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式跨年”的流量密码

政务   时事   2025-01-10 20:41   北京  


人民政协网

第二时间

我们很难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但我们会在第二时间权威发声。第二时间,与您相伴。

“3、2、1,新年快乐!”
2024年12月31日午夜,在倒数声中,新年钟声敲响、心愿气球放飞、烟花绽放夜空璀璨……新的一年在人们的期待中到来。近年来,随着旅游跨年、商圈跨年、文化跨年、国风跨年等跨年仪式的不断“上新”,“花式跨年”热潮愈加显现。
“花式跨年”何以成为新潮流?其背后有什么特殊意义?记者约请部分政协委员深入分析解读了跨年“仪式感”的流量密码。


“花式跨年” 让年轻人“乐群”


观看江畔烟花秀、敲响新年好运钟、参加新年游园会、山顶迎接新年第一缕日出、见证天安门广场新年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刚刚过去的这个元旦,爱“整活”的年轻人用N种方式打开跨年夜。
“‘花式跨年’通过不同的兴趣爱好把大家联结起来,既满足了年轻人对新鲜感和个性化的追求,也是他们释放压力、增进友谊、享受生活的体现。”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副主任、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表示,“花式”跨年拉满了节日氛围感,吸引了大量人群走出家门,共同营造出了强烈的归属感和喜悦感。
让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滕贞甫印象最深的是大连市民聚集在星海广场倒计时迎新年的场景,“现场火爆的氛围深深感染了我,这是一种久违的市民狂欢,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感觉最近的时刻。”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在古代教育中,‘敬业乐群’被视为重要的教育目标,而在现代,它依然体现在很多学校的校训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典文献研究室主任刘宁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数字时代的到来,社交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使真正的情感连接变得更加稀薄。“要做到‘乐群’,需要依托各种各样有仪式感、有新意的线下交流活动来支撑。‘花式跨年’的出现,就给大家提供了非常好的‘乐群’机会,让年轻人可以放下手机,在群体活动中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


“花式跨年” 助推城市“出圈”


“花式跨年”作为一种新兴的过节方式,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体验选择,也带火了文旅市场,让城市得以成功“出圈”。
“西安钟鼓楼跨年鸣钟、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跨年会、‘花炮之乡’浏阳的大型烟花秀、京津冀三地首次联合举办群众跨年倒计时活动等,在丰富各类跨年活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大波客流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吴文科向记者介绍,通过举办具有城市特色的跨年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当地消费和文旅产业的不断发展,推动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吴文科表示,跨年活动作为迎新年的重要方式,需要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以及当地文化的特色出发,结合不同的人群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他建议,各地应根据各自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丰富多样的跨年活动项目和文化惠民活动,避免同质化。
“相关部门可以充分利用过节‘仪式感’,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品牌,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李志起进一步建议,一是加强节日活动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知名度;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升游客的体验感;三是加强市场监管,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四是鼓励创新,推动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相关部门还可以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节日消费市场,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随着消费者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提升和市场的不断变化,‘花式跨年’有望成为消费新潮流,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力。”滕贞甫建议,地方政府应以年轻人的情感需求和兴趣特点为导向,对各种具有“仪式感”的活动进行高品质策划、市场化运作、标准化规范。


“花式跨年” 让文化气息更浓


在“花式”跨年活动里,最吸引人们的是各式各样的国风跨年。记者了解到,2025年元旦,北京推出聚焦非遗的跨年舞台表演,有太极拳、彝绣非遗、《黑神话:悟空》配音说唱、口技等;长沙推出的国风跨年夜活动,舞剧《杜甫》将盛唐氛围和剧场诗意舞蹈相结合,在带领观众领略唐朝艺术之美的同时,剧院还布置了古色古香的唐朝式美陈装置,设置了诗词打卡、投壶画画等互动环节;安徽祁门县的“东街游园会”设置了灯会巡游、非遗体验、诗词比拼等各式活动和丰富场景……
“国风跨年往往通过音乐、舞蹈、戏剧、服饰等多种艺术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元素进行创意性地再现和演绎,融合了传统戏曲、民族音乐、古典舞蹈等方式,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还激发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是促进人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情、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刘宁表示。
刘宁还表示,很多地方利用AR、VR等现代科技手段带人们进入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真正形成古今交流交融的氛围。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促进了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

在滕贞甫看来,传统都表现为一定的固定形式,而年轻人追求“仪式感”的内核一定在于文化。基于此,他建议跨年活动以及各种节日活动的策划者应充分考虑年轻人的需求,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吸引年轻人对节日的关注,并帮助他们领悟节日背后的文化意蕴。

李志起建议,将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节日活动中,使年轻人在亲身参与中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利用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有效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积极鼓励年轻人投身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他们成为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和坚定守护者。


“花式跨年” 为申遗后的首个春节打了样儿


乙巳蛇年,是今年迎来的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去年年底,“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广泛关注。
“在元旦跨年的氛围中,人们提前感受到了春节的喜庆和热闹,更加期待和珍视即将到来的春节,并为春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能。”在吴文科看来,元旦的“花式跨年”,很好地给传统文化氛围更强的春节打了个样儿。
吴文科表示,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春节期间,要做好春节传统习俗的宣传和引导,通过买年货、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方式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增强传统节日的传播声量,让年轻人看见并参与到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中来,用行动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坚持守正创新,在传承春节传统习俗的基础上,通过形式上、方法上的创新,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和形式。”刘宁表示,“守正”是根基,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尊重和传承;“创新”是形式,是推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在传承和创新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传统节日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仪式感虽然重要,但关于跨年“仪式感”背后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委员们一致建议,在举办“花式跨年”集体活动时,相关服务和配套一定要考虑周全,让人们在安全、卫生、有序的环境中享受多元化的、有品质的节日体验。

记者:谢阿愁 刘乙潼 王晶

文字编辑:吕婉莹

新媒体编辑:洪琳

审核:周佳佳

人民政协报
宣传统战政策,促进政协工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