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是我认识的第6个胳膊肘脱臼的小孩,第1个是我自己

科技   2024-12-27 20:01   四川  

我娃是我认识的第6个胳膊肘脱臼的小孩,第一个是我自己。


胳膊肘脱臼,可太常见了


据说我不满一周岁时的某一天,妈妈发现只要抱着我,我就哇哇大哭。


经过反复尝试,她发现我一边胳膊与大人贴合时会哭,换另一边就不会。她百思不得其解,继续实践——这边抱,安安静静,换个边,呜呜哇哇!


姥爷一语惊醒梦中人,这孩子是不是那边胳膊疼不能碰啊!


妈妈连忙抱着我去了附近小有名气的接骨诊所,只见医生上手在我的胳膊上摸了摸捏了捏,也没看到有什么大动作,就对我妈说:“没事儿了,走吧。”


我妈一脸震惊:“啊?”


医生:“哎呀刚才‘掉环’了啊,宝贝儿来,跟医生叔叔拜拜……用另外那只手!你看,好了吧!”


以上事情虽然是本人的亲身经历,但我毫无印象,全凭我妈演绎。


若干年后,舅妈来我家串门,说到自己前几天给表弟穿衣服时不慎把他的胳膊肘拽脱臼了,言语中很是自责。我妈为了安慰她,祭出“俺也一样”大法,绘声绘色把上述事件描述了一番,彼时已经七八岁的我才知道自己小时候胳膊肘也脱臼过。


我小侄女三岁多时,坐着玩耍时把手放在屁股下面,手拿出来后她就拒绝抓握东西,去医院一看是胳膊肘脱臼。


老公的外甥和他爸手拉手走路,小孩子突发奇想一个大力下蹲,“咔吧”,收获了脱臼的胳膊肘和一天免去幼儿园的特权。


我和好友约好去露营,第二天早晨她发微信说孩子昨晚摔了一下手撑地,然后胳膊抬不起来了,现在在去急诊的路上。为什么第二天才去?因为这对父母异常“给力”,竟然硬生生哄睡了哭闹的娃,结果早晨起来发现孩子症状没有好转,才想到去医院看看。


听到见到的案例多了,我就形成了一个认知——小孩子的胳膊非常容易脱臼,所以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儿子未能幸免

喜提小儿骨科急诊一轮游


生了娃之后,我尽量避免大力拉拽宝宝软乎乎的小手,给他穿衣服撸袖子都将力量作用在衣服上,翻身时确认他胳膊没有扭曲,练习走路时多弯着腰抓着他的大臂,觉得他要摔倒时就松手让他自己慢慢摔(前提是地面没有危险物)……


注意了这么多,儿子近日依然喜提小儿骨科急诊一轮游小孩子的胳膊果然非常容易脱臼啊(来自我内心的自我安慰)。


某个深秋的傍晚,20个月的人类幼崽在吃晚饭,按照惯例,又是宝宝自制手抓饭手抓菜并且躲过重重阻拦成功糊脸的快乐一餐。吃完后娃奶奶把他抱到水池边,在“啊啊”的抗议声中速战速决地帮他洗完手。这次的“啊啊”格外激烈,洗完后娃抽抽搭搭的,嘴里还在叨叨:“压到啦!压到啦!”


洗完回到客厅爬爬垫上,他只用左手单手撑了一下地面,我掏出一块积木安慰他,他往后挪了挪,拒绝伸手:“不要,不要。”


喜欢的积木都不要了,事情貌似有点大条了。


我把娃抱起来,问他压到了哪里,并撸起他的袖子看,结果发现胳膊上有一块红。我摸了一下,那块红色的皮肤下面是硬的。好像是不该出现在那里的……骨头?


我心中有了点猜测,轻轻碰了碰他的小臂,他回报以哼哼唧唧。


P图示意胳膊上的一块红,当时没留照片丨作者供图


再看看孩子耷拉在身侧的胳膊,情况不能再明显了。我娃,大概要成为我认识的第六个胳膊肘脱臼的小孩。


接下来的一切都像按下了加速键,我立刻要求家里人不要再碰孩子的胳膊,抓起医保卡、穿好衣服、裹着娃直奔儿童医院急诊。平时出个门要拖拖拉拉一小时,当天我心急火燎十五分钟就坐上了出租车。


一路上娃一语不发,看到平时最爱的公交车、工程车经过也只是淡淡地扫一眼,可能小脑袋里还在暴风思考自己的胳膊为什么突然不好用了吧。


在诊室外排队时,前面至少有两个胳膊肘脱臼的小朋友,好家伙,医生一晚上见过的估计比我这些年见过的还多。


进诊室后,医生听说娃胳膊不能动了,就站起来准备出手复位。多年“遭遇”还带给我另一个认知——小儿骨科医生都有一双神手,胳膊肘脱臼这种小问题,手到病除。终于有机会亲眼见证这一奇迹时刻,我站在旁边瞪大眼睛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医生握住我娃的小胳膊,回头问我:“摔没摔?”


