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外媒体看民和】海东日报| 李家垣上苹果香

政务   2024-11-06 07:37   青海  

挂枝苹果

泉出龙首

观景台

远观彩林
□文/图 山娃
高原的秋天宛如一位行色匆匆的过客,在不经意间,便从我们身边溜走了。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那如诗如画的秋景,眨眼间,晚秋已悄然而至。一直想着要去采摘苹果,可一拖再拖,直到一个突然的决定,让我的想法变成了现实。
“隆治沟的苹果品质极高。”身为媒体人,我平日里对各类资讯都有所涉猎,尤其是海东市的。因此,对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隆治乡苹果的盛名自然早有耳闻。于是,我决定即刻出发,前往隆治沟感受果园里的秋意,去品尝那新鲜美味的苹果,也算是抓住秋天的尾巴,给自己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一)
在民和县城吃完午饭,即将启程之际,天空飘起了小雨。“咱们还去隆治乡李家村吗?”同行的李老师带着忧虑问道。其实,此时的我心里也是七上八下,担心雨后果园会泥泞难行,然而,一想到能目睹今年留在果树上的最后一批苹果,我便毫不犹豫地答道:“去!”
车子一路向东行驶,在细雨的轻拂下朝着隆治沟进发。车窗玻璃上,雨滴肆意地滑落,像是一道道透明的帘子,把外面的世界晕染得朦胧不清,远处的田野和山峦仿佛都被罩进了一个巨大的灰色纱罩之中。我望着窗外不断后退的景色,心中既充满了对果园的期待,又忍不住担忧起即将面临的路况。
大约过了20分钟,便抵达了隆治沟的最北端,有着“青海第一村”美称的马场垣乡下川口村。来不及停留,离开下川口村后,沿着隆治沟继续朝南前行。车窗外的景色如同画卷般徐徐展开,田野、山峦、溪流一一掠过。
相比于远处的自然美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数近在眼前的一切。从下川口村开始向南前行的路程中,道路两旁尽是村民售卖苹果与软儿梨的身影。偶尔,还能瞧见某一家的大门口,晾晒着金黄的玉米。那一个个红彤彤的苹果,仿佛是大自然馈赠的红宝石,散发着诱人的光泽;软儿梨则像是被时光沉淀的佳酿,带着独特的韵味。而那晾晒着的玉米,如同金色的小太阳,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一幕幕场景,透着质朴与温馨,让人深深陶醉其中。
不多时,李家村就出现在眼前了。李老师告诉我,她的家乡是隆治乡李家村,出嫁之后,许多年都未曾回过老家。此刻,她走在家乡的土地上,心中满是感慨,不停地诉说着近年来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每走过一处地方,李老师的目光中都带着一种复杂的情绪,有对往昔回忆的眷恋,也有对眼前新景象的惊喜。
她指着那些新建的房屋、新修的道路,向我诉说着这里过去的模样,讲述着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平凡而又动人的故事。那些故事里有她童年的欢笑,有乡亲们的辛勤劳作,也有岁月变迁中的悲欢离合。我静静地听着,如同在翻阅一本充满生活气息的史书,每一个故事都是书中精彩的篇章,而眼前这个充满变化的村庄则是最生动的插图。
(二)
站在媒体人的角度,李家村这个名字在海东地区算是相当普遍了,甚至可以说是毫不起眼。然而,这里的人们却习惯在李家村前面添上“头泉”二字,于是便有了“头泉李家村”这样一个独特的称呼。
一路上,我一直好奇,到底是怎样的一处泉,才有资格被冠以“头”这样一个带着领先意味的名号呢?这泉里的水,又会有着怎样独特的韵味呢?而李老师也并不着急为我解释“头泉”的意思,只是说:“等你看完,自然就有答案了。”
为了满足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先去寻找我心中关于“头泉”的答案。在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径直来到了这传说中的头泉边,只见一排三个龙头模样的水龙头里,源源不断地涌出大量的泉水。那泉水仿若灵动的精灵,迫不及待地从“龙口”中奔腾而出,发出清脆的声响,似在欢快地歌唱。
我弯下腰,捧起一把泉水,缓缓地将手凑到嘴边。当泉水触碰到舌尖的那一刻,我不禁微微一怔,这泉水竟略带咸味,与我原本想象中泉水的甘甜简直形成了鲜明至极的对比。这种咸,并不令人反感,反而有一种特别的风味。我原本以为,能被如此命名的泉水,必定清冽甘甜,如同山间最纯净的甘露一般。
就在我满心疑惑之际,我遇见了83岁高龄的李全财。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却也洋溢着一种质朴的热情。李全财就像是一本活的史书,他的讲述不仅让头泉的故事更加生动,也为我解开了心中的疑惑。
李全财告诉我,头泉之所以咸,是因为地下蕴含丰富的矿物质,这些天然的馈赠,使得泉水有了与众不同的味道。在干旱的季节,这股泉水是村民们的生命之源,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当地人。
