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 沈燕芬:做一名“兴农人”,逐梦在希望的田野上

时事   2024-10-17 09:31   北京  

作者 | 《中华儿女》记者 李菡丹

编辑 | 赵汉琪

“90后新农人”“全国人大代表”“拖拉机手”“农机专家”“短视频博主”……广州增城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沈燕芬的身上有着很多标签。四年前的她,还只是深圳从事广告行业的一名普通白领,回乡后,她一度遭到乡亲们的质疑:这个皮肤白个子小的姑娘,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回农村能干什么?沈燕芬戴上草帽,从开拖拉机开始,四年间,她带领乡亲们复耕盘活3000余亩闲置田地和低效利用土地,为村里增收数百万元,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她的家乡广州增城,以及被称为“米中碧玉”的丝苗米。

沈燕芬

“好米也怕巷子深”,沈燕芬如今通过短视频直播平台,宣传家乡的美食美景,推广新兴职业,还吸引了很多同频的年轻人加入。她说:“作为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我将持续关注农村和‘新农人’的成长,破解他们在乡村的发展瓶颈,让‘新农人’成为‘兴农人’,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活力,助推乡村振兴。我也希望有一天,家乡的丝苗米能像增城荔枝一样闻名海内外,被更多人喜爱。”

沈燕芬说:“就像歌中唱的那样,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为她幸福为她增光”。

从深圳辞职回乡,当一名大学生“新农人”

在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乡道旁一座小楼的外墙上,一幅色彩鲜明的手绘画格外引人注意:稻田里一台大型农机的边上,站着一群返乡“新农人”,个个充满活力。这里是沈燕芬日常工作的地方,手绘画里的“新农人”正是她和合作社的成员。

沈燕芬1991年出生于石滩镇石湖村,从深圳大学毕业后进入深圳一家广告公司工作。2018年9月底,她休假回家,正赶上稻谷收获的农忙期。父亲沈灿星是当地最早一批做农机服务的农民,家里置办了水稻收割机、拖拉机等机械。每到农忙季节,父亲就披星戴月地收割稻谷,有时甚至要从清晨忙到凌晨,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回家。

沈燕芬看着父亲挺不直的腰杆,心疼地说:“爸,您干这行都40多年了,腰椎又不好,不能再这么劳累下去了,考虑退休或者转行吧。”母亲也跟着劝说:“是啊,孩子们都长大了,你不用再像当年那般辛苦。以前和我们一样干农机服务的人,现在大多都转行了。”

可无论怎么劝,父亲都不肯听。沈燕芬也只能无奈苦笑,她心里明白,父亲大半辈子都投入在这片土地上,对农机服务行业有情怀,也有执念。然而,令她感到意外的是,父亲非但不想退休,还想拉她回乡一起干。他说:“你在外面打工也是干,不如回来干农业,把合作社做起来!现在惠农政策多,干这一行的人却越来越少,机械和人手都远远不够用啊。”沈燕芬皱眉愣住,旋即摇头拒绝,“我学的是企业管理专业,和种地收粮八竿子打不着呀。”

几个月后,父亲又打电话劝女儿回乡,说现在的农村也大有可为。沈燕芬反问道:“你让我回去,能给我开多少工资呀?”父亲一听这话就沉默了,他给不了女儿在深圳同样的工资待遇。于是,他转移了目标,开始劝沈燕芬的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回家乡发展。他们也都是大学生,有学设计的,有学英语的,有学工商管理的。

2019年7月,沈燕芬的小弟大学毕业,全家人去参加他的毕业典礼。典礼结束当天,家人一起劝他回到家乡,开拓植保无人机业务和市场。当时这是个新兴行业,小弟自己也比较感兴趣,就回村当起了农用无人机“飞手”;小妹则接棒父亲的事业回乡开起了农机;大妹和大弟也被老爸劝回乡,一个负责行政,一个负责业务。

父亲知道沈燕芬在运营方面有能力,特别希望她能回来掌舵,一起把合作社做大做强。经过一番思考,沈燕芬心想,国家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如果自己辞职回村当个“新农人”,用所学知识推动家乡的发展,那也能成就一番事业!2020年初,她决定遂了父亲的心愿,辞职和弟弟妹妹们一起让合作社步入正轨,这样父亲也不必再那样辛苦了。

当沈燕芬办完辞职手续,跟深圳的朋友们说自己就要回村种地了,大家都觉得她在开玩笑,“放着体面的都市生活不要,选择回村种地?”她笑着和朋友们挥手告别,坚定地踏上了回村的路。

