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派传人裘赛琳与恩师竺小招老师
明日直播间将连线裘赛琳学唱越韵古诗
传承
01
竺小招的传承专场
2017竺小招艺术传承专场——莫愁女·倾诉
今年5月23日,由江苏省文联为竺小招老师举办了“一脉相承”艺术传承专场,竺派师徒六人同台,共演《莫愁女》。
看视频,谁能想象得出,这是68岁之人的演出?嗓音清亮,情感真挚,竺派水袖如流云飘渺,一举一动,招招见功力。这就是一个痴情却稚拙未脱的贵介公子。
小招老师虽已很少演出,但退而不休,教学生涯忙碌异常,艺术实践也异常丰富。她的嗓子、形貌都始终极力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她已不在台上,然而对自己的要求,从来都是和在台上一样。
传承
02
竺小招的传承专场
竺小招与她的弟子
左起:殷瑞芬、竺小招、杨旭梅、孙静、裘赛琳
对小招老师,我总是特别感慨。
她出身优越,自小娇惯,小时候,是那种吃个鱼都要给先剔了骨的大小姐,一夕间天翻地覆,坎坷无数。好容易回到舞台,却又遭遇戏曲最为低谷时期,她被迫一次次退出舞台。
我可以想见,曾经她对传承竺派,甚至对越剧都是迷惘过的。2006年她收下关门弟子,已经是有些心灰意冷。
但她深爱越剧,虽然她不会高声的说爱,虽然总是表现得不温不火,但她其实是那样的爱着越剧,爱着南越,爱着竺派。随着大环境转暖,有关方面对于传统戏曲的关注和支持力度加强,她也渐渐的打起了精神。2013年重开山门,似乎同时也标志着小招老师自己打破了自己心理的藩篱,她的精神境界,由此跨上一个全新的台阶。
竺小招与陶琪在教《湖滨惜别》
这样的精神气,又有谁能看得出来,这时的小招老师已经被牙疼和发烧缠上一个礼拜?
今年7月,小招老师带着她的几位弟子,在嵊州开了一次为期六天的竺派艺术传授班,为两个班三十多名学员(戏迷)传授竺派艺术。紧接着,又于九月份,在南京开了一个竺派传授班,每逢周末两天教唱腔,另外再抽三天教折子大戏《湖滨惜别》,每一班上大约二十人。
我说她这是地狱式的课程安排,七月份的高强度教学才结束多久,这就又开班了。虽然她的几位弟子辅助教学都尽心尽力,但她身体素质向来很一般。果然,三天最繁重的《湖滨惜别》教学下来,她才肯说:烧了一个礼拜了。每天只能吃稀饭和泡得极烂的面条,却只是忍着,只怕让学员为她担心,又怕她不能教学让大家失望。她笑嘻嘻道:我不能生病,我没有时间生病呀。
看着照片里小招老师忙碌的身形,听着她已经略略带着些儿沙哑的嗓子,我一再地想:所谓艺术家,所谓德艺双馨,大概她是给出了最好的诠释吧?
传承
03
越韵古诗 梅兰竹菊
越韵古诗“梅兰竹菊君子吟”
而小招老师对于越剧的传承努力,远非仅仅停留在对竺派的传承和发展上面。
嵊州城南小学的《越韵古诗-梅兰竹菊》集体节目,参加2017戏曲小梅花比赛,获得一等奖,随后被选入迎十九大文化活动,将于2017.10.12-14进京在梅兰芳大剧院进行演出。
《梅兰竹菊》是四首咏物诗,众所周知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分别对应四个流派,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在编排上经过了精心处理,梅对傅,兰对竺,竹对徐,菊对商,不但对应流派创始人自身的格调,且也符合流派本身的风格气质。
作品能有这样的成绩似乎也在情理之中,这四首诗的曲目,是从越韵古诗85首作品里甄选所得,为了把独立的作品连缀起来,成为一个浑然一体的表演节目,另外做了大量工作。小招老师邀请了南航艺术系杨莉莉教授编舞,她亲自为四位独唱小演员设计动作,指导唱腔。这样一个节目,背后的艺术力量是很了不起的,为了小梅花们的美丽绽放用心良苦。