“没摔”二字尚未落地,只听娃“嗷”一嗓子,医生已经淡定地坐回电脑前开缴费单了。


这就好了?一扭,一折,就好了


复位时的pose,此图为摆拍丨作者供图


出诊室门时,脸上还挂着泪珠的娃已经在高高兴兴地用刚刚复好位的右手摘帽子戴帽子了,并不时发出“鹅鹅鹅”的笑声。


儿子的缴费单,这么多年第一次知道胳膊肘复位的学名叫“桡骨头半脱位手法整复术”丨作者供图


医生还嘱咐以后尽量不要拉拽儿子的胳膊,吊单杠之类的动作都要悠着点,以免多次脱臼,甚至变成习惯性脱臼。嗨,也没指望他成为攀岩健将、体操健将不是。


本以为是个悠闲的晚上,谁知兵荒马乱回到家已是十点半,以后我娃也可以深沉地说:“你见过晚上十点的北京吗?我带着脱位的桡骨头见过啦!”


医生点评

王丹 | 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小儿骨科 主治医师

在看过作者关于孩子桡骨小头半脱位的亲身经历后,深感家长对儿童骨骼健康问题的重视与困惑。桡骨小头半脱位,是儿童骨科门诊常见的疾病,虽然治疗手法简单且效果立竿见影,但它发生频率很高,对家长造成的心理压力也很大,因此不容忽视。


桡骨小头半脱位,又称“牵拉肘”或“保姆肘”,是指桡骨小头与肱骨小头之间的关节发生部分脱离、但并未完全离开其正常位置。这种半脱位通常发生在儿童身上,尤其是6个月到6岁的儿童,高峰年龄段为2~3岁。


桡骨小头半脱位示意图 | 腾讯医典


其发生原因主要是儿童肘关节的环状韧带相对松弛,当肘关节处于伸直状态时,突然受到纵向牵拉,如家长强行给孩子穿衣服、牵手过马路或孩子翻身时上臂被压,便可能导致环状韧带滑过桡骨头,进入肱桡关节并被固定,从而引起桡骨小头半脱位。需要注意的是,有1/3左右的孩子并没有纵向牵拉病史,如之前提到的翻身时上臂被压在身下所致,或习惯性脱臼。


文中提到的多个案例,无论是作者自己小时候的经历,还是亲朋好友家孩子的遭遇,都生动展现了桡骨小头半脱位发生时的典型表现:孩子突然哭闹不止,拒绝使用患侧手臂,手不能举过头顶,甚至对触摸上肢表现出恐惧。这些表现往往让家长惊慌失措,但只要及时就医,通过医生的手法复位,大多数孩子都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活动。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桡骨小头半脱位的治疗,最重要的是判断。家长对于受伤过程充分详细的叙述,将有助于医生尽快做出判断。需要注意孩子有没有倒地患肢着地的病史,有没有发热的病史,以便与骨折、骨髓炎等常见病相鉴别。


面对孩子的突发状况,家长应保持冷静,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小儿骨科就诊,避免轻信民间偏方或儿童推拿等不确定的治疗方法。医生的判断和经验对于快速准确地进行手法复位至关重要。复位过程虽然短暂且可能伴随疼痛,但成功后孩子通常能立即恢复上肢活动。


重中之重是预防。以下预防措施非常实用且关键:尽量避免牵拉手腕及前臂,特别是5岁以下的孩子;预防跌倒,并在孩子不慎跌倒后避免从地面牵拉手腕拉起;穿衣服时避免强行牵拉等。这些措施看似简单,却能有效降低桡骨小头半脱位的发生风险。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桡骨小头半脱位的复发问题。虽然大多数孩子在4~5岁后随着环状韧带的增厚增强,脱位不再发生,但仍有部分孩子可能出现习惯性桡骨小头半脱位。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更加注意孩子的骨骼健康,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综上所述,儿童桡骨小头半脱位是一种常见但可防可治的疾病。家长要加强对儿童骨骼健康问题的认识与了解,提高预防意识,及时就医并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

个人经历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如有就诊需要请前往正规医院。


作者:释多毗离

编辑:刀客特魏、黎小球

封面图:图虫创意


这里是果壳病人,专注讲述健康故事。

如果你有得病、看病的体验要分享,或者想讲讲自己经历的健康相关趣事,欢迎投稿至health@guokr.com


本文来自果壳病人(ID:health_guokr),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health@guokr.com

果壳
科学和技术,是我们和这个世界对话所用的语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