起初,刚返乡的沈燕芬自信满满,她在网上看了一些农业相关的资料、典型的发展案例,又去线下参加了相关的行业培训,然后凭着在深圳时的工作经验,给合作社做了很多发展规划。有一天,她把父亲拉到电脑前,指着上面的规划书和思维导图,滔滔不绝地介绍。父亲只是瞄了两眼,就给了她当头一棒:“你这是纸上谈兵,坐在电脑前瞎指挥。”

沈燕芬听后有点生气,但经过与父亲深入交流后,她才发现确实是自己经验不足。第二天,她就开始来到田间地头,跟着父亲认真学习农机操作,以及相关的农业知识。

组建广州市第一家农机联合社,带农户抱团致富

每天早晨6点,沈燕芬就来到田间地头忙碌,点火、挂挡、启动、耕地……整套动作虽然略显生疏,但是她操作得很认真,并且干劲十足。正午太阳毒辣,她戴一顶草帽坐在拖拉机驾驶座上,已经晒黑的脸颊上布满了尘土和汗水,耳边是“突突突”的机器轰鸣声,身边是一群看热闹的乡亲。

沈燕芬(右一)在巡田

慢慢地,乡亲们发现,沈燕芬并非心血来潮。她天天在地里开农机,还向种田高手虚心请教,并努力推动着合作社的发展……大家开始对这个小姑娘刮目相看了。

“将干硬的土块犁成松软的泥土,看着地里渐渐长出新苗,再一天天变成金黄的稻穗……这种忙碌让我感到踏实又亲切。此外,一家人在一起,为了同一份事业,同一个梦想,一起努力拼搏,这种感觉也很好。”沈燕芬说。

随后,沈燕芬又学会了操作收割机、插秧机等,成为广州市增城区首批持证上岗的女农机手。她经常带着农机团队一起去给农户干活,还把自己的工作视频分享到网络上,表示“开拖拉机的女生也很霸气”,获得了网友们的不少点赞。

每当父亲外出跑业务的时候,沈燕芬也跟着去,学习如何和农户们打交道。这时候她才意识到,自己此前的那套规划确实有点过于理想化了,但父亲的“老办法”也不见得都好。他的电话一天到晚总是响不停,有农户让收割稻谷,有农机手让修机械,还有合作社的各项事务,也需要父亲去处理……他就像一个陀螺,每天忙得团团转。

于是,沈燕芬和弟弟妹妹们连夜开会,制定出了一套新的管理机制。有人专门负责跑业务,有人负责维护机械,沈燕芬主抓农机手团队,小弟负责无人机业务……大家分工明确,父亲也终于不用再那么劳累和操心。

沈燕芬在一线做服务、做调研,深刻认识到农村老龄化问题和农民“单打独斗”的问题,农忙时机器根本调配不开,导致有些农户会耽误农时。于是,2021年,她带领自家合作社,与其他几家农机合作社抱团发展,组建了广州市第一家农机联合社。“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帮助传统农机合作社转型升级,也能解决农忙时农机具调配不开的难题。”

随着资源的整合配置,联合社每年的服务面积越来越大,2023年服务作业面积超过了10万亩次,从前父亲经营农机合作社时,一年也就2万亩次。父亲笑着说:“你们年轻人就是敢想敢干啊。你看看,爸当初让你回农村是对的吧?”

沈燕芬返乡后,看到农村有不少闲置或者低效利用的土地,便主导规模流转农村闲置田地,带领合作社实施土地集约化综合整治和复耕举措,有效盘活了近2000亩农村闲置田地和低效利用土地,并协助广州市多个区镇完成撂荒地开荒复耕面积超1000亩。

有些地块因常年撂荒,草比人都高,这就给第一年的复耕复种增加了难度。好在现代农业已经实现机械化,沈燕芬通过调动各种大型农机具,率团队让一块块荒地变成良田,带动了周边上千户村民实现地租增收。

“我回乡刚好四年的时间,回乡前我们这里的农机手不到10人,现在我们成立农机联合社和区级运营中心,农机手接近50人了。年度服务的作业面积超过10万亩次,而在此之前还不到两万亩次。”说到这组数据的时候,沈燕芬很开心也很自豪,“每到收获季节,站在田边,会看到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稻田,风吹过来,会闻到一阵阵稻香……”她觉得留在家乡也一样有“诗和远方”。

