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 “新农人”徐锋:生活有“田”更有“甜”

时事   2024-10-19 09:31   北京  

作者 | 《中华儿女》记者 梁伟

编辑 | 张惠清

曾几何时,离开农村,彻底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是众多农村孩子的选择。当下,看准农业生产向智能化、科技化、现代化转变的机遇,越来越多“90后”乃至“00后”农二代从父母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这些“新农人”年轻有活力、文化水平高、学习能力强、思维更活络,他们学习新技术,用科技盘活田间地头,也为“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时代课题书写了青春答卷。

徐锋

湖北省人大代表、湖北省青联委员、石首市天字号瓜蔬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徐锋就是这样的“新农人”。近年来,他的合作社带动本地及周边县市种植瓜果蔬菜15000亩,服务鄂湘两省37个村、3285户农户,帮助1984人实现脱贫。此外,合作社定点帮扶市、镇两级福利院,长期免费供应新鲜瓜果蔬菜;持续向“希望工程”捐款……

2023年11月,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授予徐锋“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标兵”称号。他说:“我是一名农二代,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利用所学知识建设家乡,带领乡亲致富,是我的初心,也是青年一代需要担当的使命!”

“我儿时的梦想就是不要当农民”

1990年,徐锋出生于湖北省石首市大垸镇,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虽然家里不算富裕,但作为独子的徐锋却过得无忧无虑。勤劳的父亲靠着在田间种棉花养活了一家人。

在徐锋儿时的记忆中,家家户户都在家种地,男女老少甚是热闹。因为种地是农民的本行,是主要收入来源,谁家的本事大,收成高是鉴定这家人是否能干、务实的标准,也是一家人的“脸面”。每次下地,徐锋总会听到大人这么一句话:“老徐家的地长得又好,又没草,是种地的行家!”那一刻,徐锋总是倍感自豪的。

对于土地,徐锋有着别样的情怀。每年二月,是棉花种植时节。父亲总是拿把铁锹,扛上几袋棉籽,准备个铁桶与绳子,弄些薄膜,几根竹撑,最后再带瓶水,一家人开干。儿时的徐锋没有力气,只能跟在父母旁边,捉地里爬的虫子,或者拔些野草捣鼓,边玩边看父母打营养钵。再大些的时候,看着父亲打起来很轻松,他也会闹着想去试一试,可却总也做不好。父亲告诉他:“任何时候都要量力而行,跟做人一个道理,实实在在才会长久。”

“小时候,在地里,我们小孩子只能摘棉花,捡掉在地上的棉花,还有就是锄草和挑虫子。摘棉花也不容易,采摘之前,需要先进行全副武装,身上还要系上一条布袋子,并且把它对边一折就系在了腰上。在采摘棉花时,大人常常叮嘱我们说,‘棉花要摘好,不能满地跑’。最需要注意的是棉桃壳,上面带有尖尖的嘴儿,一不小心扎到手不说,还很容易挂破我们的衣服,一撕就是一道口子。”徐锋说。

虽然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但在徐锋的脑海中,自己当年的梦想就是“长大后不要当农民”。那时候,他崇拜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也一直告诫自己要好好读书,因为有了知识,才有可能逃离这个地方,去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2008年,高中毕业的徐锋被湖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专业录取。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学校,他收获很大,这里优秀的老师,让他学习到很多专业知识。2012年6月,在读大学期间,徐锋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学毕业之后,徐锋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想法,“逃离了”湖北,“投奔”了远在太原做窗帘生产与销售生意的表姐,跟着学习了半年。在表姐的支持下,他决定另外选择店面,开始创业。凭借过人的销售头脑,没过多久,徐锋就在当地打开了市场,虽然门面不大,但是一年也有约30万元的收入,对于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来说,显然这是一门不错的营生。

当回“农二代”,让田野焕发新活力

门店的生意十分红火,正当徐锋准备继续扩张时,2012年,他接到了父亲的电话。“因为我盲目扩张,家里的西瓜大量烂在地里,无人问津,最艰难的是,还有很多跟着自己的种植户们也面临着亏损的窘境。乡亲们一年的血汗打了水漂,我们家一个种植季就要亏损几十万元,你是我唯一的孩子,家里现在有困难,你能不能回来帮帮忙,现在最困难的就是销售问题。”父亲在电话里有些不甘心,带着试探性地向徐锋打来了电话。

徐锋(右二)和员工讲解智慧农业如何操作

接到电话的徐锋内心百感交集,但还是拒绝了。徐锋说:“我觉得做农业会被人笑话,同学要是问我现在做什么,我真的要回答‘回家当农民’吗?”虽然内心抗拒,但他还是回家了一趟,眼前的境况让他有些心痛。大棚里全是西瓜,而且口感甚佳,可就是连8毛钱都卖不出去,好多都烂在了大棚里。父亲仿佛苍老了很多,种植户也是愁眉不展。父亲说:“你回来,不需要来田里,也不要从种植学起,技术不需要你懂,我可以带着乡亲们一起种西瓜,你只要帮我卖西瓜就可以。”那一刻,徐锋心软了。