当我把这事问小招老师,她的看法却是淡淡的,她的初衷只是,“我为孩子们做的”,到现在,她也只是希望,“希望越剧能够在孩子们中间更为普及”。本体是越剧,目的是普及,在这个基础上,把越剧的精华尽可能的呈现出来。
传承
04
越韵古诗在做普及,更是在做传承
在我看来,越韵古诗不但在做普及,同时,也在做着最为本份和兢兢业业的传承。
举例而言,除了“梅兰竹菊”中这一首是商派,越韵古诗里,“别董大”、“送元二”这两首著名的七言,也是由商派演唱的。诗名你可能看不出什么特别,一看诗句就明白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小孩子自然还唱不出老生的遒劲,好在曲谱忠实地记录了商派最明显的唱腔特征,这是宝贵的理论指导。小招老师是竺派传承人,然而,念竺不忘商,她认为越剧不应遗忘商派,她也有这个责任代为宣扬、保留、纪录,希望未来能有人接过传承的班。纪念商芳臣!保存商派!用行动,纪念商芳臣前辈,用乐谱,留下商派艺术。
小招老师的越剧传承观念并不仅止于流派,除此之外,“越韵古诗”还包含大量的越剧基本调,甚至有些已经几近失传。
近日城南小学制作推出的一首《石灰吟》,赫然是使用了高拨子唱腔。这是一种老生使用较多的板式,过去为徽班所创,京剧甚常用,最经典的就是周信芳《徐策跑城》。年轻的越剧以其孜孜不倦的学习能力早早吸收了这种曲调,过去越剧老艺人就活学活用利用高拨子留下了很经典的唱腔,例如徐玉兰的《哭祖庙》、吴小楼的《父子争先》、袁雪芬的《秋瑾》都曾经用过高拨子腔,但近年来已经几乎绝迹于越剧舞台。
“高拨子”并非主流板式,却是一种很好的补充,表现高亢、激慨的情绪非常有用,我听到之后就非常激动,跑去对小招老师甜言蜜语,她回答说:“这是谢教授的功劳。”
这里我们要隆重介绍一下谢子华教授。谢教授是作曲,幕后人物,他的名字可能不太为越迷所知。他是南京艺术学院的音乐系教授,与南京市越剧团、与竺小招老师的合作长达数十年。竺小招老师的那些经典剧目,如《莫愁女》、《玉蜻蜓》、《巫山燕》,包括新版《柳毅传书》等,都是与其合作,去年南越出版的《竺韵曲集》(竺派唱腔伴奏集),也是由八十高龄的谢教授不辞辛苦整理记谱,为竺派留下了宝贵的理论基础。双方多年合作无间,在艺术理念上彼此相通。所以说,谢教授的作曲中,完全体现了小招老师对于传承的态度。
作为我一个戏迷来说,我所认知的越剧和某些古老的剧种不一样,向来是个走出去,拿进来的剧种,我们今天讲传承,并不是简单的描红,我个人绝对不赞成一潭死水,前辈的东西高高在上碰不得。
但是,如果你对越剧本来的家底几近一无所知,随便丢掉那些越剧的传统,就大谈走出去,如何发展,然则是不是有些无根之水空中楼阁?这样没根基的“创新”,曲调运用单调,表现力单薄,缺失艺术感染力,实际上是很贻笑大方的。我们纪念前人以及学习她们的艺术成就,做好坚实的传承,就像我们今天学历史、学数学、打各种理论基础是一样的,传承,是为了未来更好的发展。
小招老师对于越剧、对于竺派,她都并不保守,我一直说,她是个创新型的人,但这不代表她就会丢掉了传统进行无根之源的探索。从“越韵古诗”来看,她的探索,与文化之根息息相关。越韵古诗囊括了那样多的越剧音乐的知识,基本调而外,很多老调,现在的越剧演员可能都没有学过。她却以一种很简单、很自然的方式,有如春风无痕般向初初接触越剧的孩子们,传递了一个完整越剧的大局观。但愿孩子们能够体察到其中蕴含的深意,能够全面的吸收学习,开拓发展。
传承
05
结语
从越韵古诗的创作、竺派艺术班的开班,到传承专场的总结,作为竺派的大家长,越剧传承人,年近古稀的竺小招一次次的尝试,克服困难身体力行,她无时不刻都在以最饱满的状态,默默进行着她的越剧传承。
晓露凝光,魏紫姚黄,这是小招老师的艺术风格。高贵典雅,雍容大方,也是她的为人性格。
☞ 官方微信:13757164891
☞ 投稿邮箱:iyueju@126.com
☞ 合作咨询:0571-87790703
您的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