“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逐步打响丝苗米品牌

2023年秋天,正值水稻收割期,但受阴雨天气影响,当地农民对烘干粮食的需求激增。沈燕芬所在的合作社也托管了好几块种粮基地,稻谷已经成熟了,但因为要等烘干厂的档期,而无法收割。只能眼睁睁看着地里的粮食变得过熟,从而导致减产,这令她感到心酸不已。

后来,沈燕芬和团队好不容易联系到几个烘干厂,可以让他们使用了,与之签订合作协议的农户们却说,其实大家更需要收购方。因为烘干之后,农户还得把粮食拉回家去,但他们没有条件去存储。所以农户们对沈燕芬说,大家情愿价格低一点,也要把这些粮食尽快卖出去。

沈燕芬发现自己需要调整工作思路了。她说:“之前我总想着如何种好的问题,但只做这些还远远不够,必须让种出来的粮卖得出去,而且能卖个好价格,对农民来说这一年的辛苦才算有意义。”

沈燕芬的家乡是丝苗米的发源地,有“米中碧玉”之称,和很多著名的大米品类一样芳香可口。但“米香也怕巷子深”,这种优质大米只是在本地出名,外地人很少知晓。一心想帮农户们卖粮食的沈燕芬,决定打造一个丝苗米品牌,争取让它和增城荔枝一样世界闻名!

“我们试过直播,但对于销售丝苗米是不理想的,更多还是通过开拓线上电商平台。”为了更好地推动增城丝苗米产业化发展,沈燕芬作为牵头方之一组建成立增城丝苗米产业联盟,并创立“遇稻里”增城丝苗米自产自销本土特色品牌,成功申请“增城丝苗米”区域品牌地标使用许可授权,被纳入增城丝苗米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商之一。

2023年,沈燕芬登上央视一套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和广东卫视春晚,向全世界推介增城丝苗米,以及“新农人”科技种粮的故事。目前品牌成功入驻京东、视频号小店、抖音店铺、粤工惠、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网等线上平台,拓展销路,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逐步打响增城本土丝苗米区域品牌。

而沈燕芬在网上发的记录农村生活的短视频,也影响了不少年轻人。一些大学生千里迢迢从其他省跑过来,找她当学徒。他们觉得农村很有发展前景,而且沈燕芬做的事情有意义,也有意思,就想学着她的样子,当一名优秀“新农人”。

对此,沈燕芬感到欣慰,不忘提醒他们:“农业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一份需要毅力和热爱的事业。可能你要坚持很久,深深扎根在里面,才能看到一点苗头、一点小成果。”

找准政策建议“小切口”,解决农民脱贫致富“大问题”

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沈燕芬还把目光投向了高新农机具,合作社在掌握传统农机的基础上,又引入了新型深松机、水稻精量直播机、植保无人飞机等先进设备,她还和弟弟妹妹联合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农机手。合作社能提供的农机服务,也覆盖了农业生产从耕到收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从而让家乡的农民实现了全面机械化种田。

2022年,沈燕芬被评为全国“最美农机合作社理事长”;2023年,她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还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第二十五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沈燕芬(左)在村里调研

沈燕芬还有更长远的发展构想,她表示,将聚焦农业综合服务的示范带动,走专业化作业、规模化生产、资源共享之路,为种植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的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把小农户引入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发展轨道,实现节本增效、增产增收,共同致富。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沈燕芬聚焦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出谋献策,提出了多条建议;同时在农村一线工作中,找准政策建议小切口,致力于解决农民脱贫致富“大问题”。

2023年7月,沈燕芬在人大联络站参加联系群众活动时,收到群众反映“低保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后不能领取低保”的问题并请求帮助。了解情况后,她多次与广东省市区镇各级民政部门、市场监管局等有关部门沟通协调,最终为该群众解决了难题。她还就此事撰写了一份人大建议,得到了民政部、广东省民政厅的高度重视,并采纳了建议,进一步优化完善政策文件和特殊情况办理程序。

与此同时,沈燕芬积极参与线上线下各类宣传宣讲活动10余场,把全国两会精神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带到基层、带到广大农民群众身边,进一步为乡村振兴发声。

尽管每天都很忙也很累,但是沈燕芬干劲十足。“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乡村广阔天地,我们可以在这个舞台上大展拳脚。”她说,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广东也在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新农人”应抓住这些重大发展机遇,助推乡村高质量发展。她期盼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加入“新农人”“兴农人”群体中。

[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4年第10期 ] 


中华儿女
家国天下,民族脊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