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O元描述:央行近期接连出台降准、降息、降低首付比例等重磅政策,能否扭转经济下行趋势?对股市楼市有何影响?个人又该如何应对?本文从政策力度、意图、财政发力空间等角度深度解读,为您的投资理财提供参考。
近日,央行接连出台降准、降息、降低首付比例等一系列重磅政策,引发市场广泛关注。这些政策能否力挽狂澜,扭转当前经济下行趋势?对股市楼市以及居民财富管理又有何影响?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分析。
政策组合拳:被动应对or主动出击?
央行此次集中出台政策,主要是受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尤其是流动性风险上升所迫。数据显示,8月社零总额增速较7月回落,制造业投资增速下行,房地产销售、投资、新开工等指标全面下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也双双走低。
在内需不振、经济失速的大背景下,市场呼唤央行祭出“大招”挽救经济。但细察之下,央行的政策组合拳更像是被动应对,而非主动出击。一个有力佐证是,政策利率的下调速度慢于市场利率下行速度。以1年期MLF利率为例,当前与去年底相比仅下调了0.35个百分点,而同期1年期国债收益率则下行了约1个百分点。央行的迟疑不决,反映出决策层对当前形势的复杂判断,对政策空间的审慎考量。
挤牙膏or重磅出手?看政策力度
市场对央行此番“放水”的力度亦有不同解读。乐观者认为,降准、降息、降首付等一揽子组合拳将对股市楼市形成强力提振,是“久旱逢甘霖”的重大利好。而悲观者则担心,在经济基本面疲弱的情况下,单靠货币宽松难以从根本上扭转需求不足的困境,央行不过是在“挤牙膏”,政策效果或将大打折扣。
客观而言,央行此次出台的政策在定向滴灌、精准发力方面有所创新,但总体力度仍显不足。以降准为例,此次全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但考虑到当前信贷需求不旺,实际新增信贷可能远低于这一规模。再如降息方面,此次下调MLF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0.1个百分点,引导1年期LPR下行0.05个百分点至3.65%,但与近年来累计下调幅度相比仍然偏小。对于备受市场关注的房贷利率,此次央行虽明确提出下调存量房贷利率0.5个百分点,但能否落到实处还有待观察。
股市楼市怎么走?政策意图明朗
纵观央行政策全局,对股市提振力度明显大于楼市。在股市方面,央行创设了“三支箭”举措,一是设立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流动性互换工具,允许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将股票、债券等合格资产作为质押品,向央行借入资金;二是开展专项再贷款,支持银行向上市公司提供融资,帮助其回购股票;三是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定向增持股票。这三项措施无疑将为股市带来巨量增量资金,提振做多人气。
相比之下,楼市政策仍以“因城施策”为主基调。此次央行虽下调二套房首付比例,但强调“城市政府仍可结合本地实际确定具体首付比例下限”,这意味着房地产调控主导权仍在地方政府手中。同时,央行提出“研究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市场化收购房地产项目”,但能否尽快出台细则、打通政策传导仍是未知数。可以预见,本轮政策对楼市的直接提振力度有限,房价走势仍将继续分化。
逆周期or顺周期?看大势方向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央行近期的政策调整更多是顺应市场预期的被动反应,而非引领市场方向的主动作为。以实际利率水平为例,扣除通胀因素后,我国实际利率目前仍处于历史高位。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仍显不足,难以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事实上,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走向看,逆周期调节已是大势所趋。以美联储为例,在今年3月紧急降息至零利率后,又启动了无限量QE,扮演了“最后贷款人”和“最后买家”的角色。相比之下,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节奏和力度仍显得较为谨慎。这种差异化,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基本面相对平稳,无需“大水漫灌”;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在全球货币宽松的大趋势下,我国货币政策回旋空间正在收窄。
财政发力,直达实体
在笔者看来,单靠货币政策托底经济的难度正在加大,财政政策应及时发力,形成政策合力。相比间接调控的货币政策,直达实体的财政政策或许更有力度和温度。比如,政府可考虑扩大财政赤字,发行特别国债,将资金直接用于扩大消费、改善民生。又如,政府可对中低收入群体实施大规模现金补贴,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信心。
当前我国财政支出强度明显不足,以今年上半年为例,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仅2%,远低于实际GDP增速。这意味着财政政策仍有较大发力空间。只有货币、财政政策形成合力,才能为经济托底提供坚实支撑。
守好钱袋子,方能无惧风雨
对普通民众而言,在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下,如何守好自己的“钱袋子”至关重要。在笔者看来,个人财富管理要把握三个关键词:谨慎、积极、有为。
谨慎,就是要对宏观形势和政策走向保持敏感和警惕,不盲从、不冒进,量力而行,尽量规避系统性风险。积极,就是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资产收益率,跑赢通胀,实现财富保值增值。有为,就是要用好手中资源,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提升财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