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真格了!低温作业职业危害可以这样防

学术   2024-12-30 12:03   贵州  

..................................................

..................................................












冬季寒潮来袭

多地开启“冷冷冷”模式!

打工人变身“冻感超人”,

在此提醒各位打工人

要注意低温作业的职业防护哦!



1

低温作业与冷刺激




低温作业


我国《职业卫生名词术语》(GBZ/T 224—2010)和《低温作业分级》(GB/T 14440—1993)等标准的规定,作业人员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其工作地点平均气温≤5 ℃的作业即为低温作业。

..................................................

低温职业接触


主要包括:寒冷季节从事户外作业;室内无采暖或有冷源设备的低温条件下的作业,如林业、渔业、农业、矿业、护路、通讯、运输、环卫、警务、投递、制造业(户外)等。





常见工种: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工人、林业工人、汽车司机、建筑工人、户外维修工人、邮递员、清洁工人、食品冷藏工人、接触化学制冷剂和接触低温介质的工人等。


注意:常见的低温介质有固体二氧化碳(干冰)、液氦、液氨、液氯、液氦、氟利昂等。这些物质沸点过低,常压下蒸发瞬间可形成-268.9~-29.8 ℃的低温环境。

..................................................

低温作业对劳动者造成的职业危害


冷应激指人体在低温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寒冷条件下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当气温降到一定程度时,身体为了维持核心温度,开始调动更多能量和血液循环。这种长期压力不仅可导致体力消耗增加,还可影响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的正常功能,甚至可能引发冻伤、低体温等。

01

作业能力下降



皮肤温度降到15.5 ℃时,操作功能开始受影响。


皮肤温度降到10~12 ℃时,触觉明显减弱。


皮肤温度降到8 ℃时,会感到作业困难。


皮肤温度降到4~5 ℃时,几乎完全失去触觉和知觉。

..................................................

02

局部冻伤

         冻伤可分为冻结性冷伤和非冻结性冷伤。



冻结性冷伤:指接触严寒环境或介质(制冷剂、液态气体等)导致身体局部组织温度低于组织冻结温度(-3.6~2.5℃,亦称生物冰点),局部组织经冻结和融化过程而导致的损伤;其特点是组织细胞发生冻结。


非冻结性冷伤:机体长时间接触低温(0~10 ℃)潮湿环境引起的外周组织损伤所致的综合征,组织细胞发生损伤但无冻结,如冻疮、浸渍足(手)。

..................................................

03

全身性冻


低温暴露时间较长时,中心体温会逐渐降低,易出现一系列低温症状(如呼吸和心率加快、肌肉颤抖、头痛等)。当中心体温降到30~33℃时,肌肉由颤抖变为僵直,失去产热作用,严重者死亡。

..................................................

冷应激的评估和控制


我国现行的职业卫生标准尚无低温或冷应激的职业接触限值。实际工作可参考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会议(ACGIH)有关冷应激的职业卫生标准。



如果在气温4 ℃以下作业,必须给劳动者提供能维持中心体温在36 ℃以上的、适宜的、绝热的、干燥服装。工作区的风速越高、温度越低,要求防护服的绝热值越高。


年长的劳动者或有循环障碍的劳动者,须进行特殊的预防性保护措施来避免冷损伤。特殊防护措施包括使用特别的绝热服或减少接触持续时间。


当空气速度和温度导致等效寒温为-32 ℃时,不容许裸露皮肤持续接触。不考虑风速,仅当温度<-1 ℃时,才会发生表浅或深部局部组织冻结。当气温≤2 ℃时,必须立即为浸入水中或衣服变湿的劳动者更换衣服,并处理体温过低。着装合适的劳动者在冰点以下温度工作期间建议的职业接触限值(TLVs)见下表。


表  4h工作班的工作/保暖时间安排TLVs




2

职业性冻伤




冻伤临床特点


冻伤多为散发,但寒冷季节在户外进行集体作业时,如防护不当,短时间内可能暴发大量病例。冻伤多见于身体末梢暴露部位,如手、足、耳等。


冻伤的症状和体征突出表现在受冻部位复温融化后。根据严寒环境或介质(制冷剂、液态气体等)接触史,冻结部位复温融化后的皮肤颜色,水肿程度水(血)疱形成及其性状、渗出、患者自身感觉等情况即可基本确定。