2013年6月,徐锋将太原的店铺关张,回到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成了“农二代”。

回来之后,徐锋也发现父亲说的那些“不要来田里,不需要懂技术”都是“忽悠”,“要是什么技术都不懂,西瓜怎么卖出去”。回来之后,他就一头扎进了大棚。虽然是农业大学毕业,但是对种植,徐锋却是“门外汉”,一点点请教当地的种植能手,遇到疑难问题,还要去拜访农业专家,就这样,他慢慢精通了田里的那些事。

很快,扎根在田里的徐锋就发现了父亲种植的问题,那便是传统的“瓜套棉”模式已不适用于当前的农场,倘若田里每年只种西瓜和棉花,这样收成受到天气影响比较大。于是,他在很多专家的帮助下,结合当地气候情况及西瓜上市时间,摸索出了“瓜菜”种植模式。徐锋说,自己最初采用这个模式是为了补齐亏损,没想到效果出乎意料地好,他便决定继续沿用这种模式。

除此之外,徐锋决定对大棚“动手术”。之前的大棚都是竹子制成的,受天气影响较大,而且每隔两三年就得全部更换,他就出钱做了十个钢架大棚,倘若没有重大天气变故,钢架大棚就是一劳永逸的。虽然成本高,但收益也更大。对于种植户而言,因为受天气影响较小,四季都能种植。结果显而易见,钢架大棚让乡亲们吃到了大红利。

产品越来越好,摆在徐锋面前的就只有一个难题了,那就是销售。怎么把乡亲们种出来的西瓜卖出去,成了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通过各路关系,徐锋找到了中百仓储的店面经理,他知道经理没有货品进驻权,就表示:“你先尝尝我的西瓜,我能保证西瓜品质。我的西瓜不进你的超市,就在你的门口销售,顾客可以免费试吃,感觉好再买。每卖掉一个瓜,都可以给超市提成。”

就这样,徐锋的瓜开始在中百仓储石首购物广场旁售卖,因为口感甚佳,每天都是销售一空。看着如此火爆,店面经理的一番话,“点醒”了徐锋。“瓜的口感这么好,也很受顾客欢迎,你们为什么没有正规的品牌?”这也让徐锋第一次有了品牌意识,并于2013年注册了“徐锋”西瓜品牌商标。

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百集团荆州片区的负责人来石首购物广场考察,看到了门口销售火爆的“徐锋”牌西瓜,品尝之后,立马找到徐锋,提出“每天供2万斤货到石首、荆州”的要求。就这样,在荆州和宜昌片区的12家中百仓储门店,“徐锋”牌西瓜成为热销产品,西瓜的销路再也不是问题。

中百仓储负责人表示:“中百跟徐锋瓜蔬基地合作已经十余年了,我们在他的基地货采源头,省出中间环节,把实惠直接让利给顾客,顾客也反馈他们的果蔬品质非常好,形成双赢的局面。”

有科学的种植方法,有销售渠道,徐锋便从村民处收购相应农产品,定时定点定量供应给客户,石首市天字号瓜蔬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合作社出种苗,农户负责种植,从种植到销售,合作社都会提供支持。”

徐锋说:“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能带着乡亲们一起赚钱是一件开心的事。”

科技创新“慧”农更惠农

打通了销路,徐锋又有了新的思考,那就是优化种植模式。请教专家、悉心钻研,徐锋在湖北省农科院、荆州农业科学院、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园艺学院的技术指导下,逐渐摸索出“瓜—瓜—菜”种植新模式:一年种两季西瓜、一季蔬菜,一年四季农田不闲。

徐锋(前)和参观者讲解智慧农业

徐锋说:“第一批西瓜比别人提早一个月上市,我们卖得差不多的时候,别人的西瓜才上市。等他们的西瓜卖完,我们第二批西瓜又上市了。第二批西瓜卖完之后,我们还可以种莴笋。”

科技助力,让合作社的西瓜种植产业不断提质增效。为了让西瓜的口感达到最佳,徐锋每年都要进行大量的瓜苗培育和瓜田实验。“我们每年拿出30个大棚试种新品种。”徐锋介绍,合作社与荆州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展西瓜新品种试验示范,接受全国各科研院所推荐西瓜试验示范的新品种,最多时达到149个品种。合作社还定期组织骨干参加技术培训,近6年来累计培训12000多人次。

“合作社的试验示范区不为赚钱,只为研发新品。”徐锋说,合作社同科研平台合作每年更新西瓜品种,研发的西瓜不出售,“连续种植三年比较稳定的新品种,我们才会推广给农户种。我们可以失败,农户不能失败”。

在徐锋看来,不断研发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长远。众所周知,西瓜种植最大的问题便是无法连续种植,种一两年容易,到第三年土壤就容易板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一直进行瓜苗培育和瓜田实验,希望能找到最适合的土壤、口感最好的西瓜品种。付出总有回报。2018年,著名“甜瓜”院士吴明珠来合作社参观,得知在徐锋带领下合作社从未有过“板结病”后说:“你这是解决了个大难题啊!”

