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达兵站的树
作者:张磊峰 严贵旺 主播:朱勇
青藏、川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之际,我们沿着公路一直走,沿途见到了许多不一样的风景。在国道318线与214线的交会处,有一个叫邦达的高原小镇。这是一座没有行道树的城镇,一眼望去,只有高寒草甸齐刷刷地耷拉着脑袋,静卧在高耸的山坡上。邦达海拔4000余米,全年冰雪期长达6个月,年平均气温零下15摄氏度。就是在这里,川藏公路建成通车后的第7年,邦达兵站拔地而起,成为川藏线上海拔最高的兵站。
建站之初,一位农学专家亲赴邦达考察,最终得出结论:这里气候恶劣、土地贫瘠,树木无法自然生长。这一论断曾如同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横亘在官兵面前。邦达没有树,邦达兵站也没有树,仿佛成了不可更改的宿命。
然而,每当看到兵站光秃秃的样子,历代兵站人都有一个想法:一定要在兵站多种树,改善兵站的环境。
川藏公路从兵站营院边缘蜿蜒而过,当年筑路官兵“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豪迈口号,如同汽车鸣笛声一般,时常在官兵耳畔回荡,这给了他们极大的信心和决心——革命前辈能把“难于上青天”的川藏公路修通,我们怎么不能把树种活!
精神可贵,现实却如荆棘般刺痛着每个人的心。多年过去,邦达兵站还是没能种活一棵树,专家的预言如同一道“魔咒”,官兵多年耕耘也没能打破。眼瞅着一粒粒种子撒下去,却一年年没动静;一株株树苗栽下去,却一棵棵死掉。但是,官兵最不缺的就是韧劲,失败没有让大家退缩,反倒更加激发了斗志。
有一次,时任兵站教导员的蒋天斌返乡探亲带回几株树苗试种,经过精心呵护,树苗长出了新芽。就在官兵欢呼雀跃之时,树苗却没能挨过当年的冬天。兵站有树的历史如昙花一现,只在大家眼前短暂停留。
千禧年后,兵站多了一批高学历官兵,他们延续着种树的老传统。一级上士许永光回忆道:2009年刚分到这里时,营区里已有了成活的小树。他从老兵口中得知,那些树能成活,可是经历了一番折腾。
为了种活树,官兵可以说是绞尽脑汁。
高原冻土怎么办?官兵把树坑挖得又深又大,用炭火将下面的冻土融化后,垫上厚厚的干草,再放进树苗。
气温过低怎么办?官兵给每棵树的树干裹上厚厚的棉絮,根部再培上厚厚的土壤。
许永光接过老兵手中种树的“接力棒”,与一茬茬兵站新人“将种树进行到底”。官兵不断尝试,逐渐摸索出树在“五一”过后种最合适、种下树苗的第一个月必须勤浇水等宝贵经验。
如今,高高的邦达上前所未有地长出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营区里绿意盎然,与邦达周边的皑皑白雪和褐色沙石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壮美画卷。现任兵站教导员罗敬自豪地介绍,院里最高的树已10余米。这在低海拔地区或许不足为奇,但在邦达这片土地上,它已经是难得一见的“参天大树”了。确实,抬头望去,只见它的树干傲然挺立,似乎在向每一位到访的来客宣告:邦达有树了。
木已成林,但官兵并未就此满足。他们在阳光房里开始了新的探索,桃树、李子树、苹果树、樱桃树等纷纷在这里扎根生长。昔日的生命禁区,如今不仅有树,还结出了果实。
漫步营区,细细端详这些树木,它们的枝干肆意伸展,有的甚至残缺不全,叶片狭小而坚硬,就连结出的果实都略显“营养不良”。据前来兵站考察的农学专家解释,这是邦达特殊的气候、土质等多种因素导致的“综合征”。
罗敬感慨道:“官兵不太懂其中的科学原理,却从中领悟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邦达条件这样艰苦,都被我们征服了,还有什么困难是我们克服不了的呢!”环境再恶劣也磨灭不了邦达官兵的奋斗热情,树给营区增加了勃勃生机,也给官兵增添了精神力量。
二级上士马玉航是一名炊事兵,3年前从低海拔地区调到邦达。初到兵站,他望着这片荒凉的地方,心中满是迷茫。然而,在这里生活久了,聆听着官兵修筑进藏公路的英勇事迹,感受着老兵们用青春浇灌出这片绿色的深沉情怀,直到亲身参与高原种树的点点滴滴,他的内心发生了很大变化:路能通到天边边,树能长到山尖尖,七尺男儿如果连困难都无法克服,又怎能顶天立地?后勤战士若经不起磨炼,又怎能保障打赢?
此后,马玉航就像变了个人,一门心思苦练保障技能。他的厨艺突飞猛进,多次圆满完成重大保障任务,并于去年荣立个人三等功。
一棵棵不屈的树木,所带来的“润物无声”的熏陶,是深刻而有力的。
油料员杨文杰,肩负着来往部队的油料补给任务。这里海拔高、气温低,起初他的双手经常长冻疮、肿得像馒头。但每当他凝视那屹立于寒风中的树木时,一股“我能行”的信念便在心底悄然而生。他不仅高标准完成任务,还总结出高原油料保障的小妙招,多次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
胡永红和马玉航一样,也是一名炊事兵。他曾经认为“当兵不扛枪,天天在灶台前忙碌有何意义”,这样的疑惑一直困扰着他。但在兵站待久后,他耳濡目染,渐渐领悟到炊事岗位的深刻意义:只要身穿军装,锅铲也是钢枪,保障有力就是战斗力。思想转变后的他在本职岗位上默默耕耘,最终被任命为炊事班班长。
还有勤务班的中士刘伟,他的各项工作琐碎繁杂,又身处如此艰苦的高原寒区,有时心情难免烦闷。如何排解?他经常在小树林中漫步,看着与战友们一起种下的小树,心里就会热血澎湃,所有烦恼随之烟消云散,第二天又豪情满怀地投入训练。
此刻,一首《战士的第二故乡》中的歌词在我们心头萦绕:“人都说咱岛儿荒,从来不长一棵树,全是那石头和茅草。啊!有咱战士在山上,管叫那荒岛变模样。搬走那石头,修起那营房,栽上那松树,放牧着牛羊……”歌词中是海岛的树,眼前是邦达高原的树,虽时空不同,却彰显出相同的品质:中国军人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跨不过的海。
在邦达,这钢铁意志已深深融入那一棵棵挺拔的绿树之中,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精神坐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官兵扎根高原、守护边疆。
用美丽的文字和声音
传递抵达人心的力量
祝您晚安!
总 监 制:干作余
监 制:孙官玺
总 编 辑:孙利波
值班编辑:陈 萌
来 源:解放军报
期 刊:第 2688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