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外媒体看民和】海东日报| 刺绣工坊拓宽群众致富路
政务
2024-11-05 07:07
青海
易地搬迁,是党和政府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的一项惠民政策。在易地搬迁小区里,群众开启了新的生活。然而,如何为搬迁后的群众提供稳定、可持续的就业机会,成为摆在搬迁乡镇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2023年11月,作为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易地搬迁乡镇后续联农带农增收致富产业——民和县北山乡青绣工坊正式揭牌开业。如今,该工坊运营已有一年,这一年的运营情况如何?带着这样的问题,近日,记者走进北山乡青绣工坊一探究竟。走进工坊一楼的展示厅,仿佛踏入了一个艺术的殿堂。这里,灯光柔和地洒在一幅幅精美的刺绣作品上,各式各样的绣品色彩斑斓、针法细腻,让人惊叹不已。省级非遗传承人朱二奴正在向前来的客人详细介绍每一件作品。朱二奴是民和县官亭镇人,因受母亲的影响,自幼酷爱手工刺绣,长期从事民间刺绣艺术研究,多年来为当地土族妇女在绘画、剪纸、刺绣等方面提供指导和义务服务。自北山乡青绣工坊正式开业后,来到这里培训绣娘、做产品介绍,也成为了朱二奴的日常工作之一。为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在实施整乡搬迁后,北山乡通过劳务输出、土地流转、技能培训、铺面租赁等方式,积极助力搬迁群众走上就业增收致富路。北山乡青绣工坊于2023年6月建成,总面积552平方米,内设刺绣展示厅、培训室、机房、加工车间和办公室等,项目投入中央财政衔接资金109.86万元,当地运营企业投入50万元。工坊正式揭牌开业后,由民和县银龙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承接运营。来到工坊的二楼,10多名绣娘端坐在绣架前,正在聚精会神地做着刺绣。她们飞针走线,用灵巧的双手将心中的美好与憧憬绣入一方方锦帛之中。谢兴草是北山乡罗家湾村人,丈夫患病多年无法干活,女儿在青海大学就读,家里的生活担子全压在她一人身上。“因为丈夫患病,我也无法出远门,家里都是靠政府补贴过日子。去年开始我跟着朱二奴老师学习了刺绣,现在每天到工坊内制作刺绣,一个月下来能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谢兴草说。对于搬迁群众来说,刺绣工坊不仅仅是工作的地方,更是心灵的港湾。在这里,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用刺绣这门古老的艺术表达对新生活的热爱。工坊也可以为他们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让他们能够在新的环境中安居乐业。记者了解到,北山乡青绣工坊成立后,采取“村集体+企业+脱贫户+分红”的经营模式,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形成订单式、规模化加工生产格局。截至目前,已吸纳周边员工50人,其中脱贫户30人,员工月收入在1500元至3000元。
监制| 白林娟
责编| 岩 子
来源| 海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