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听潮 | 余西古镇

时事   2024-09-08 14:39   江苏  

在南通,若谈论古镇,余西肯定绕不开,它在2014年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一个雨天,我和朋友又一次来到余西古镇。


余西古镇,是一个因盐而兴、因盐而盛的古镇。千百年来,从全国各地辗转而来的先民,其中以曹姓、季姓为多,在苍茫的海边,燃起熊熊烈火,以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将苦涩的海水制成甲乎天下的淮盐,再通过镇南的运盐河,运往州府以及全国各地。当年的运盐河,十船九盐,大小船只,穿梭不停,帆起帆落,号子阵阵,也有赤脚背纤的,在河边吃力地走过,从大海带来的一股股海腥盐味,弥漫在运盐河畔。而如今,河水平缓悠闲,河里也难见船只,空气中飘着花香。



余西古镇主要有三条街道,两条东西走向,一条南北走向。当年的盐务署衙地基较高,在南北走向的北端,透着一种威严,注视着古镇和市民,因为盐场是半军事化管理。我们从南向北走,身边是狭长的老街,脚下是泛着青光的石条或碎石,因常年晒不到阳光,墙角都有厚厚的青苔,有些房子还爬有不少藤蔓,挂着晶莹的水珠,显出房子的古老和行人的稀少。朝上看,那些错落有致、高过屋脊的墙头,像静静打开的扇面,隔着檐牙高筑的飞角,紧偎在深巷的胸口,透露了当年的繁华和富有。


街道上有许多店铺,大多是前店后坊的格局,有的字号在店门上还隐约可见。店铺中间有的还有庭院或天井,庭院里植着桂花、香樟,天井里种着天竹、牡丹,也是富裕商户或大户人家的格局和情调。当年,曹姓迁到余西古镇,宋朝开国大将曹彬的十二世孙曹尧卿来担任余西场盐课司副使。因曹彬谥武惠王,曹姓族人在曹尧卿带领下,建了一座气势宏大的宗祠、祖庙,称曹武惠王庙,从此在余西古镇繁衍生息。余西古镇另一大姓季姓,也有人做到江西省守备,建有与其官吏等级相匹配的季家大院。大院由大门、二门、敞厅、大堂、后厢房五排朝南房子组成五进式,在五排房左右各两排东西厢房,从而形成一座封闭式的“回”字形大院。


余西古镇留有许多深宅大院,居住过显赫人家,现存比较好的故居有朱晋元故居和朱溥泉故居等。朱晋元是当地富商,为老一辈革命家朱理治的同族长辈,故宅位于古镇老街和中街的交叉口,房屋朝东面宽五间,进深六界硬山建筑,结构为四界穿斗前后札牵,东面檐廊,廊下轩梁均有浮雕;房屋高大,四级台基,室内地面为进口地砖,可惜朝南的房子不见了,临街是当铺和店铺。朱溥泉,清末秀才、朱理治的叔父,县教育局董事、余西小学创始人之一。朱宅房屋众多,高大气魄,位于古镇南街东侧,屋面黑色蝴蝶瓦,美观精致,曾用作余西区公所、公社以及乡镇政府办公场所。余西古镇主街道外,还有许多小巷,弯曲有味,有的通向河流,透着明清时期的水乡风情。


由于海岸线不断东移,余西古镇越来越失去了盐场的作用,原先古镇上还有像余西缫丝厂这样人气旺的大厂,随着东边二甲镇的兴起,古镇沉寂了。一位老人坐在檐下的木椅上,一手托着白瓷茶碗,一手提着碗盖儿,轻轻刮着碗口漂浮的茶叶,随后,吹吹热气,浅浅地喝上一小口,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把时间都看呆了。屋内静悄悄的,老式挂钟的“滴答滴答”声,似乎越来越响。



余西古镇上最有名的建筑是郁氏牌坊,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由基础、立柱、额坊、字牌和檐顶五部分构成。牌坊用花岗岩建造,单门双柱三楼式,宽3米,高5.5米,顶部为庑殿式顶,中楼嵌阴刻“御赐”。边楼各为一朝官,中横额阴刻“旌表故儒士曹建章之妻郁氏孺人之坊”,柱上刻对联一副:“百年贞操冰霜厉,千载徽音日月昭”,坊顶上层楣额刻“节孝”两字,下层则镌刻着立此坊的两江总督尹继善、江苏巡抚陈弘谋和通州知州张宗衡等各级官员的名字。可见,余西古镇虽地处海边,由于是产盐重镇,受到上至朝廷、两江总督,下至各级官员的高度关注和格外青睐,地方虽小,却藏龙卧虎,上可通到各级衙门官署。平坦的街道,静寂的房屋,有时却蕴藏了很深的心机,有着惊涛骇浪的人生命运。据记载,余西古镇曾有19座牌坊,解放初还有7座牌坊,集雕刻、匾联文辞和书法等多种艺术于一身,熔古人的社会生活理念、传统道德观念以及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于一炉,可惜大多被拆除了。


走在余西古镇上,常让人回忆起从前。老理发店里,有些年份的木质旋转理发椅让人回味,邻里街坊是这里的常客。铁匠铺里虽不打铁,但打铁用的铁砧摆着,锄头、镰刀、菜刀等铁器依然还有,我们耳边仿佛听见叮叮当当的打铁声,眼前似乎转动着打铁人挥汗如雨的身影。杂货店里还有锡罐茶叶桶、老箩筐、淘米篮子等物件,不知是店主有意摆放展示过去,还是真有顾客需要购买?这些商店,让人想到余西古镇身边的大片农田和它厚重的农耕文明。



别小瞧了余西古镇,虽然现时有些冷清,但历史上确是人杰地灵。曾有镇海、对山等四座城门,可见建制规模不同寻常。古镇拥有署衙、孔庙,节孝牌坊、精进书院以及新近建的“大明艺苑”等一大批人文景观,也曾有百余家商号店铺,人声鼎沸,被誉为“龙城”,还在几十里路外,给它配了一个“凤城”,以彰显它的伟岸和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古镇人才也是不断层地出现:明清时有抗倭民族英雄曹顶、说书大师柳敬亭(原名曹永昌)、民间智儒曹秀升、文武进士李同、魏挹葵等;现代有无产阶级革命家朱理治、革命前辈马一行、和陈独秀共同生活了12年的潘兰珍等。


雨中的古镇,让人有奥妙无穷飘忽灵动的感觉,值得人们一次又一次叩访寻味。



文:刘伯毅
图为资料图
编辑:黄梦倩

江海晚报
最权威的南通地方新闻发布,最值得信赖的良心媒体。我们怀揣着梦想、激情和担当,从濠河之滨的西寺路10号一次又一次出发,奔走于一个又一个新闻现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