冻伤程度


01

Ⅰ度冻伤

损伤表皮层。轻度刺痛、痒感或灼热感。受冻皮肤早期苍白,复温后局部呈红色或微紫红色,充血、水肿。无水疱。


02

Ⅱ度冻伤

损伤达真皮层。有剧烈跳痛或刺痛。复温融化后,皮肤呈红色或暗红色,水肿明显,触之灼热。有较大水疱,水疱内充满橙黄或粉红色透明浆液性液体,疱底鲜红。


03

Ⅲ度冻伤

损伤深达皮下组织。感觉迟钝。复温融化后,创面由苍白变为紫红或青紫色,皮温较低,水肿明显,有散在的厚壁血性水疱,疱底暗红,有血性渗出。


04

Ⅳ度冻伤

损伤深达皮肤全层,皮下、肌肉及骨骼等组织。感觉丧失,肢体痛。复温融化后,皮肤呈紫蓝色或青灰色,皮温低,中度水肿。可有厚壁血性小水疱,疱液咖啡色,严重时无水疱。


冻伤诊断分级


01

壹级冻伤

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

💦Ⅰ度冻伤;

💦Ⅱ度冻伤面积<10%。


02

贰级冻伤

💦Ⅱ度冻伤面积≥10%且<50%。


03

叁级冻伤

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

💦Ⅱ度冻伤面积≥50%;

💦Ⅲ度冻伤面积<10%。


04

肆级冻伤

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

💦Ⅲ度冻伤面积≥10%;

💦Ⅳ度冻伤;

💦冻伤造成任一指(趾)缺损或功能障碍;或耳、鼻任一部位损伤;

💦冻伤同时伴有严重心、肺、肾脏等任一脏器功能损害。




3

冻伤的处理



治疗原则



立即脱离接触寒冷环境或极低温介质,将患者移至防风保暖场所,采取保暖措施。确认伤部无再次冻结危险时,方可采取积极复温治疗措施,直至指(趾)皮肤潮红、肢体变软。转送过程中应注意保暖、防止外伤,下肢冻伤者应卧床制动。


如合并低体温,应先处理低体温;如合并其他严重伤病,应依照其对生命安全影响的大小,依次先后处置。


冻伤处置前首先要判断伤情,难以确定伤情时,按重度冻伤处置。对于处于冻结状态的伤部,用40~42 ℃温水进行温水快速复温方法治疗。但严禁采用拍打按摩、冷水浸泡、冰雪搓擦或明火烘烤等方法复温。


液氯、液氨等化学物质所致冻伤可合并化学中毒,如同时伴有眼、呼吸道损伤或化学中毒时,参照相应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处理或请专科医生诊治。


预防措施


01

用人单位做好管理和关爱


按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10)和《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15)规定,用人单位应提供采暖设备,使作业地点保持合适的温度。


露天作业要设防风棚、取暖棚。冷库附近要设置更衣室、休息室,保证作业工人有足够的休息次数和休息时间,有条件的可让作业后的工人洗个热水澡。


加强个人防护用品配发与选用,为职工提供应有的防寒服、鞋、帽、手套等防冻保暖用品,配备导热性小、吸湿和透气性强的御寒服装。在潮湿环境下劳动,还应配发橡胶手套、工作服、围裙、长靴等防湿用品。


定期对工作工人进行健康检查,做好健康监护工作。


02

低温作业劳动者自身做好防护


注意保暖:在低温环境下工作,要对身体和头部等进行局部防护隔热、饮用热水等,保持身体温度。衣着宜保暖、透气、干燥,防止过热,及时脱掉被汗水或冰雪浸湿的衣物。采取保暖措施,如更换干燥保暖的衣物、手套、袜子、毛毯等。避免久站或静止不动,可适时按摩、揉搓暴露部位,以防发生冷损伤。


加强易感人群职业健康检查:加强对低温作业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若发现有手、脚、颜面等部位的麻木、疼痛或者感觉异常,要及时停止工作,进行保暖等相应处理。


增强耐寒能力:低温环境作业人员,可通过主动的耐寒锻炼来促进冷习服的形成。如每年秋冬季节进行室外体育锻炼,用冷水洗脸、洗手脚、冷水浴或冷水擦身等,逐渐提高对低温的耐受性。


保证充足的营养和休息:可以食用富含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类、蛋类、鱼类、豆制品和蔬果等),增加体内代谢放热以提高耐寒能力。此外,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以下劳动者不适宜低温作业


患有雷诺病

患有寒冷性尊麻疹

患有寒冷性多形红斑疾病




..................................................

本文转载于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  微信公众号,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欢迎更多的朋友分享您们的工作经历、工作经验、工作想法。本文为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公众号分享的相关资料下载:知识星球(输配电线路)入口;公众号相关小程序下载:小程序(知识星球)下载入口

—我已酷酷结束—

输配电线路
本公众号由原\x26quot;输配电线路论坛\x26quot;的技术爱好者共同组建,继续分享输配电线路基础知识,让同行有固定交流学习平台;同时免费推广有价值的新技术、新产品。欢迎大家投稿,若有技术性问题请留言,小编尽力解决。我们只分享正能量,不赞同我们观点者可取消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