近年来,徐锋种植的西瓜全程采用有机肥、生物菌肥,用黄板纸、诱虫灯进行生物防控,给西瓜人工授粉,确保“一藤一瓜、一瓜一码”标准化种植……通过科技助力,合作社的西瓜肉脆、汁多、糖分高,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徐锋”牌商标也被认定为湖北省著名商标。2019年,徐锋带着自己品牌的西瓜参加全国西甜瓜擂台赛,西瓜综合品质获得湖北省第一名、全国第三名。

在外人看来,徐锋的“农二代”之路颇为坦荡,但其中的艰辛或许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2019年,合作社西瓜丰收,市场行情非常不错,就在徐锋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当时,镇上来了一批收购西瓜的商贩,他们收购西瓜的价格比徐锋的合作社要高出一些。“那边收购价格高,我们去看看。”于是,便有部分村民将自家的西瓜卖给了这些商贩们,而另一边,如往常一样等待着村民们供瓜的徐锋没有如期收到西瓜,导致货物数量不够,无法提供给客户。

“当时有几名社员在电话里说,他们棚里的西瓜已经有客商提前订购,今年就不供应合作社了。其实成立合作社时都说得明明白白,但在经济利益面前,少数社员还是选择违约。”徐锋无奈地说,“当时正要给超市供货,到时间了没法提供约定数量的西瓜,导致我在超市的信誉急剧下滑。”

那一年,石首市遇到连绵大雨,西瓜的价格也随之一路走低,几位违约的社员被客商“放鸽子”,几万斤西瓜在地里无处可销。无奈之下,他们又找到徐锋求援。

“说实话,当时真是准备狠心不管,但想到如果这一季西瓜卖不出去,这几户的日子没法过下去,就心软了。”徐锋说,为了帮助那几名社员挽回损失,他决定依然以保底价收购滞销的西瓜。由于当时市场价远低于保底价,那次徐锋亏损了十几万元。

“这可能就是我父亲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无论何时何地,最重要的就是诚信。”徐锋说。徐锋的诚信让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此后,每到履约日期,村民们都会准备好新鲜的西瓜来到合作社。为确保“徐锋”牌西瓜品质优良,徐锋还开发了溯源二维码,从源头上杜绝“以次充好”。

2024年2月,石首市出现了大范围罕见冻雨天气,徐锋辛苦建了几年的钢架大棚几乎“全军覆没”,损失将近千万。那一刻,徐锋欲哭无泪,但被问及“有没有想过放弃”,他摇了摇头:“我要是放弃了,跟在我后面的那些老百姓怎么过?所以只能咬着牙继续前行。”

天字号瓜蔬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现有5个主要种植基地,总面积5000余亩,钢架大棚5000多个,社员350多名。从超市定价,到农场自主定价;从只能销往当地,到成功将天字号瓜蔬畅销全国各大城市200多家超市;从产品销路难,到2014年开始不愁销,到如今的供不应求,随着合作社发展壮大,许多外出务工的青年被吸引回村,合作社年轻社员占比超过30%。2022年,社员人均增收3万元。徐锋结合科普宣传、技术培训等形式,将先进技术、科学模式、成功经验交到合作社和周边种植户手里,示范带动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为进一步发展瓜蔬产业,合作社新建了4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种苗生产基地、2万平方米的农产品交易市场、1500吨容量的冷库,基础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同时,通过持续开展绿色防控生产技术、减肥减药技术,徐锋还解决了西瓜重茬障碍等技术难题,获得多项专利。

“我理解中的新农人就是具备新思维、新观念,不仅会做,而且还要会说,能够运用现代农业生产和服务工具,用科学技术进行科学化管理,系统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所以我现在建造了自己的智慧农业工厂。”徐锋说,“这些年,政府授予我很多荣誉,有压力更有责任,我希望未来能够带动更多的老百姓一起走上致富大道。不管是社员,还是周边百姓,只要跟着我们一起发展农业,我们劳动在土地上,但我们的梦想超越天空。”

[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4年第10期 ] 


中华儿女
家国天下,民族脊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