山扎根乡土,在沙溪派出所一干就是27年,参与调解了3000余起群众纠纷,成为深受村民信赖的“徐同志”。如今,徐杨还经常搀扶父亲回到所里,给全所民警辅警讲通江红色故事和筹建派出所的往事。
红色精神代代传。接过革命先烈的红色旗帜,沙溪派出所在烈士陵园内设立“红色警务室”“红色教育示范岗”,协调义务守陵的王建刚父子担任“红色义警”,聘请陵园解说员开设“红色警务微课堂”。在日巡夜护烈士陵园的同时,民警辅警还研学川陕红军革命史,为游客宣讲红军故事。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公安局沙溪派出所所长罗恩儒日常带队巡防,与身穿红色义警马甲的”义务守陵人“王建刚老人,共同守护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张磊 摄

“罗所,过来坐坐噻”“不了,今天忙,老乡们有时间来派出所喝茶,农家乐有事随时打电话”……9月下旬,沙溪镇王坪村秋色宜人,一栋栋川东北新式民居错落在道路两侧绿荫之中。五位围坐在自家院坝晒太阳闲聊的村民,看见忙着巡逻走访的罗恩儒,大老远便打起了招呼。
陵园庄严肃穆,邻村幸福祥和。罗恩儒说,王坪村是“红区第一村”,也是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每年前来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祭奠红军先烈的人员达150万人次。近年来,王坪村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入选首批“天府旅游名村”。革命老区焕新颜,沙溪派出所24小时不间断给予保驾护航,村民的安全感、幸福感与日俱增,“有了派出所的贴心守护,我们村子生活越来越好。”大家说。
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集体,全省第二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全省公安机关优秀基层单位……自1982年建所以来,沙溪派出所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薪火,构筑零距离服务群众、多元化调解矛盾、全方位避堵保畅的“红色立体防护网”,在辖区每个村社建立调解矛盾纠纷的“红色驿站”,深耕红色警务、锻造红色警队,一路载誉前行谱新篇。
9月30日,第十一个烈士纪念日当天,沙溪派出所教导员岳毅带着两个孩子再一次来到烈士陵园,一笔一划为墓碑描红。望向不远处的“川陕忠魂”主题雕塑,岳毅不禁感慨:“革命先烈从这里出发,走出今日之中国。我们人民公安也从这里走来,迈向新时代长征之路。”
看今日通江,一幅乡村振兴发展大美画卷正在川陕苏区革命老区徐徐展开。通江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刘家峰眼神笃定:“红色,永远是通江公安人的忠诚底色。”

来源 | 公安部新闻传媒
责编 | 王建祥

青海公安
夯实理想信念 铸牢忠诚警魂 凝聚奋进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