在李全财的记忆中,这个泉水的水流极为浩大。那泉水从泉眼涌出,源源不断地向下流淌。在泉眼的下方,智慧的先辈们还建造起了水磨坊。这水磨坊,就像是一座依靠着泉水而运转的小型工厂,在当时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头泉”这个名字,正是因为它的水流量在整个隆治沟的泉水中独占鳌头,才当之无愧地被命名为“头泉”。人们为了感激它的恩赐,几年前,大家齐心协力,带着满心的敬重与感恩,对泉水的周边环境和水流通道等进行了精心的修缮,希望能够更好地维护这一珍贵的馈赠,让泉水继续流淌它的恩泽。
(三)
在欣赏完“头泉”之后,我们向着果园进发。果园坐落在李家村西边的台地上,当地的人们亲切地将这种台地称之为“垣”。由于所处李家村,加之占地面积大,因此当地人称其为“李家大垣”,与之相对的还有“上垣”和“下垣”。
抵达果园之后,我才发觉,自己先前的担忧着实有些多余了。雨中漫步果园,脚下是松软的沙地,没有丝毫在泥地里行走时的黏腻与阻碍。据当地果农介绍,以前这里大面积种植西瓜,后来因为经济效益不高,人们改种了梨、苹果这些当地人口中的“高田”。而沙地中种出的水果,品质要比普通土地里种出的更胜一筹。
沙地就像一块天然的温床,孕育出的苹果在枝头闪耀着诱人的色泽。每一颗苹果仿佛都在诉说着沙地的独特与神奇,那饱满的果形、艳丽的颜色,都是沙地赋予它们的独特标识。
尽管此时的雨仍在淅淅沥沥地下着,但雨珠跳跃在枝头的苹果上,那原本红彤彤的果实,在雨水的洗礼下,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变得更加晶莹剔透。它们像是刚刚沐浴归来的佳人,肌肤润泽,光彩熠熠,每一滴雨珠都像是镶嵌在红果上的珍珠。偶尔,一阵微风拂过,带着雨的凉意和果的甜香,苹果枝条轻轻摇曳,仿佛在跳着欢快的舞蹈。
步入果园深处,一排排苹果树下,硕大的果实压弯了枝条,空气中弥漫的苹果香也更加浓郁。“自己亲手摘下来的苹果更好吃,不信你尝尝。”李老师打趣道。我伸手摘下一颗苹果,它的表皮光滑,色泽诱人。当我的手触碰到苹果的那一刻,心中满是新奇与喜悦,仿佛在触摸一段从未有过的美妙故事。于我而言,这是首次体验采摘苹果的乐趣。
沙地苹果与其他土地里生长出的苹果截然不同,它的果皮很薄,轻轻一咬,果肉便展露无遗,厚实的果肉充满了整个口腔。尤其是当咬到糖心的时候,那浓郁的香甜瞬间在口中弥漫开来,每一口咀嚼都满是留香。那股香甜的气息就像灵动的精灵,在唇齿间跳跃、嬉戏,让人回味无穷,仿佛舌尖上正进行着一场甜蜜的盛宴。
(四)
真可谓是天工作美,那淅淅沥沥的雨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安抚,渐渐放慢了脚步,最终停了下来。方才还被雨幕笼罩的世界,像是从一场朦胧的梦境中缓缓苏醒。这雨后初晴的景象,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我们的旅途精心安排的一个惊喜,让人心生欢喜,更对接下来的行程充满了期待。
村民李良存告诉我,想要一睹整个李家大垣的风貌,前往观景台是个不错的选择。在他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更高处的观景台。
登高方能望远。站上观景台,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脚下展开。占地100多公顷的李家大垣一望无际,这里是沙地苹果的家园,也是大自然的杰作。秋天,无疑是李家大垣最美的季节,沙柳与红富士的红,与那些不知名的叶子的黄,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沙柳的红,是那种炽热又深沉的颜色,仿佛能点燃人心中的激情。而红富士的红,更加明艳,带着果香与甜蜜的诱惑。当这两种红相遇,是秋日最热烈的表白,它们在秋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而那些不知名的叶子,它们的黄,是秋日的调色板上不可或缺的一抹色彩。它们与红叶交相辉映,使得画面更加丰富与立体。黄色的叶子,如同洒落的金粉,覆盖在红富士与沙柳之上,增添了几分温暖与柔和。这种黄,是秋日的标志,是成熟与收获的象征,让人感受到生命的丰盈与美好。
(五)
次日清晨,我刚上车,一股馥郁的苹果香就直往鼻子里钻。细细一瞧,原来是几个像是“漏网之鱼”的苹果,昨天没有拿回家而留在车厢里。而它们散发出的这股香气,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狼戈那首充满情感的《苹果香》。
“儿时离开你,正逢花开时,如今往事远了模糊了,我却忘不了苹果香。”悠扬的旋律仿佛就在耳边响起,与这车内的苹果香交织在一起,让我沉浸在一种独特的氛围里。
苹果的香味似乎被施了魔法,那股子香气在鼻尖萦绕不散,让我久久地沉醉其中。我出生在高海拔山区,那时的生活条件艰苦,物资也相对匮乏。小时候,苹果在我们眼中是极为稀罕的东西,每次吃到苹果都像是在经历一场味蕾的盛宴。
那时,想要吃苹果,或翻山越岭去市场购买,或期盼满载苹果挨村售卖的商贩车来村里。而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或在市场、或网购,只要你想吃,都能吃到全国各地的苹果。
这香气中似乎还夹杂着我儿时对苹果那种近乎虔诚的渴望。那些曾经看着别人吃苹果而默默咽下口水的日子,那些因为能咬上一小口苹果就开心一整天的回忆,在这股苹果香的刺激下,如潮水般涌来。
如今,虽然生活已经改善,苹果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但儿时那种对苹果的特殊情感却永远刻在了心底。 

监制|  白林娟

责编|  岩   子

来源|  海东日报


民和之声
民和之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